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博市博山区池上镇池埠村长者食堂里,惠阳保姆13825404095志愿者在为老人理发。
新华社记者 朱 峥摄
日照市五莲县许家庄幸福院食堂里,老人们在用餐。
五莲县委宣传部供图
日照市岚山区虎山镇黄家峪村养老服务中心内,志愿者在陪老人剪纸。
新华社记者 郭绪雷摄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加快补齐农村养老服务短板。
发展农村养老服务事关亿万农村老年人幸福生活,事关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和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近日,记者走进山东等地,看各地怎样探索多元化农村养老服务。
――编 者
晚饭后,支起小桌,摊开棋盘,一场精彩的象棋对决开始了。在山东省日照市东港区日照街道中盛幸福院里,对弈者满脸笑意,围观的老人们不时喝彩,十分热闹。
吃得营养、住得舒心、活动丰富,这样的老年生活,在山东农村并不少见。近年来,山东不断增加农村养老服务供给,将其作为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一环,在各地探索建立“村里建得起、老人用得上、服务可持续”的农村幸福院,让越来越多的老人在村里过上幸福的晚年生活。
村里建得起――
因地制宜、一村一策
还未走进日照市岚山区虎山镇黄家峪村养老服务中心的院子,耳畔就响起悠扬的二胡声。循声探去,活动室里,几位老人有的拉着二胡,有的和着节拍跳舞。在养老服务中心转一圈,小院宽敞明亮,食堂、活动室、理发室一应俱全。
“原先,这块地是一座面粉厂,已经闲置了20多年。”黄家峪村党支部书记黄识昌说,“2021年,我们在这里盖了新房,建起幸福院。”
为有效提升村级养老服务质量,近年来,山东各地探索建立农村幸福院。像黄家峪村这类村集体经济较强的村,可以利用本村闲置的厂房等进行改扩建。但各村条件不同、需求不同,村集体经济较为薄弱的村,怎样找到符合实际的建设模式?
连续走访几个村庄,记者找到了答案。
“老郑,5000元转过去了,收到了吧?”最近3年,虎山镇张家结庄村村民郑世金每年都能接到一个电话,那是老家的村党支部书记陈花打来的,提醒他查收房屋租金。
几年前,郑世金一家外出务工,搬离张家结庄村。2021年初,村里打算建幸福院,但资金并不宽裕,于是村“两委”召开会议,决定租用一套闲置的民房,不搞大拆大建,只需进行基础的适老化改造。
租谁的呢?经过党员和村民代表大会讨论,决定公开征集。
“征集公告一发,就有5户村民报了名。我们结合租金要求,对照标准进行讨论筛选,一是房屋位置要临路,交通方便;二是要离村委近,村‘两委’成员能就近协助服务;三是房屋质量要过关,无需大规模重建,尽可能降低建设成本。”陈花说,村“两委”最终决定租用郑世金一家的民房。
张家结庄村采用房屋租赁模式建幸福院,节省了建设成本,也让村民多了额外收益。
同样面临着资金压力,日照市五莲县仁里二村则采用了另一种模式。“我们想到了村委大院,一是面积大,可以新建房屋供老人居住;二是原先的会议室、活动室能供幸福院使用,减少资金投入。”仁里二村党支部书记李传超说。
“建设农村幸福院,要秉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的原则,坚持因地制宜、一村一策。通过创新建设模式,扩大幸福院普及面,才能让更多老年人享受到家门口的服务。”山东省民政厅养老服务处处长宋坤说。
老人用得上――
饭菜可口、就医便利
为推进养老服务升级,青岛市采取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方式,将全市农村幸福院升级为综合养老服务中心,引入专业服务平台,统一交由大型养老机构托管运营,推动专业服务辐射村居。
今年春天,家住青岛平度市新河镇顺河社区的顾华由于忙不过来,将家中80多岁、腿脚不便的父母送到了村里的新河福寿源养老服务中心,请他们暂住一阵。
走进这家养老服务中心,楼道敞亮、空气清新,绿植和排椅间隔摆放;房间设施齐全,配有电视、独立卫生间、智能呼叫系统等;在一楼,还有一个特别的用餐“一元区”。
“去年4月以来,市里出台了助餐补贴政策。70岁以上老人,每人每天补贴4元,个人每天仅交1元,就能吃到营养可口的饭菜。”新河镇副镇长孙鑫介绍,为满足农村老年人就医需求,新河福寿源养老服务中心开设诊所、保健室、护理室,为老年人提供医养健康等服务。
顾华的父母本来只计划在中心住几个月,但住了一段时间后,他们想要长住下去。“看到父母身体健康、精神足,我就放心了。”顾华说。
近两年,山东各地发展农村“幸福院+N”模式,整合力量、链接资源,提供助餐、问诊、护理等丰富的养老服务。面向居家养老人员、特困老人,一些地方将幸福院委托给专业服务机构运营管理,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将助洁、助餐、助医、助急、助浴等服务送至老人家中。各地幸福院服务呈现专业化、精细化、个性化趋势。
服务可持续――
多元筹资、多方参与
2021年,五莲县红泥崖村幸福院开始运营,可没过多久,村党支部书记张守英就犯了愁:“吃饭的老人有80多名,如果肉和菜都靠购买,每个月除了政府补贴还至少得花费4000元。”
想把幸福院持续办下去,资金保障是关键。在山东,有的农村幸福院委托给大型机构运营后,机构可以通过社会化服务、政府补贴等方式实现盈利;像红泥崖村这类靠村集体自己运营的怎么办?
山东挖掘利用各方资源,探索“政府补一点、集体添一点、社会捐一点”的多元筹资模式。对符合相关条件的农村幸福院,政府给予一定的资金补助;在集体经济较好的地方,由村集体出资维持日常运营管理;在县乡财政不富裕、集体经济较为薄弱的地方,通过慈善组织、爱心企业等渠道筹集资金,同时鼓励创新探索低成本运营措施。
红泥崖村就尝试了“小菜园”工程。张守英注意到,村里幸福院后面有一片闲置用地,“能不能把这块地改成小菜园,村里出种、出苗,产出的蔬菜专供幸福院?”于是,她领着大伙用掺了肥料的土把这块地垫了起来,组织会种菜、爱种菜的老年人和本村党员一起种蔬菜。
“13亩地,一个夏季,就能产出芸豆、茄子、黄瓜等蔬菜近5000斤,一年至少能为我们省下一半的食材成本,大大减轻了采购费用压力。”张守英说。
除了资金问题,许多幸福院还面临着人手紧缺情况。为了破解农村养老服务人员欠缺的难题,山东省出台相关方案,提出按需开发一批乡村公共服务、老年助餐等养老服务岗位。一些地方开始探索党员干部带头、社会组织发动、热心群众参与志愿服务的“志愿互助”路子。
同时,为保障幸福院的服务质量,多地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手段,搭建智慧养老综合管理服务平台。“平台与市场监管等部门互联互通、数据共享,对幸福院全方位监管;针对居家养老的群体,我们通过远程网络等设施,监督服务质量。”宋坤介绍。
“山东省60岁以上农村老年人口数量有1000多万,比城市老龄化率高,未来农村养老任务依然艰巨。”宋坤表示,下一步,山东省将持续将养老资源向农村倾斜,着眼于服务的普惠性、可持续,立足实际、因村制宜,创新农村幸福院运行模式,让更多农村老年人养老不离村、幸福享晚年。
本期统筹:刘静文
版式设计:汪哲平
《 人民日报 》( 2024年10月31日 04 版)
(责编:白宇、卫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