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粥一饭,惠阳保姆13825404095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舌尖上的文明是一个城市文明的缩影。在高明,“厉行节约、反对浪费”不仅是一句口号,它已成为高明一些街坊的生活习惯。记者连日来走访发现,不少高明市民在买菜的时候宁可吃少也绝不买多,处理食材时物尽其用,减少厨余垃圾的产生,减少舌尖上的浪费,大家坚持做节约粮食的坚定践行者。
精打细算
买菜量“够吃就好”
连日来,记者走访高明中心城区多个农贸市场,发现前来买菜的市民大多“斤斤计较”。不少街坊告诉记者,自己买菜时都本着要买得刚刚好的原则,宁愿吃少一点,也不会买多,“食物吃不完,会觉得很浪费”。
“很多客人都比较注重买的量,如果要做一顿饭就只买一顿饭的食材。”东升市场一猪肉档档主陈林表示,高明街坊本来就有勤俭节约的传统,自己会根据顾客需求的数量进行备货,避免浪费。
正在采购猪肉的市民林美婷表示,家里有个习惯,喜欢提前备好一周的蔬菜放进冰箱里,直到全部吃完才再次购买。“做好计划,就不用担心做一顿饭时使用太多食材而导致浪费。”
林美婷在买菜前还会先打电话或者用微信询问在家吃饭的人数,确保食物足够填饱肚子但又不浪费,因为清楚一家人的食量,一般都能做到“光盘”。如果实在有剩下的肉菜,都会放进冰箱,在确保食物安全的前提下,再拿出来翻炒食用。
林美婷告诉记者,如果当天家里有亲友拜访,就会购买一些不同种类的食材,做到均衡营养、菜式丰富,但每一种菜的数量都不会买太多,“即使是聚餐也要有节约的意识”。
市民在民安市场购买蔬菜。(资料图片)/佛山日报记者吕润致摄
节约粮食是体现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高明市民在吃的方面向来精打细算,从不浪费,也是高明人务实品质的体现。“希望更多人从我做起,从家庭做起,用‘小餐桌’带动社会发展‘大文明’。”区文明办相关负责人说。
物尽其用
巧用食材善烹饪
市民的节约意识不仅体现在购买食材上,在厨房里、饭桌上,高明人也践行“浪费可耻、节约为荣”。
家住荷城街道中山社区的市民吴晓告诉记者,由于煲过汤后的猪骨味道会变淡、口感会变差,所以很多人都不喜欢吃,但扔掉又十分浪费,通常她会将这些猪骨加入椒盐进行翻炒,或者弄一道酱料蘸着吃,让其重新打开家人的食欲。
不仅充分考虑到家人的口味,吴晓做饭时还能做到物尽其用。例如,吴晓喜欢萝卜排骨汤,但儿子觉得白萝卜皮的口感不佳,吴晓就把萝卜皮切出来腌成酸酸甜甜的开胃菜。丈夫喜欢吃鱼,但不爱吃鱼头、鱼尾等部位,于是吴晓就琢磨一鱼多吃:鱼骨、鱼尾加上豆腐煲汤,鱼片清蒸,鱼头红烧或是做成剁椒蒸鱼头。“虽然做菜的工序多了点,但菜品味道丰富,家人也喜欢。”
打开她家厨房的冰箱,可见到用透明环保盒分装好的哈密瓜和西瓜摆在了显眼的位置。吴晓告诉记者,这些夏天常吃的水果中,靠近瓜皮那些不甜的部位可用来煲汤,鲜美爽口,好喝又解暑。通常她在切瓜前,先把汤锅架起,将西瓜或哈密瓜削皮,最甜的部分切好冷藏,做餐前或餐后水果;不太甜的部分,直接扔进汤锅,用鸡骨架或排骨煲汤,清热又好喝。
作为家中“主厨”的吴晓还会变着法子“翻新”剩菜剩饭,用剩下的饭加点猪油再放些蔬菜做成炒饭,或将剩菜剩饭一锅煮,做成泡饭。“办法有很多,总能照顾好一家人吃喝。”吴晓笑着说。
吴晓说,高明街坊的“厨房智慧”,体现了他们勤俭节约的习惯,这种物尽其用的功夫,也彰显他们的巧心和厨艺。
原标题:买菜“斤斤计较”做菜物尽其用
高明市民节俭有道,拒绝舌尖上的浪费
来源|佛山日报
文|记者冯慧雯
编辑|何欣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