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马丽萍 通讯员 杨胜普 刘大伟 徐剑清
建设舒适家园 养老服务设施科学布局
科学规划布局,安保顺家政13825404095大力推进养老服务设施建设,重庆市已建成养老服务机构1427所、床位22万张。其中,公办养老机构908所、床位8.2万张,社会办养老机构519所、床位6.8万张,城乡社区养老床位(含日间照料)7万张。
打造城市社区嵌入式养老模式。在每个城市街道至少建设一个养老服务中心、每个社区建设一个社区养老站,打造一刻钟养老服务圈。坚持规划先行,多措并举,指导各区县在新建小区规划配套社区养老服务设施,通过政府购买、租赁闲置房产等形式,整合社会资源;试点建立房屋租金补贴制度,发动社会力量自主遴选优质场所建设社区养老服务设施,有效解决设施建设选址难题。
在全市范围内实施居家适老化改造工程。进一步提高居家安全环境认识,更好发挥居家养老的基础作用。印发《关于加快推进老年人居家适老化改造工程实施方案》,开展老年人居家适老化改造工程,规划年底前,市级财政按照每户补助2000元的标准,在全市分散供养特困和建档立卡贫困人员范围内,遴选5000户高龄、失能、残疾老年人家庭实施居家适老化改造。
不断改善农村敬老院服务设施条件。推进失能特困人员集中照护机构建设,打造区县级“集中照护+监管指导”平台。围绕农村失能老年人刚性护理需求,新建失能特困人员集中照护中心10家、床位1076张;推进乡镇敬老院改造升级,将条件适宜的乡镇敬老院与乡镇养老服务中心统筹建设, 223家乡镇养老综合体“全新上线”。围绕“热水供应常态化、生活寝具标准化、卫浴空间适老化”开展乡镇敬老院“三改”行动,398家乡镇敬老院“配置升级”,乡镇敬老院达标率从40.6%提高到74.7%。
实现就近享老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无缝衔接
为充分发挥居家和社区养老在养老服务体系中的基础性作用,重庆市自2018年开始部署实施社区居家养老“千百工程”,2019年制定实施《重庆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全覆盖实施方案》,按照“街道、乡镇建养老服务中心,社区建养老服务站,村建互助养老点”要求,推进城乡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设施建设。目前,全市已建成118个街道养老服务中心和2228个社区养老服务站,政府投入约6.02亿元,吸引社会资本投入18亿元左右,全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覆盖率提高到69.8%。
强化设施功能标准化建设,因地制宜开设社区居家服务项目和内容。探索社区养老服务设施社会化运营的可持续运行模式,街道养老服务中心全部由社会化养老机构运营,形成“机构建中心带站”可持续运作模式,实现“一网覆盖、一体服务”的成片联网服务。以街道养老服务中心为基础,为社区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托养护理、医疗康复、休闲娱乐、文化教育、人文关怀等服务。以社区站点为支撑,支持养老服务机构提供生活照料、康复护理、助餐助浴、就医救急等居家服务,让社区居家老年人在“一碗汤的距离”享受优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目前,全市养老服务中心新增5000张护理型床位,入住老年人4150余人;开展居家上门服务的站点达955个,提供线上服务12万余人次、线下居家护理服务5万余人次,新增助餐点300个,提供老年送餐服务2.5万人次。着力打造设施、信息、监管、政策和服务“五位一体”的全覆盖养老体系。
以试点带动全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发展。自2017年以来,九龙坡、渝中、沙坪坝、南岸、大足、北碚、渝北、万州等8个区县,先后被纳入民政部和财政部的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万州区坚持运建结合,引进光大百龄帮、南京银杏树等6家养老服务企业落户,建设运营社区养老服务设施;江北区探索构建“街道养老服务中心中央厨房+社区养老服务站老年食堂+成熟小区助餐点”养老助餐配餐服务体系,让辖区老人享受低偿的助餐服务;大渡口区引进四联优侍科技养老公司,升级打造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云平台,推进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全过程智能化、数字化监管;九龙坡区引进社会办养老机构建设运营街道养老服务中心,并带动辖区6-10个社区养老服务站的“机构建中心带站”模式;大足区推行“智慧养老”云平台联动街道(社区)养老服务设施线上线下互动运行。
