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天津广播 天津广播
河西区天塔街富源里社区是一个有5600多居民的老旧社区,惠州保洁13825404095近三成都是60岁以上的老年人,其中独居老人40多位。买菜、买药、做饭、陪诊……这些事谁来帮他们做?靠子女?靠居委会?靠养老服务机构?单靠哪一方,似乎都不能完满解决。
2019年,社区出现了一支由老年志愿者组成的养老互助小组。自从有了他们,这些独居老人们的日常生活终于有依靠了。
“小老帮老老”
早上9点,刘桂芬和养老互助组的两位组员冒着酷暑到宋奶奶家里,手里提着一早从菜市场买来的新鲜蔬菜。
“我们去的这家宋奶奶83岁,老伴儿去世后自己住,仨闺女都不在身边,我们养老互助组跟她结的‘对子’,因为我们比她小个十岁、八岁的,这就叫“小老帮老老’。”说话间,刘桂芬敲开了三楼一户住户的门。
“宋姨,这一大兜西红柿才6块钱,我一看给您也带一兜。”进门后,刘桂芬手麻利地把蔬菜放进了冰箱。刘桂芬是富源里社区养老互助组一组组长。每周三上午,她都会和尚德兰、崔金萍两位组员一起到宋奶奶家探访。
“哎,以后我也就吃点西红柿了,别的也吃不了嘛了。”凭着对宋奶奶的了解,刘桂芬发现,宋奶奶今天情绪有些不对劲。
刘桂芬瞥了一眼桌子上的检验单,一个红色的血糖数值特别显眼,刘桂芬似乎找到了答案。原来宋奶奶前一天体检,血糖指数达到了18。宋奶奶心里一直别扭。
“走,咱去问问大夫,咱不就放心了嘛。”为了让宋奶奶不再焦虑,刘桂芬带着她来到附近的社区医院。怕宋奶奶记不住医生的话,刘桂芬用手机录下了医生说的注意事项。
“人老了真是不行,我是真不想麻烦闺女啊。”回家的路上,宋奶奶抓着刘桂芬的手,话语间透出了一位独居老人的无奈。
回到家后,刘桂芬把医生的话写到了一张纸上。“太甜的水果您就少吃,少喝粥。别什么都不敢吃,大夫说了,都可以吃点,注意量就行了,再不济咱还能吃药控制了。”说话间,刘桂芬把这张纸压到了桌子的玻璃板下面。
怕宋奶奶凑合着吃饭,刘桂芬和尚德兰、崔金萍到厨房里忙活起午饭,荤素搭配、有肉有菜。而桌上的那半碗剩粥,被刘桂芬悄悄端到了厨房里。
打通“最后一米”
像刘桂芬这样以“小老帮老老”的方式照顾独居老人的养老互助小组,在富源里社区还有5个。目前,6个小组共对接19位独居老人,大部分都建立了长期稳固的关系。
说到建立养老互助小组的原因,还要从2019年说起。作为天津市居家养老试点区,河西区开始在全区各街道、社区建立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按照当时的要求,我们先期建立了老人家食堂和活动中心”富源里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任泓吉说。
一段时间后,社区工作人员入户走访发现,老人家食堂和老年活动室只能满足老年人最基本的生活和精神文化需求,而在现实中,尤其是独居老人,他们似乎总是距离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还剩“最后一米”。
吴建楠,是富源里社区的养老专干。在他的电脑中存着辖区老人的底档。其中一张表上就是40多位独居老人的基本情况。
“这是我们挨家挨户了解来的情况。这个柳奶奶,腿脚不好,下个楼都成问题,儿子忙,不能总在这儿照顾着;还有这个王奶奶,耳背,还不识字,跟她沟通可费劲了,但是她总想有人陪她说说话。这样的独居老人我们都要关注个性化的需求。”吴建楠说。
一方面是老人们复杂多样的需求,另一方面,社区工作者的人数却显不足。
面对现实情况,富源里社区居委会和运营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中民聚康养老产业有限公司经过商量,想到了一个办法——建立养老互助组织,成员就是本小区的志愿者,协助居委会做好独居老人的居家养老服务工作,打通到老人家里的这“最后一米”。
