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项目案例丨社工机构变身社会企业,“复活”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惠州保洁13825404095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4-10-05 07:00

老年项目案例丨社工机构变身社会企业,惠州保洁13825404095“复活”社区居家养老服务

2023-11-23 09:23

发布于:山西省

作为江西省萍乡市经济文化中心,安源区是典型的老龄化中心城区。截至目前,全区60岁及以上人口约7.79万人,占全区总人口的19.41%,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约5.42万人,约占全9区总人口的13.51%;现有城区居家老人约5.84万人、农村居家老人约1.95万人。

伴随着人口老龄化、高龄化、失能化、空巢化趋势加快,社区老年人面临的用餐难、康养难、参与活动难等问题越发凸显。发展居家养老服务、满足老年人的需求已成为该区迫在眉睫的重要民生任务和不可绕开的现实难题。

01

引入社工打造“安源红邻里之家”

为切实解决社区老人的养老服务问题,安源区结合本地实际,坚持党建引领、政府主导、社会参与,通过把社工专业力量引入居家养老服务中,实施“安源红邻里之家100工程”项目,在2022—2024年,标准化建设100家“安源红邻里之家”村(居)服务站点,搭建区、镇(街)、村(居)三级社会工作服务平台,依托全区11个乡镇社会工作服务站和邻里之家社区服务站点,健全和完善三级居家养老服务体系,推进“一县(区)一中心”“一乡(镇)一阵地”“一村(居)一场所”建设,建立起以解决社区养老问题为目的,以满足生活安全需要为底线、以满足失能照护需求为核心,面向全体老年人的城乡协调基本养老服务项目清单及实施标准,主动发现、精准识别和动态管理优先服务保障对象,为社区老人提供助餐、助安、助医、助娱为主的套餐式服务。

▲志愿者在社区食堂为老人包饺子

02

社区食堂亏损......初运营遭遇困境

承接服务的社工机构在“安源红邻里之家”开展居家养老服务不久,就遇到了一些困难。由于服务需求大,需要大量的资金、资源、人力和物力,但政府投入和公益慈善资源捐赠有限,以至于社区食堂项目运营不久就出现资金短缺,处于亏损状态,收回的餐费难以维持食堂的正常开支。

由于资金的缺乏,一些社区活动也因缺少物质资源的支持而难以正常开展,甚至不能开展;志愿者的服务补贴不能及时到位,积分兑换不能如期进行,伤害了社区老年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的热情,导致其参与志愿服务的主动性、积极性不强,影响了某些志愿服务的正常开展。

03

成立社会企业,运营一下带活了

面对这种情况,社工机构在专家团队的指导支持下积极探索,除了充分发挥社区“两委”的组织作用,整合社区、社区社会组织、社区志愿者、社区公益慈善资源等要素开展联动之外,还申请注册认定企业,将企业经营的收益用于“安源红邻里之家”的开支,把社区居家养老问题与企业家精神结合起来,走社会企业发展之路。

首先,由社工机构带头,在区级层面注册成立“安源红邻里之家”总公司。总公司由承接服务的社工机构负责人担任法人代表,负责出资管理和运营。总公司负责整个区的社会企业的运营管理和协调工作。

总公司下设三大企业:一是义购之家超市,负责超市的运营。社工们通过协调整合,将安源区政府的所有政府采购都争取到义购之家超市来完成。这是江西省第一家由社会组织创办的社会企业超市,超市里销售的物品丰富,涵盖了居民日常生活的各种用品,而且价格实惠。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用品(比如社区食堂的一些物品)也都从这个超市里采购,大大降低了成本,实现“肥水不流外人田”的成效。

