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快补齐农村基本养老服务供给短板惠阳月嫂13825404095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4-10-09 12:17

  城乡老龄化倒置和农村老龄人口规模巨大已经成为我国人口老龄化的重要特征,惠阳月嫂13825404095对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做好农村养老服务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指出,加快补齐农村养老服务短板。《关于加快发展农村养老服务的指导意见》也指出,强化农村基本养老服务供给,补齐农村养老服务短板,着力提高农村养老服务质量水平,更好满足广大农村老年人养老服务需求。因此,梳理农村基本养老服务供给中存在的现实困境,尽快补齐农村养老服务短板尤为必要。

  农村基本养老服务存在供给困境

  经过多年改革实践探索,我国最终确定了“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结合”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在此体系下,我国老年人的基本养老模式格局是“9073”,即约90%实行居家养老、7%依托社区支持养老、3%选择机构养老。相对于城镇地区,农村地区的居家养老比例可能更高。无论何种比例,居家无疑都是老年人养老的主要诉求。就农村老年人而言,当前的基本养老服务供给困境几乎都与这个主要诉求不相适应。

  第一,养老服务内容与需求不匹配。居家养老服务相对于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的优势在于老年人仍然生活在家庭之中,养老环境熟悉,与家人同住也有利于满足情感慰藉需求,老年人终其一生的生活模式得到了延续,所以身心趋于平衡。城镇化快速发展背景下,农村传统核心家庭结构日益瓦解,主干家庭亦不多见,更多的是空巢家庭和祖孙家庭。在农村养老保险普遍实施的情况下,农村老年人的养老需求主要集中在生活照料和情感慰藉上。农村养老院和幸福院规模普遍较小,工作人员数量和提供的服务项目都有限,无法为居家老年人提供及时有效的生活解困和紧急照护服务,情感慰藉服务更是难以有效触及。

  第二,养老服务网络辐射不全面。主要包括物理距离辐射不全面和制度覆盖不全面。一方面,农村社区居民居住一般较为分散,而农村养老服务网络多依托村委会或文明实践站而建,容易造成养老服务网络中心化与养老服务对象分散化的矛盾。另一方面,农村特困人员供养服务设施(敬老院)、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农村幸福院、村级邻里互助点这些服务网络的服务对象因制度设置和供给能力而存在接收对象有别。在居家养老服务需求占主流比例情况下,这种物理缺陷和制度缺陷无法充分调用现有养老服务资源以及时响应农村老年人养老服务需求,既造成现有养老服务设施利用率不高、人员闲置、项目空转,也使得有服务需求的农村老年人被迫勉强自保或自我降低需求标准。

  第三,养老服务供给效率不高。由于农村地区通信网络建设水平和数字化应用程度较低,农村养老服务人才的年龄、学历和专业能力也处于优化和提升阶段,农村养老服务领域整体信息化水平仍然不高。同时,农村老年人家庭的适老化改造工程在各地进展不同,智慧养老系统受当地集体经济发展水平、老年人居住条件、自身使用数字化设备能力和情感意愿等因素影响而覆盖面不足,农村老年人的养老服务需求项目与养老服务供给端的内容项目难以高效无缝链接,导致农村老年人的养老服务需求无法及时传递和获得响应,部分养老服务过程被迫迟滞、中断乃至断绝。

  第四,养老服务质量提升不容易。受传统观念和各种现实因素影响,养老服务作为一种职业,其正当性、合理性、紧迫性仍然没有得到社会足够重视,养老服务的职业空间也没有获得有效拓展,养老服务人才晋升转岗的长效机制尚未完全形成,导致养老服务行业人员的职业愿景、就业意愿和从业时长在短时期内难以根本改观,提升养老服务质量在人的因素层面上面临巨大挑战和多重障碍。在比较利益驱使下,农村地区开展优质养老服务供给面临的困难和阻力更大。农村养老服务由于资源供给的稀缺性,服务质量提升与服务评价之间的协同反馈机制难以有效建立,影响供给端提升养老服务质量和优化养老服务供给的积极性。

  以精准施策破解农村养老服务

  供给困境

  当前,我国农村养老服务供给困境既有传统观念问题,也有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新挑战,需要根据新形势下农村老年人养老现状和不断升级的养老服务需求精准施策,从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出发,统筹考量养老服务主体和老年人主要诉求,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以公益性为主体,既从源头上加强基本养老服务供给,确保有求必应,也从需求端出发,提高农村老年人养老保障意识,加强自我保障能力培养,确保养老服务需求得到及时、合理和有效满足。

  一是加大养老服务多元投入,全面优化养老服务内容供给。依据养老服务的事业属性,坚持政府主导、社会支持、市场补充,多渠道增加农村养老服务投入,确保农村基本养老服务供给资金有保障、制度有支撑、设施有依托、市场有空间,逐步增强农村老年服务市场“蓝海”特色,为多元资本提供投资入场通道。根据农村社区分布和老年人口结构特征,全面梳理和调整优化养老服务内容,覆盖日常照料、生活解困、紧急救护、文娱服务、心理建设、情感支持等方面,坚持分类投入、分层建设、分众供给,增强农村老年人接受养老服务的可及性、便捷性,提高农村老年人养老服务满意度。

  二是实施规模化综合运营,整合提高服务网络供给能力。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充分整合利用闲置办公用房、农村幸福院、邻里互助站和农村特困人员供养服务机构撤并后闲置场所等资源,坚持以提高养老服务供给能力为中心,运用政府托底、社会支持、市场参与等机制,统一委托专业机构运营管理,对农村现有养老服务网络进行规模化、品牌化、专业化、连锁化改造,加快信息化、数字化、物联网技术在智慧养老层面的应用,尽力消除在服务对象、服务内容、服务能力等方面的差距,打造布局合理、供给及时、收费公道、基本服务功能完备的农村居家养老服务网络,实现长期照护、日间照料、短期喘息、医养结合“四位一体”养老服务综合供给。

  三是加大农村养老服务供给总量,提升养老服务供给社会化水平。现有农村养老服务网络的养老服务供给总量,无法完全适应农村人口老龄化速度的增长和农村老年人养老服务需求的个性化发展。要坚持以农村养老服务网络供给养老服务为基础,充分调动和吸纳农村社会潜在的养老服务资源共同参与,加大农村养老服务供给总量。一方面,可以借鉴市场外卖平台派单和抢单机制,向农村社区平台发送需求清单,吸引有能力的非专职潜在服务供给者接单完成服务。另一方面,也可以实行政府购买服务,与养老服务网络之外的机构、企业、组织或个体以不同形式签订长期、短期或临时购买协议,按服务效果和服务评价进行费用结算。

  四是重视养老服务事业属性,提高农村养老服务整体质量。坚持养老服务事业属性和产业属性相统一,以事业规划产业,以产业推进事业,宣传推广积极健康和自我助力型养老理念。在坚持公益、低偿的基础上,通过政策支持、财政补贴、运营奖励、金融优惠等措施,多途径保障养老服务供给主体合理的市场利润和人才发展空间,实现农村养老服务供给公益性和市场性相协调,从根本上扭转和改善养老服务职业社会评价和社会期望,确保农村养老服务有人干、有钱赚,职业发展有空间,人才出口有通道。聚焦快速发展的科技变革和信息化、数字化技术发展,不断探索创新“互联网+养老”模式的多场景、多形态、跨领域应用,提升智慧养老渗透层次,确保农村养老服务供给完全覆盖老年人物质和精神、常态和非常态、大众与个性化的多重服务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