由于社区本来就有一支志愿者队伍,想法一说出来,一支10人队伍迅速组成。组员都是那些60-70岁,身体健康、热心公益的老人。
解决不了的怎么解决
养老互助组成立后,老人们生活中一些能随时办的小事有人“认领”了。买菜、买药、陪同看病,甚至帮忙做饭,都解决了。但还有一些小事是组员们解决不了的。
高相茹是养老互助三组的组长,高门大嗓的她是社区有名的热心人。四年来,她带领着互助组成员们一直对接着三位独居老人。每周二,就是她到于奶奶家探访的日子。
高相茹一进屋就发现,大白天的老人屋里却很暗。“这不前后窗户外面都是树嘛,长这么老高,把光都挡住了,我也不知道找谁。”高相茹跑到窗前一看,由于老小区的楼间距小,高大的杨树枝叶过于繁茂,把阳光挡了个严严实实。
高相茹跑到窗前拿起手机拍下几张照片,立即发到了小组群里,提醒网格员关注这件事。从于奶奶家出来后,高相茹直奔居委会,找到了社区居委会主任任泓吉,但居委会也解决不了树木剪枝。于是,任泓吉拨通了天塔街公共服务办、区城管委园林科等相关部门的电话。
经过沟通,当天下午园林工人就来到社区,把遮挡低层住户窗前的枝叶修剪了一遍。“这回家里可亮堂了。”站在窗前的于奶奶说。
现在,社区和养老互助组有了默契,“互助组组长只要发现问题都会像高姨一样立刻反映给居委会,还‘逼着’我们第一时间解决,不然他们就会一直追着你。”任泓吉笑着说。
需要更多人参与
如今,富源里社区的互助小组已经发展到六支队伍,分别起名为:“快乐队”“团结队”“互助队”“友爱队”“吉祥队”和“健康队”,现有成员62人。
但任泓吉也坦言,队伍人数几年来并没有明显增加。中民聚康养老产业有限公司派驻富源里养老服务中心负责人樊祜军分析认为,这主要有三方面因素:一是宣传不够,很多老人根本不知道养老互助小组是什么;二是很多独居老人并不信任外人;三是志愿者本身也是老人,老人身体出现问题无法坚持了很正常。
为了激励更多老年志愿者加入互助组,居委会也想到一个方法:仿照国外志愿服务“时间银行”的模式制定了“积分换礼”的模式。“这个货架上是我们用于积分换礼的商品,最上面那两排都是日用品,像香皂、牙膏、洗洁精等等,下面就是一些米面油,积分到了不同数值就可以换不同商品。”在富源里的养老服务中心大厅里,樊祜军指着一个货架说。
“其实也不是多值钱的东西,就觉得对我们是一种鼓励吧。其实我们更希望能有更多伙伴儿参与进来。”养老互助组成员们这样说。
凭什么坚持下来?
每天,富源里社区建立的“养老互助组”群里不断有消息更新:入户探访的照片,老人们的基本情况,以及需求都会在群里及时反映。
刘桂芬,每个周三、周四都会入户探访。每周三9点,耳背的王奶奶都会等在家门口等着这些老姐妹。
高相茹,继续在做独居老人和社区工作者的“牵线人”。
养老互助小组发起人邱大爷,虽然因病不能再为其他老人服务,但伙伴儿会时常去家里看看他,老人也体会着爱出者爱返的意义......
“这些六、七十岁的老人凭什么坚持下来的?不就是热情和热心嘛。”富源里社区党委书记、主任任泓吉说。
后记
在社区居委会和中民聚康养老产业发展公司的支持下,富源里养老互助小组已坚持了四年,即便在疫情期间不能入户的时候,组员也在用电话维护着他们之间的感情。几年下来,养老互助小组总结出了一套运行制度。每周,由各互助组组长带队,对接各自组内的独居老人,老人遇到任何情况,组员就用图片、文字、语音任何一种方式反馈到群里,目的就是尽快找到解决办法。
现在,这种由居民自发组织的养老互助小组模式也在河西区友谊路街、马场街等部分有条件的社区推广,各社区也在结合各自条件,为老年人创造更便捷、更美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