《中国发展报告2020: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和政策》显示:2035年到2050年是中国人口老龄化的高峰阶段。为解决养老问题,安保顺家政13825404095社区居家养老、机构养老、嵌入式养老等各种养老方式应运而生。实践中,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作用日益凸显。据民政部统计,目前我国有超过99%的老人居家和社区养老,仅有不到1%的老人在机构养老。北京市提出“9064”模式,上海市提出“9073”模式,都将社区居家养老放在极为重要的位置。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结合家庭和机构两种养老方式的优势,既传承了悠久的养老文化,符合老年人养老的生活习惯,又满足了老年人养老的现实需求。
青岛是我国老龄化程度最为严重的城市之一,老龄化人口基数大、比重高、增速快。尽管我市养老工作一直走在全国前列,但在实践中原有的养老服务体系暴露出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没有形成居家养老、社区照料和机构养老三者之间有机衔接和良性互动机制;市场化、社会化程度不高;养老服务专业能力和专业化水平不强等。针对这些问题,2019年以来,青岛市制定《关于深化养老服务改革全面提升养老服务水平的实施意见》及一系列配套政策,创新性地提出构建政府政策引导下的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青岛模式。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青岛模式的创新实质是以社区为平台,实现居家养老、社区照料、机构养老深度融合,构建政府、市场、社会养老服务多元共治格局,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最大程度提升老年人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第一,分类管理、精准施策。青岛市民政局对183.5万老年人进行长期、全面而细致的调查摸底,将全体老年人划分为五大类:一是政府兜底老年群体;二是社会失能失智老年群体,指的是除政府兜底之外的失能老人和全体失智老人;三是空巢独居和孤寡老年群体;四是健康活力老年群体;五是高收入老年群体。在此分类基础上主要对前三类群体精准施策:一是政府兜底服务做到兜准兜好。对这一群体采取集中供养与分散供养相结合方式,实现供养全覆盖。二是通过政策扶持、财政补助对社会失能失智老人提供市场化、社会化服务。三是建设养老服务时间银行,大力发展重点针对高龄空巢独居老人(农村留守老年人)养老志愿服务。通过出台《青岛市养老服务时间银行实施方案(试行)》,将高龄空巢独居老年人(农村留守老年人)作为时间客(志愿者)的重点服务对象,形成时间币的流通机制。时间银行这一创新举措,将有效缓解养老服务力量不足的矛盾。
第二,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和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全面覆盖。全市每个街道(镇)至少建成1处街镇级中心,每个社区建成1处养老服务站,实现居家社区养老服务城乡全覆盖。各区(市)政府负责解决养老服务中心和服务站的用房(不少于600平方米),运营商根据政策规定自主规划设计,功能建设上不搞一刀切,而是从辖区居家养老合理化总体布局考虑,突出个性化、专业化。
第三,专业机构市场化运营,多重保障专业化服务。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由专业机构采取市场化运营方式,由区(市)民政部门采取面向社会公开招标或委托的形式,选择有资质的养老机构作为运营商,运营商向一切具有相应资质的国内外知名养老服务品牌机构开放,政策鼓励和支持本市五星级养老服务机构参与居家社区养老服务。通过制定出台全市统一的失能失智人员照护需求等级标准,推进家庭养老床位和长期护理保险相结合等多重保障措施,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提供专业化服务。
第四,建立完善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质量监管体系。依据国家养老服务标准以及《山东省养老服务条例》确立的标准,全力推进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标准化建设,建立标准明确、程序严密、运作规范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立市区两级养老服务质量指导中心,负责对辖区内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机构监管。通过制度刚性,压实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机构服务质量监管的主体责任。
第五,培育发展品牌养老机构,加强养老护理员队伍建设。具备一定数量规模、专业化程度高、服务高品质的养老机构是社区居家养老模式成功的关键。为加快引进国内外知名养老企业和机构,相关部门简化医养结合机构设立流程,开辟绿色通道,对已落户青岛的养老机构进行等级评定,给予相应的资金奖励,同时减免一定税费,减轻机构负担。养老护理员队伍是保障机构正常运转的人才资源,强化专业训练,提升社区居家养老护理员专业素养和专业技能;开展“青岛敬老使者”“美丽社工”等评选活动,增强养老护理员职业荣誉感、成就感和归属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