义购之家超市

二是安源红活水源工贸有限公司,负责安源红品牌矿泉水的运营。同样,在社工们的努力下,也争取到安源区党政、街道、社区消费矿泉水的采购都由该公司完成。

三是物业有限公司,这是江西首家物业社会企业,负责物业的运营。

以上所有公司的运营,刨去成本,所得利润均用于“安源红邻里之家”居家养老服务运营补贴。这样,大大增加了居家养老服务的资金和资源的来源,解决了资金和资源短缺的难题。

其次,为了激发社区居民和志愿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社区居民自我服务、自我管理和自我发展的能力,社工们在各个邻里之家社区服务站点挖掘居(村)民志愿者的潜能,分别在工商部门注册成立社区食堂,打造“安源红邻里之家”社区食堂品牌。社区食堂由社工们组织社区居民志愿者通过开会协商,选出优秀、有责任心、有能力的居民志愿者代表担任食堂运营法人代表,每个邻里之家社区食堂都是独立的法人运营实体。社区食堂由社区居民志愿者负责运营管理,包括烹饪、采购、清洁等工作都由志愿者完成,社工们只是负责引导、指导、服务和监督。这样,大大激发了志愿者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社区食堂不仅为社区居民提供餐饮服务,还有预订食品服务。社工机构和社工们鼓励每个邻里之家有一技之长的居民志愿者研发新产品并进行销售,比如丹江街道江矿社区食堂出品的豆腐乳、辣椒酱、大肉包、饺子,白源街道出品的柠檬膏、姜糖膏,东大街道小桥社区的外送配餐等。新产品销售获得的利润用于补贴社区食堂运营成本、社区食堂的免费餐、日常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的开销以及志愿者积分兑换物品。目前运营的16家社区食堂全都实现了微盈利。

最后,在未开设社区食堂的村或社区,社工们根据实际情况,运用专业方法,组织、引导村(居)民志愿者挖掘村(社区)的潜在资源和优势,注册成立手工小作坊、盆景加工企业、手工刺绣作坊、幸福农场等。这些企业的收益同样拿出一部分支持辖区内的居家养老服务。

由此,“安源红邻里之家”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自我“造血”,获得可持续的运转能力,从而摆脱了缺资金、缺资源、缺人力的困境。

▲老人们在社区安馨食堂排队打饭

04

社工机构变身社会企业的意义和价值

社工机构作为社会组织,虽然以公益逻辑为行动准则,有较强的公益慈善使命感,以向社会提供服务为主,但天生具有资源短板,对政府和社会的资源依赖性较大,主要靠“输血”维持运转,自身缺乏“造血”能力。因此,单纯依靠社工机构去开展居家养老服务,会因为缺乏可持续的资源资金供给而难以维持长期运转。

而一些养老服务企业,相比社会组织,虽然资金较为雄厚,但企业天生以市场逻辑为行动原则,以追求经济效益为其主要行动目的,低效益或无效益的事情迟早会让其失去行动的原动力。同时,一些企业自身的公益慈善意识不强,不会主动对社会公益、社会效益乃至环境效益积极上心。可见,假如单纯引入养老服务企业开展居家养老服务,由于效益低下或无效益,最终会让其自动退出这个服务领域。安源区此前引入的几家养老企业因为见效慢、收益低,最终主动退出该服务领域,就有力地印证了这一点。

由此可知,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完全依赖企业不行,全部依靠社会组织也不行。因此,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需要寻找一种新的动力模式或组织模式,来替代企业或社会组织去服务运营。

这个新的组织模式就是社会企业。所谓社会企业,是指以优先追求社会效益为根本目标,持续用商业手段提供产品或服务,以解决社会问题、创新公共服务供给,并取得可测量的社会成果的企业或社会组织。虽然世界各国对它有不同的称谓,但对其基本属性和特征还是有一定的共识,就是它的成立和存在主要是为了解决社会问题,而不是为了自身盈利。它是一个既具有市场属性又具有公益特性的新型混合性组织。它是以商业手段来解决社会问题的企业,主要用销售产品或提供服务等市场的方法来获得可持续的收入来源,并将部分收入和资产锁定为社会资产,所得盈利必须部分继续投入解决社会问题和增进公众福利的目标中去。

社会企业具有企业和社会组织的双重特性,既规避了企业市场逻辑运作的弊端,又弥补了社会组织慈善公益逻辑运作的短板,是两者优势和特长的混合体或结晶体。同时,社会企业的目标是解决社会问题、增进公共福祉,而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就是要解决社区老人的养老问题,增进社区老年人的福祉,两者互相促进。

可见,社会企业参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将开辟一条新的居家养老道路,让其步入可持续运转的轨道。

(作者冯小林系江西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副教授,沈玲皓系江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21级政治学研究生)

来源:《中国社会工作》2023年11月上刊,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

往期推荐

上海市浦东新区:科技赋能,满足城乡长者多样化用餐需求

一卡通吃、一体布局、一键直达......上海市松江区这样打造老年助餐服务

END

责编:夏学娟

制作:谢霄

审校:汪昊

审核:许娓

在这里,了解社会工作全行业发展

↓点点在看哦!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