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老人穿衣、洗澡、喂饭、人工排便……日复一日的工作单调又繁重,惠城开荒保洁13825404095在很多人看来,养老护理员的工作并不是那么有吸引力。养老护理员短缺,长期从事养老服务的人才占比低,也是当下养老服务行业面临的现实。
但是,仍然有人选择留在这个行业,他们中有“90后”,也有人已经干了10年。是什么让他们选择并留在这个行业?他们有着怎样的故事?
“被爱、被需要的感觉,激起了我的热情”
李冰 29岁 从业6年
对养老院而言,20多岁的年轻人是分外珍稀而明媚的元素。阳光下,这位盘着头发的姑娘站在一群坐在轮椅上的老年人中间,双手高举着红色毛巾,通过扩音器用欢快的声音喊着节拍,简单的毛巾操在她活力满满的肢体和声音表达中,充满了感染力。
李冰带老人们在花园里做活动。受访者供图
在乐成老年事业投资有限公司双井恭和苑这家养老院里,住了300位年龄在85-95岁之间的老年人,29岁的李冰很年轻,但也是一个在养老护理员一线扎根6年的“老人”。如今,她已是公司的一名养老护理主管。
这一切源自一次社会实践。在北京政法职业学院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就读期间,她在一次社会实践中去了养老院,带老年人做活动,“当时体会到那种被爱、被需要的感觉,激起了我从事养老行业的热情。”毕业后,李冰到日本留学攻读老年学科,学成后就职于日本一家综合性老年福祉中心。一年后,李冰放弃了留在日本工作的机会,回国从事养老事业。
在养老院工作,李冰的同事多为“叔叔阿姨”,同龄人很少。“我们这份工作,薪资待遇很难吸引年轻人,一天要工作12小时,还实行两班倒,需要值夜班,照顾老人的工作性质也会让不少人望而却步。”李冰觉得自己能坚持下来,是因为工作带来的成就感。“或许有些工作更轻松,待遇更好,但我做的事很有价值,我喜欢这份工作,所以愿意坚持。”
成就感源于被爱、被需要,源于院里老人对她展露的微笑,更源于老人们身体状况和生活质量改善带来的成就感。
85岁的陈奶奶入院时有认知功能障碍,生活不能自理,不愿与人交流。李冰为陈奶奶量身制定了照护方案。她创新开展“自有员工一对一关怀照护”工作模式,让一位细心、耐心、语言表达能力强的护理员贴身照顾,使陈奶奶逐步敞开心扉。李冰还为她设计了全面的康复锻炼计划、个性化食谱与进食计划,促进身体康复,保障营养摄入。
在陈奶奶身体和心理状态逐渐好转后,李冰实施认知疗法,陪陈奶奶看老照片回忆往昔,鼓励陈奶奶参加喜欢的文艺活动,结交新朋友,减少孤独感,还每天抽出半小时专门陪伴陈奶奶。
从需要喂饭到自主进食,从卧床到可独立使用辅具行动,陈奶奶的意识逐渐清醒,精神状态越来越好,脸上的笑容也日益增多。“我尽最大努力帮助陈奶奶,帮助院里其他的长辈,让他们的生活更有质量,每次看到他们发自内心的笑容,我都感到很温暖。”
李冰已经想好,她还要继续在一线汲取经验,再去学习深造,未来要一直在养老行业深耕。
“一线工作没有那么恐怖,把握机会向上发展”
韩慧泽 29岁 从业7年
从一线养老护理员到培训学校代教再到养老院护理部副主任,韩慧泽在养老服务业走出了一条对年轻人而言颇有借鉴意义的职业发展之路。
丰台嘉祥敬老院,护理部副主任韩慧泽正在检查护理人员的记录。新京报记者 王子诚 摄
2016年,韩慧泽从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毕业,成为一名养老护理员,在北京一家养老院工作。