优化营商环境 增强养老服务多元供给
放宽养老服务市场准入,实行养老机构备案登记制度,将权限全部下放到区县,实现异地办理养老机构备案登记业务,截至目前,全市社会办养老机构投资37.5亿元。引进新加坡宜康、优护等国外企业,泰康、光大、远洋、九如城、龙湖等企业纷纷来渝投资养老,培育10余家本土连锁化养老企业。
加强营商服务,建立养老服务项目库,全力构建全市智慧养老服务平台,加强供需信息交流与共享。完善社会化扶持发展清单,对社会化营利性养老机构与非营利性机构给予同等补贴和税费优惠政策,对符合条件的养老机构给予建设补贴或运营补贴,养老服务免征增值税,水电气等价格执行居民价。在市级和区县设立养老服务政策咨询岗位,建立营商服务机制,全流程为社会力量投资养老服务,协助解决养老企业运营中的各类难题和障碍。自2019年以来,全市新增社会办养老机构49家,新增床位9800余张,平均入住率提高到72%。
延伸产业链条,促进养老服务业与康养旅居、老年用品、智慧健康、老年金融服务等产业融合发展,促进养老服务产业提质增效。依托重庆的自然资源和生态优势,开展市级健康养老示范基地试点工作,召开全市健康养老示范基地现场推进会,支持綦江横山、江津四面山、武隆仙女山等7个康养小镇建设,探索发展养生养老、旅居养老等新业态。
强化招商引资,连续14年举办中国(重庆)老年产业博览会,搭建国际化养老产业交流互动平台,签约合作项目275亿元,促进养老服务市场繁荣。打造老年用品互联网交易中心,支持康复辅助器具产业基地建设,引进钱璟等2家老年智能用品企业落户重庆国际生物城,规划建设康复辅具产业园,促进老年产品用品市场发展。签订渝、川、黔养老服务战略框架协议,成立西南养老服务联盟,推动养老服务区域协同发展。
推进医养结合 护佑老年人健康养老
推进医疗机构开展养老,简化医疗机构举办养老机构备案流程。鼓励医疗机构采取建立老年病科、护理院、养护中心,或举办养老机构等形式,提供托老养老及医养结合服务。重庆市第十三医院整体转型为市老年病医院;大足区人民医院、南川区德康医院等区县级医院增设老年养护中心等。截至2019年底,全市提供养老照护和长期护理服务的医疗机构75家,诊所34家,护理院(站)26家,康复医院15家,开设老年病科的二级以上医疗机构86个。支持养老机构举办康复医院、护理院等医疗机构,或内设诊所、卫生所、护理站等,提高老年人医疗护理能力,已有80家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签订协议合作1199家。
强化社区居家医养服务,将养老设施与医疗设施集中或邻近设置。拓展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功能,为养老服务设施开展定期医疗卫生服务,推动医养服务进社区、进家庭。
试点开展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印发《重庆市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意见》,自2019年5月1日起,在大渡口区、巴南区、垫江县、石柱县等4个区县有序推进长期护理保险试点,目前,全市长期护理保险参保人数达57.95万人。1224名重度失能人员率先享受最高每月1550元的护理补贴。
加强综合监管 助力养老服务品质提升
全面开展养老院服务质量专项行动。从2017年起,对标养老服务质量115项指标,开展养老院服务质量大检查,排查整治机构重大风险隐患1070个。
推进养老服务标准化建设,加强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宣贯实施。制定养老机构等级划分与评定地方标准,建立养老机构综合评定体系和养老机构运营质量专项“金叶”双评价体系,2019年已对全市养老机构开展养老服务基本质量规范评估工作,进一步促进养老服务质量大转变大提升。重庆市第一社会福利院坚持“按标准服务、用标准管理、依标准考核”,先后通过全国首批民政范围管理标准化建设试点验收和国家标准委“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标准化—养老服务标准化建设”试点验收,对全市养老机构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带动作用。
