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服务业发展典型案例汇编之医养结合项目惠城开荒保洁13825404095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4-11-15 17:20


点击上方 “中国养老网” 可以订阅哦!


走进养老服务业发展新时代——养老服务业发展典型案例汇编之医养结合项目

【编者按】医养结合是国家提升养老服务质量的重要举措之一。医养结合的意义和必要性已成共识,惠城开荒保洁13825404095关键是各地如何推动落实。本章的8个案例从实践角度回答了这个问题。第一,理念清晰。要将养老资源与医疗资源有机结合,共同为老年人服务,实现养中有医、医中有养。第二,模式多样。养是基础,医是保障,医养结合推进方法必须因地制宜。一是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或护理院。庆阳市社会福利院于2013年设立了康复中心,注重发挥党政领导带头作用,成立了由院长任组长,党支部书记和分管副院长任副组长,康复中心主任及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医养结合试点工作领导小组,通过明确医养结合具体内容,实现了医养结合提质增效。二是兴建具有医养结合功能的老年公寓或养老基地。贵阳市曜阳养老服务中心下设曜阳养老公寓和曜阳中西医结合医院,联合贵州省内7家三级医院和贵阳市14家养老服务机构搭建了医养联盟平台,推进医养服务向社区延伸,惠及了当地广大老年人。三是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建立绿色通道。第三,有效解决内在硬件和软件问题。比如,融资模式、人员培养模式、管理模式、功能定位和扩展问题,等等。第四,充分利用现代化技术,如互联网+、智慧养老、远程医疗等手段。第五,提高质量和实现可持续发展。

案例49

甘肃省庆阳市社会福利院大力

推进医养结合创新养老服务

近年来,庆阳市社会福利院以全心全意为老人儿童服务为宗旨,坚持“抓管理、促服务、拓发展”的工作思路,以“康复科学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亲情化”为目标,不断改善基础条件,强化规范管理,创新医养结合服务模式,得到广大服务对象的认可。

基本情况

庆阳市社会福利院成立于1981年,是收养城镇孤寡老人、孤残儿童和社会弃婴的综合性社会福利机构,隶属庆阳市民政局,为正科级全额拨款事业单位,2002年晋升为甘肃省一级福利院。该福利院占地41.84亩,总建筑面积15259平方米,床位320张,其中:养老床位154张,儿童床位106张,医疗康复床位60张。目前,该福利院共收养城市孤寡老人、孤残儿童和社会弃婴193人(老人112人、儿童81人),有各类工作人员165人;2013年成立了具有康复医疗资质的康复中心,设置有老年护理部、儿童抚育部等。该福利院在保障收养老人、儿童医疗康复的同时,面向社会开展服务,先后被庆阳市确定为城镇医保和新农合定点单位,被兰州大学第二人民医院纳入协作医院行列,被庆阳市残疾人联合会确定为市残疾人康复基地。

主要做法

2016年4月,庆阳市社会福利院被省卫计委、民政厅确定为省级医养结合试点单位。同年6月,庆阳市被国家卫计委列为第一批国家级医养结合试点城市。作为全市唯一一所综合性福利院,庆阳市社会福利院始终把标准化建设贯穿于老人、儿童服务的全过程,细化服务标准,优化服务流程,定岗定编定员,完善监管机制,实现了医中有养、养中有医。

1、抓基础建设,搭建好康复训练平台

市政府成立了由市长任组长、分管副市长为副组长,卫生、民政、发改、财政、人社、老龄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庆阳市医养结合领导小组。福利院成立了由院长任组长,党支部书记和分管副院长任副组长,康复中心主任及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医养结合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了医养结合专家库,下设综合类专家组、医疗类专家组、养老类专家组,主要承担医养结合发展规划,相关政策标准规范制定,相关会议、培训、调研、课题研究、项目评审和重大政策风险评估等任务,为福利院医养结合工作的开展以及政策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卫计委和民政局加强监督检查,确保责任到位、任务落实。通过细化分工,明确职责,形成齐抓共管、协同推进的工作格局。为确保医养结合服务工作顺利开展,增强福利院医疗功能,庆阳市政府在设施布局上下大力气,通盘考虑养老设施与医疗设施建设。庆阳市为革命老区和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地方财政极为困难,2013年,在国家大力支持下,市政府多渠道筹措资金,按照国家设计规范和建设标准,新建了社会福利院老年人公寓及康复中心。老年公寓内配有数字电视、独立卫生间、应急呼叫装置等必备品,采光充足,色彩搭配温馨。康复中心设置康复医学科、内科、儿科、中医科、检验科、影像科6个专业科室和理疗室、康复功能训练室,并配备全自动生化分析仪、DR数字X光机、心电监护仪等医疗检查设备。