日复一日地给老人穿衣、洗澡、喂饭、人工排便……刚开始实习时,韩慧泽并不适应这份工作。“在这个行业中,没有性别之分,不管照护的对象是男是女,我们都得上手。这对当时恋爱都没谈过的我来说,还是有些尴尬,比如在给男性老人洗澡、排便的时候,内心也会有一些抗拒。”
韩慧泽还遇到了一位对护理员高要求的老太太,照顾好这位老太太是她实习期间遇到的最大挑战,也是她从业以来最为珍视的经历。“那位奶奶对我们要求很高,给她提供的服务没有按照她的要求完成的话,她就会生气,会说我们,我和实习的同学进她的房间都很犯怵。”比如,老人要求四季的衣服要分类装进不同包裹,贴好标签;床单要铺得严丝合缝,不能有褶皱,尤其是格纹床单,铺好时,线与线之间要平行。
韩慧泽记得,当时为了照顾好这位老人,她专门找一直照顾这位奶奶的护理员“取经”,做了好几页笔记,标注了注意事项。第一次去给老太太泡脚时,韩慧泽又紧张又害怕,担心惹老人生气,还提前在手上打了“小抄”,写了关键步骤,包括提前用手感知调好水温、逐个脚趾擦洗、洗脚水要倒进马桶不能弄湿地面……好在没出差错,韩慧泽出门时如释重负。
通过细致认真的工作,韩慧泽得到了这位老人的认可,她离开那家养老院时,老太太很是不舍。“其实在一次次接触和服务中,我发现奶奶并不是想为难我们,也没有提什么额外的要求,我们只要把分内的工作做好,就能让她满意。”在正式工作后,韩慧泽一直以这位奶奶的要求严格自律,争取把每一处细节都做到尽善尽美。
韩慧泽的工作得到了认可,于是从2017年开始,她一边在一线照护老人,一边给同事开展培训,组织考试、评分。2018年,她成为一名代教老师,为养老护理员提供培训。后来韩慧泽来到现在就职的丰台嘉祥敬老院,从护理部助理做起,工作侧重培训,之后成为护理部副主任,负责养老院养护工作,对护理人员进行管理、检查和监督。
丰台嘉祥敬老院,韩慧泽与老人交流。新京报记者 王子诚 摄
基于亲身经历,韩慧泽很想告诉正在读类似专业的学生,一线工作没有那么恐怖,适应后就能做好,照护好老人、让他们的生活质量提升,是件很有成就感的事。
而且,养老机构很珍惜专业对口的学生,会提供职业发展机会,所以,要在工作中提高、完善自己,把握住机会向上发展。“在养老这个朝阳产业中,只要能坚持住,就会有很不错的发展前景。”
“对老人付出,收获是对等的”
焦改顺 52岁 从业10年
今年52岁的养老护理员焦改顺,已经从事这一职业10年。她很喜欢这份工作,对老人付出,收获是对等的。
焦改顺目前就职于朝阳区望京街道寸草春晖养老照料中心,这里的老年人以失能失智为主,照顾起来很辛苦。每天早上7点,焦改顺从夜班同事手中接班,给三至五位老人做好餐前准备,之后协助老人用餐,包括喂饭、打鼻饲等。接下来,她需要推着老人去大厅参加活动,午饭后,她要搀着或抱着老人上床午休,下午再去参加活动,晚上照顾老人用餐、看电视、洗漱、休息。一天12小时的固定日程中,还穿插着多次加餐、协助喝水或上厕所等。
重复的工作枯燥而困难,尤其是失智老人难以交流,对人戒备心很重,会抗拒与人接触。有的老人一开始特别抵触她,甚至会打人、咬人,需要护理员付出更多的时间和耐心。“在老人很戒备我的时候,我会先摸摸他们的手,给他们一个微笑,释放善意,再耐心地提供服务。”经过精心的照顾,虽然老人可能还是无法分辨出她是谁,但见到她,还是会展露微笑。
焦改顺从业期间,经常会有老人住进养老院后,儿女想接回去或短暂带回家住,老人却不愿回去。
去年三月初,患有老年痴呆的殳奶奶住进了养老院,她能走路,但是处于失能失智状态,非常缺乏安全感。殳奶奶喜欢讲过去的事,焦改顺除了日复一日精心照料,还抽出时间陪伴她,听她回忆往事,“咱们要顺着老人说,不管他们说的事情已经讲了多少次,都不要打断他们,不要说‘你以前说过’这种话,老人很需要陪伴和倾听。”殳奶奶还喜欢越剧,焦改顺就从视频平台上搜越剧给她看,老人跟着唱时,她也会录下来给老人看,老人对这种互动很是喜欢,对焦改顺也非常依赖。