建立养老机构综合责任保险制度,连续3年为全市符合条件的养老机构购买综合责任保险;健全养老服务安全监管体系,推行机构安全“日排查、月抽查、季通报”制度;开展金融风险防范专项行动,会同市金融办印发《关于做好养老服务领域非法集资风险防范工作的通知》,加强区县、部门协调联动,维护养老服务市场和金融市场秩序,切实有效降低养老机构运营风险。
各区县将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全覆盖工作纳入对乡镇的年度考核,制定责任清单,坚持每个月督查、每季度通报,层层抓落实。沙坪坝、南岸、垫江等区县成立养老服务协会,每月巡查街道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运营情况,开展服务绩效评价和满意度测评。荣昌、开州等区县建立联合执法机制,组织消防、公安、食药监等部门,对街道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行为进行常态化监督,严肃查处侵害老年人权益事件。
统筹城乡规划 扎实构建农村养老服务体系
转变运营机制。研究制定公建民营实施细则,试点探索乡镇敬老院社会化运营模式,武隆、万州等5个区县在财政投入“零增资”的前提下,将所有乡镇敬老院打包交由专业养老机构管理运营;渝北、铜梁等区县42家乡镇敬老院由本地城市养老机构托管运营,服务项目从13项增至46项,入住率从45.8%增长至68.3%。建立社会运营补贴制度,对服务质量评估合格的,按入住对象每月补贴100-300元/人运营经费。
拓展服务功能。开放社会养老床位,适度扩展乡镇敬老院服务范畴,利用空余床位收住农村社会困难老年人3623名。敞开敬老院“大门”,增加社区养老服务功能,为社会老年人提供休闲娱乐、日间照料等23项服务,每月组织文娱活动500余场,惠及120余万农村老年人。开展居家上门服务,每年举办4期居家服务专题培训,输出专业化养老服务,为4.9万失能老年人完善档案;去年以来,慰问留守老年人5.3万余人次,提供助餐、助医、助浴等居家上门服务7800余人次。
积极培育为老服务人才,加强农村养老服务队伍建设。利用公益性岗位在村级互助养老点配备5000个专职“护老员”,统筹协调互助养老服务工作;依托村医、综治员、社事专干,与老年社工等人员组建助老员服务队,提供兼职养老服务;依托村“两委”、老年协会、志愿者,组建“爱老员”服务队,提供文化娱乐和上门服务。
积极探索互助养老,切实做好农村留守老年人关爱工作。依托敬老院、乡镇卫生院、闲置学校等资源,规划建设乡镇养老服务中心800个、农村互助养老点8000个。在武隆、奉节等区县依托村级互助服务点和原有农村幸福院、五保家园等平台,发展村“两委”牵头、基层老年协会和老年社工组织参与的为老服务队,以“时间银行”形式开展为老志愿服务。目前,全市已建成村级互助养老点2552个,提升农村养老服务能力。
决战脱贫攻坚 着力强化贫困人群基础保障能力
实施失能特困人员集中照护工程。重庆市下发《关于失能特困人员集中照护工程实施方案的通知》,明确各区县选择1-2所乡镇敬老院或养老机构实施失能照护环境升级改造。目前,已完成33家失能特困人员集中照护机构建设,入住失能特困人员2112名,入住率76%。同时,加大投入保持续运行,建立失能特困人员护理补贴制度,给予入住人员每月200元/人护理补贴。
各级财政部门将农村养老服务保障经费列入年度预算,加强经费保障。全市建立了特困对象供养标准与城乡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增长和物价上涨挂钩的“双联动”机制。投入3000万元升级改造农村敬老院基础设施,全额补贴农村敬老院综合责任险。市、区县分别将不低于60%、80%的福彩公益金用于养老服务设施建设运营补贴和政府购买服务。各区县按照不低于集中供养对象年基本生活金15%的比例,核定政府投资兴办的农村养老机构管理运行经费,对互助养老点兼职人员给予每月50-100元/人服务补贴。江北、渝北、巴南、长寿等区县财政部门预留专项经费,为敬老院购买标准化建设、老年社工等第三方专业机构服务,推动敬老院管理服务规范化、专业化发展。
民政部门开展拉网式、地毯式排查,逐一摸清生活不能自理且有集中供养需求特困人员情况,建立台账,确认集中供养需求;加强全国留守老年人信息库的数据管理,完成所有留守老年人数据录入并适时更新,进一步做好留守老年人关爱服务工作,确保应扶尽扶;指导云阳县泥溪镇泥溪社区养老服务站升级成镇养老服务中心,平安镇、养鹿镇两个敬老院改造项目纳入2020年老年人照顾服务计划“三改”项目;探索开展深度贫困乡镇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试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