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城区什刹海街道:构建“服务、文化、公益”三位一体模式惠阳保姆13825404095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4-10-05 09:49

什刹海街道属于老城区、平房区,惠阳保姆13825404095老年人口相对集中。截至2022年底,辖区常住人口71446人,其中60岁以上17603人,占总人口的24.64%。全部老年人口中,80岁以上高龄老年人5546人,占7.76%;失能老年人2836人,低保老年人444人,低收入老年人28人。辖区共有4家养老机构、5家社区养老驿站、1家养老配餐中心,以及以医养结合为特色的“海馨健康小屋”等公益为老服务机构。

什刹海养联体

基本情况

2019年,什刹海街道开始养联体建设工作,以“轻资产、重服务、搭平台、营氛围”为宗旨,建设“服务、文化、公益”三位一体联合体,形成立足社区、辐射居家的养老服务合力。在街道工委、办事处统一领导下,以辖区为服务范围,以养老照料中心和养老服务驿站为核心服务单位,联合区域商户、公共服务商以及区域外的多种类型服务商,建立养老服务联合体、公益服务联合体和文化服务联合体,共同组成街道“区域养老服务联合体”,将老年人身边的“15分钟生活圈”升级为“15分钟居家养老宜居圈”,在地区营造敬老、助老、孝老的和谐氛围,提升老人居家养老生活质量,提高地区整体养老服务水平。

什刹海街道区域联合体组成

在准入条件上,明确:一是申请单位持合法营业执照且满足其他合法经营条件;二是签署公益合作协议并履行协议内容;三是按照要求悬挂“什刹海区域养老服务联合体”统一标识。

什刹海街道区域养老服务联合体统一标识

养联体成员的权利与义务包括:一是悬挂“什刹海区域养老服务联合体”统一标识。二是优先承接政府购买项目为地区老人提供服务。三是纳入《什刹海养老服务联合体宣传册》,发放到街道老人家庭。四是受邀参与街道组织的推广活动、公益日活动,提高成员单位在地区居民中的知名度。五是在联合体有效期限内,由政府提供养老服务机构综合责任险。六是为部分联合体成员单位配置助老服务包(工具箱),方便提供基本的养老服务内容,各服务商可根据自身优势,创新提供特色助老服务。七是积极参加什刹海区域养老服务联合体开展的各项活动。八是接受什刹海街道的监督管理,配合服务数据统计。

什刹海养联体

建设主要做法

以“服务需求联调、服务力量联合、服务监管联治”为核心模式。秉承“三级五方联动、科学分类精准服务”工作机制,打造地区养老服务“金三环”,实现“一环兜底线、二环保基本、三环全覆盖”的服务目标。一环兜底线指为辖区老年人提供公共养老服务资源,保障老年人养老刚需,如养老照料中心、敬老院、养老服务驿站等养老服务机构。二环保基本指为辖区老年人提供低偿养老服务,保障老年人基本养老需求,如联合体已整合的155家服务商资源,可为地区老人提供26类养老服务和108项细化养老服务项目。三环全覆盖指将一环服务与二环服务资源进行汇总与整合,形成联合体养老服务菜单,为地区老年人提供“7+N”暖心服务,使老年人所需的公共文化、法律援助、心理关怀、生活照料、健康管理、适老化改造等各类服务全覆盖。具体做法及其特点是:

01

建立联席会议机制

在街道党工委领导下,制定《什刹海街道养老服务联合体议事协商制度》,逐步搭建“联合体议事协商机制”。主责科室:市民服务中心(事业单位)。核心层:养老服务机构、志愿服务团体。关联层:平安建设办公室、城市管理办公室、社区建设办公室、民生保障办公室、各社区。

什刹海街道养老服务联合体联席会议框架图

02

建立需求联调与发现机制

采取服务需求联调,以科学分类为原则,实施养老服务需求的动静态管理。具体做法是,组织专家通过制定调查问卷、案例讲解、督导培训等方式,指导社区、志愿者、第三方机构围绕康复理疗、医养结合、精神关爱、适老化改造等方面,深入社区开展需求调研,形成静态需求服务库。同时,在日常工作中指导社区、志愿者及养老服务驿站在责任片区服务中不断更新服务对象日常需求,实现需求动态管理。社区、志愿者以主动发现、老人及家属主动上报的方式,在网格化服务过程中采集老人需求;辖区各养老服务驿站通过巡视探访每月采集、更新、动态管理服务对象养老需求;社区组织动员志愿者每半年开展一次需求调查,定期掌握辖区老人需求。

03

建立资源整合及服务送达机制

一是整合辖区内外服务资源,打造10分钟养老服务圈。具体由市民服务中心发挥牵头作用,通过对接辖区内企业商户、第三方养老服务机构、养老驿站等,联合地区工商所、税务所、城管办、社区等职能部门,打造多元养老服务体系。同时,街道通过为签约商户挂牌,配置助老包,为商户上缴保险,不断健全签约服务商的保障机制,引导爱心企业加入街道公益养老服务体系之中。“养联体”成立以来,已整合辖区内包括家政、维修、康复、餐饮、银行、邮局等26大类、可提供108项服务项目的155家服务商,为老年人提供常态化“7+N”暖心服务。

二是全面升级社区养老驿站服务功能,打造社区养老服务“总服务台”。编制辖区商户服务手册,发放给社区养老服务驿站,组织38家服务商,与社区养老驿站签署服务合作协议,精准满足辖区内老年人个性化需求,实现平均每家驿站拥有包括修脚、物业、助餐等不同种类的15家服务商资源。

三是不断嵌入创新原素,丰富和充实公益服务体系。建设“海心”志愿者为老服务队伍、“海馨”健康小屋,打造“微孝”系列品牌项目。整合志愿服务力量,推进医养结合服务。设立助老出行“暖心车站”智能化服务,在胡同主要出入口设立站牌,方便老年居民一键呼叫出租车,降低“数字鸿沟”对老人带来的困难。为特殊困难老人安装“慧心安”居家安全设施和“一键呼”,通过安装智能电水气表和远红外线感应器等设备,实时获取老年人的用电用水用煤气等数据信息,主动研判独居老年人异常情况。

本案例节选自《北京市人口老龄化国情市情教育丛书——热点问题大家谈》,作者是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高级研究员、老龄产业研究中心主任黄石松和中国人民大学老年学研究所博士研究生胡清。

来源:北京老龄

排版:丁奕

责编:李波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