今年元旦,殳奶奶的儿子要接她回家小住一周,离开养老院时,她很不舍,在家只住了三天就回到了养老院。“老人一旦喜欢上我们这里,就不愿意离开,家里没人能像我们这样长时间陪伴他们,他们会很孤独。”焦改顺说,看到老人离不开她,她也特别激动,感觉受到了认可。
在这一行,焦改顺能十年如一日地坚持下来,首先是因为她喜欢和老人相处。“我从小和家里老人生活在一起,看到老人就感到很亲切,我也像对自己父母一样对待他们,我非常热爱这份工作。”对她而言,照顾老人,可以得到报酬和情感上的满足,付出和收获是对等的。
“每天上班,就是从家里回到另一个家”
徐梅花 59岁 从业4年
59岁的徐梅花是一个开朗的人,喜欢唱歌,还爱拍短视频并发到网上,每天都乐呵呵的。4年多以前,她来到密云河南寨村1号幸福晚年驿站,成为一名养老护理员。
在此之前,她曾在工厂上班,也做过保洁员。“我公公之前生病在家,一直都是我照顾着,人都有老的时候,我有照顾人的经验,就来做了养老护理员。”目前,这家养老驿站住着25位老人,多为自理和半自理的高龄老人。三位养老护理员负责照料,实行24小时倒班制度。
每天早上不到七点,徐梅花骑着自行车到达驿站,门口大长椅上总是坐着几位老人,都是在等着她来。见她进来了,老人们会笑着打招呼,“你早”“你来啦”,对徐梅花来说,这就像回家有父母迎接自己一样,每天上班,也就是从家里回到另一个家。
老人们对徐梅花的认可和喜欢,就体现在这样的温馨日常中,而这也是因为徐梅花日复一日的耐心陪伴和细心照料。
早上,她会观察老人们的卫生情况,为老人沐浴、换洗衣服。下午就给老人剪指甲、理头发、刮胡子,还会组织文娱活动,比如唱歌、做养生操。“我会带老人们唱他们年轻时喜欢的歌,比如《东方红》《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也会把这些录成视频,给老人和家属看。”对徐梅花来说,陪老人唱歌、拍短视频,都是缓解工作压力的方式。
她的工作并不轻松。“和他们沟通需要把内容掰碎了说,比如有的老人患有老年痴呆,我刚领他去吃了饭,在回去的路上,他又说自己还没吃饭,我就得耐心地帮他回忆、向他解释。”徐梅花说,在这样的冬天,有时候她给老人穿好棉袄,老人非要脱了出门,也需要她哄老人穿够衣裳。“没有足够的耐心,真是干不下来。”
为了更好地服务老人,除了取得中级养老护理员证书外,她还考取了中医护理员证书,刮痧、按摩她都会。一直以来,她都像照顾自家长辈一样照顾驿站里的老人。有位郑奶奶,由于脑梗后遗症,住进驿站的时候无法行走。徐梅花就针对性地帮她控制饮食,扶着郑奶奶一点一点下地挪步,如今她已经能在院里独立遛弯。
还有一位老太太,家属觉得病情严重,家中难以照顾,就送来驿站。徐梅花细心地给老太太翻身、抱她坐上轮椅、推她出门。后期,老人岁数大了,几乎只能卧床,徐梅花还是和同事一起,把老太太抬到轮椅上,盖上被子,推她出去晒太阳。“我觉得能出去晒晒太阳、呼吸新鲜空气,比时时刻刻躺在床上好,能让老人活得更舒服一点,就这样,老太太又挺了挺长时间的。”徐梅花记得,老太太去世时,家属抱着她哭着说:“得亏您精心照顾,要是在家(老太太)早走了。”
如今已是59岁的徐梅花,照顾起人来却依旧利索。“只要身体允许,我很愿意一直干下去。”
新京报记者 叶红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