2、抓特色医养,建立长期照护模式

庆阳市社会福利院目前的入住老人,大多数患有心脑血管、糖尿病、风湿、腰颈椎等疾病。针对入院老人的不同需求,庆阳市社会福利院在全面深入普查的基础上进行分类归纳,总结出共性需求和个性需求,制定了科学化、人性化的管理服务工作流程。一是实行分级护理。根据老人身体状况和生活自理能力,制定了特级护理、一级护理、二级护理、三级护理4个护理等级,明确了各等级的护理标准,实行了护理人员工资与护理等级挂钩和24小时值班制度。全院32名特护老人都能按等级享受到相应护理。二是坚持三级查房制度。每周一由主任医师带领各级医师进行查房,测量血压及其他生命体征,进行体格检查,对老人目前健康状况进行评定,提出治疗方案,由护士、康复治疗师和理疗师执行医嘱,分发药物并进行床边康复治疗或理疗。每周由主治医师组织两次查房,分管床位的医师每日晨间查房,随时观察病情变化,如遇有危重病症,立即与老人家属联系。三是发挥中医药特色。庆阳市社会福利院积极拓展服务领域,开展融入中医药健康管理理念的老年人预防、护理、康复服务工作。康复中心中医科对院内80多名患有慢性骨关节疾病和脑卒中后遗症老人开展康复服务,免费为其进行针灸、拔罐、艾灸等理疗,并指导老人进行康复锻炼,以促使慢性疾病的康复。四是注重健康教育和心理疏导。针对患有慢性疾病的老年人如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脑卒中后遗症等,不定期开展健康教育。对于性格内向和患有精神疾病的老人耐心开导,鼓励他们树立起生活信心。为糖尿病老人搭配合理饮食,对患有不治之症的老人给予临终关怀,让他们“满足离世”。

3、抓规范管理,提升医养服务水平

以“设施规范化、服务亲情化、活动常态化、康复科学化、管理精细化、环境家园化、队伍专业化”为目标开展医养服务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全面推行集服务设施、医疗保健、档案管理、安全防患于一体的“四统一”制度。一是入住流程标准化。根据《庆阳市养老服务评估暂行办法》《庆阳市老年人入住公办养老机构评估暂行办法》,结合福利院各股室的职责分工,制定了老年人入住流程图。按照申请、评估、体检、审批、入住的程序,对提交了入住申请书的老人,安排2名及以上相关专业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进行入院评估,填写《庆阳市老年人入住公办养老机构评估表》,安排老年人进行体检,对符合入住条件公养的老人通知其入院,与自费代养的老人和家属沟通确定护理等级,签订入住协议书,办理入院手续。二是医疗保健规范化。制定《庆阳市社会福利院医养结合试点工作实施方案》,以老年护理部的代养老人和公养老人为重点服务对象,建立健康档案,制作医养结合个人记录簿,由康复中心康复医师、康复治疗师和护士组成医疗康复服务组,老年护理部护理员为生活起居护理组,两组配合,有序开展老人吸氧、输液、肌肉注射、皮下注射、导尿、拆线、床头换药、床头发药、褥疮护理、床头康复理疗等工作。对各岗位人员职责进行了细化、量化,使管理服务工作有据可依,有章可循,逐步形成了科学高效的管理服务体系。此外,每年由康复中心对全院老人进行一次健康体检,建立入院老人健康档案,对老人的健康状况进行逐一摸底并翔实填写,妥善保存病例资料,以备查阅和参考。

4、抓队伍建设,培养医养结合人才

庆阳市社会福利院重视医护人员队伍建设,聘请了一批具有丰富临床经验的医疗专家作为老年部医师,及时准确地为入住老人诊断。通过邀请专家教授讲座,选派老年护理员参加养老护理培训和远程培训,加强养老护理员医疗保健、中医药技能培训,目前,护理员持证率达到了100%。2012年庆阳市社会福利院被评为全省规范化标准化示范社会福利机构。

经验效果

庆阳市社会福利院自开展医养结合以来,赢得了社会各界的欢迎和认可。庆阳市社会福利院以前单纯开展养老助老服务,现在引进医疗设施,新增康复理疗等医疗服务,不仅提高了在医疗方面的硬件实力和服务水平,使入院老人的健康得到了充分保障,还使医疗资源与养老资源相结合,实现社会资源的最大化。

1、服务质量快速提升

医养结合在规范管理下有序推进,医疗和服务质量同步提升,2016年4月至今,庆阳市社会福利院康复中心门诊病人达2.7万人次,住院病人70人次,留观病人1350人次,抢救36人次,康复治疗共12501人次,使更多的老人得到了专业贴心的服务。简易的手续、先进的设备、专业的医护队伍、养老加医疗的特色服务,满足了广大老人养老期间的就医需求,尤其是针对长期患病老人开展的康复理疗工作,通过定期理疗和突发病的及时诊治,使患病老人的病情得到了有效控制和科学调理。目前,庆阳市社会福利院接收服务的人数不断增加,相关医疗设备的利用率不断提高,老年床位的入住率也逐年上升。

2、中药调理得到推广

充分发挥庆阳岐黄故里的中医药文化优势,庆阳市社会福利院开设了中医理疗项目,设立了中药房,聘请了中医医师,大力宣传中医养生医疗、保健、康复知识和理念,以便捷实惠的中医调理特点,创新中医药特色的医养结合服务形式,开发推广适合老年群众药膳,探索建立“食养(疗)”“药养(疗)”等中医药特色养生、养老新模式。每年完成上万人次的康复理疗工作,通过针灸、拔罐等基础中医手法,配合低频脉冲磁疗仪等仪器的使用,逐步缓解入住老人脖颈、腰椎、膝盖疼痛的症状,调节了老人的免疫功能,提高抵抗力,降低了感冒等日常疾病及其并发症发生的概率。

3、社会影响不断增强

尊老敬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随着福利院服务口碑和影响力的提升,敬老爱幼的良好风尚也蔚然成风,越来越多的学生、青年人及外国友人以社会组织为平台,加入到义工组织,为福利院奉献爱心。近年来,学校的少先队员、青年志愿者、文联团体经常到福利院组织爱心义工和爱心活动,“欢度五一”“助残助老”“爱心救助”等活动不仅丰富了院内老人和孩子的日常生活,也使员工找到社会工作的意义。丰富的日常生活和良好的养老氛围受到了老人及其亲属的赞扬和肯定。

案例50

广西重阳老年公寓依托优势资源

做精做强“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

基本情况

广西重阳老年公寓(简称公寓)成立于2003年12月,是由广西民政厅利用福利彩票公益资金创办,广西中医药大学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广西中医学校)独立管理运营的养老机构,也是广西乃至全国首家由高等专业院校经营的大型老年公寓。公寓采取“公建民营”的运营管理模式,至今已经运营了14年。公寓占地面积30亩,建筑面积23800平方米,庭院绿化面积13540平方米, 设有550张床位,目前入住老人约有510人。

公寓经营14年来,大胆创新养老服务模式,先后获得了全国模范养老机构、敬老文明号、全国首批社会化养老服务示范单位、全国爱心护理工程建设单位、养老服务放心机构十佳单位、全区先进社会组织、全国爱心护理工程示范单位、广西首批五星级养老机构等荣誉称号。

公寓是国内首创由医学高等院校承办的“公建民营”模式的养老机构。广西中医学校拥有大量管理、医疗、护理、心理等专业的高级技术人才,有数千在校的本科、大专、中专护理专业和医疗康复专业学生,资源非常丰富。面对日益严重的社会老龄化趋势,社会化养老的需求不断加大以及老年护理水平不高的状况,广西中医学校在社会责任感的驱使下,于1998年主动承包了学校旁边只有50张床的新城区敬老院,在国内率先开创了“公建民营”的养老机构经营模式,取得了成功的经验。

主要做法

“医养结合”内容之一是指医疗资源与养老资源相结合,实现社会资源利用的最大化。其中,“医”包括医疗康复保健服务,具体有医疗服务、健康咨询服务、健康检查服务、疾病诊治和护理服务、大病康复服务以及临终关怀服务等;“养”包括生活照护服务、精神心理服务、文化活动服务。利用“医养一体化”的发展模式,集医疗、康复、养生、养老等为一体,把老年人健康医疗服务放在首要位置,将养老机构和医院的功能相结合,把生活照料和康复关怀融为一体。

1、加大医疗卫生建设投入,为老人健康保驾护航

入住公寓的老人多数为失能或部分失能,大部分老人患有老年慢性疾病,老人突发疾病的状况也不在少数。为减少老人出院转院治疗的次数,广西重阳老年公寓根据老人的疾病情况需要,于2006年在公寓内率先创建了医务室,为在院有治疗需要的老人进行医疗救治。但随着公寓入住老人数量及老人慢性病发病率的提高,原有医务室已经无法满足老人的医疗、康复需求。因此2014年在公寓内建立了南宁市重阳护理院,如非特殊情况,老人在院内就能解决基本的医疗保健服务问题,为更多的老人提供更优质的医疗服务,实现足不出院就能接受治疗康复。

2、以数字化健康管理为核心,全面推进医疗养老信息化进程

“医养结合”,核心价值是健康管理。随着科技的高速发展,数字化健康管理可以为老人提供实时的健康管理服务,为医护人员提供在线远程医疗服务平台,为卫生管理者提供健康档案实时动态数据,并将三方有机结合在一起。公寓为能实时关注老人健康状况,引进了多套养老服务系统,运用数字化平台,将老人的身体健康状况录入系统中,并实时更新老人健康相关数据,能够有效地检测老人身体健康变化情况。

3、加强专业护理员队伍建设,提升护理服务质量

为提高养老护理员的服务质量,加强养老护理员队伍的建设。公寓对新入职的护理员进行集中培训,不定期对护理员进行考核,对考核不合格及不足的,再加以培训。公寓每年还会组织部分护理员参加养老护理员培训及考试,进一步加强养老护理员队伍的建设。

4、坚持多方位健康管理服务理念,提高老人生活质量

在不断地学习和实践中,公寓探索了医养融合的养老服务模式。一直坚持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及临终关怀“六位一体”的健康管理服务理念,为老人配备了专职的保健医生、护士、社会工作师、心理咨询师、康复治疗医师、营养师等专业技术人员,采取主动介入的方式对老人的健康进行管理。公寓医生、护士、社工及营养师根据老人生理、心理及社会健康情况进行健康评估,根据“四位一体”即医生、护士、社工及营养师对老人的方方面面进行全面的评估,记录健康状况,建立健康档案。根据老人的健康评估制订个性化健康计划。在这份健康计划指导下工作人员可积极主动地实施一系列具体健康服务,最大限度提高老人生活质量。

5、组建专业的医疗护理团队,全面提高养老服务水平

老人入住公寓,原因之一是想得到更好的医疗护理,以提高生活质量,安享晚年。公寓配备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等20多名医生以及近百名护士,每天定时为老人检测生命体征,监控老人的疾病状况。医生对老年人常见病、多发病、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进行一般性诊断和治疗;对老人突发疾病尽力救治并联系120转诊治疗;对老年人的各种常见病及并发症提供护理及预防性康复指导,由专业技术人员对老人关节、肌力、步态、日常活动功能等多方面进行评定进而制订康复计划。根据康复计划对老人开展康复治疗,如针灸、推拿、中药烫疗、艾灸、关节松动训练、步态训练、站立训练、日常生活训练(穿衣、用餐进食、洗脸、如厕、使用便器等)、认知训练(注意力、记忆力、理解力、操作能力等)、中频治疗、痉挛肌治疗、频谱治疗等;对入住老人进行初步健康评估,记录身体健康情况,建立健康档案。医生护士通过查房、交流、咨询和定期组织健康讲座等形式针对老人的生活卫生、生理和心理卫生、营养和饮食卫生、运动保健卫生、老年病防治等内容进行指导。针对卧床老人,护理人员每天都会定时地为老人进行翻身、擦身等,降低压疮的发生率。对于行动不便的老人,护理员会协助老人洗脸、洗头、洗手、洗脚、按摩、拍背等基础护理服务,专业人员会针对不同老人给予个性化的护理服务,解决老人在生理方面出现的各类问题,同时给胃管插管、气管切开、腹膜透析的老人进行护理。

经验效果

公寓开业以来,共收住近3000名老人,为近5000户家庭解决了老人护理难题。公寓2014年为入住老人诊治常见病、多发病和危重病人院前急救人次共25095人次,康复治疗6907人次,各疗养区老年人常见病、多发病治愈好转率平均达88.2%;家属对医疗保健服务的满意度达96.49%,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

2006年公寓被民政部评为“民办非企业自律与诚信教育活动先进单位”。2006年5月公寓成为广西唯一被列入中国老龄基金会“爱心护理工程”首批试点单位,“国际休闲养生网络项目试点单位”,同年7月被民政部列为“全国社会化养老服务示范单位”;2007年12月被中国社工协会评为“全国模范养老机构”,2009年被评为“养老服务放心机构十佳单位”。2010年3月被评为“全区先进社会组织”,2010年11月被评为“孝亲敬老示范单位”。2013年被评为“全国敬老文明号”先进单位,2014年被评为“最佳养老机构”先进单位。

几年来,公寓先后接待美国、英国、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亚、泰国、越南、中国香港、中国澳门的同行专家来访和交流;接待吉林、黑龙江、陕西、贵州、新疆、福建等十多个省级民政厅领导的考察,接待湖北中医药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福建医学院、海南医学院等20多家高等院校的领导和专家的参观学习;接待区内外50多家养老机构的领导参观学习,也安排了福州社会福利院、郑州职工医学院附属老年公寓、湛江中心医院附属老年公寓、柳州荣军医院、来宾福利院等20多家区内外养老机构的人员在公寓进修学习;接待学院、民政厅、老龄办、老年基金会、福彩中心、福利服务中心等部门安排来访的100多个国内外团体以及亚洲国际护理会议代表到公寓参观;接待泰国中医传统手法学习班学员、泰国孔敬大学护理学院留学生、广西医科大护理学院见习生、广西卫生职业技术学院见习生;接待大学生志愿服务、义工团体慰问252次,较好地发挥了示范作用,获得社会好评。中央电视台、广西电视台、南宁电视台、广西日报、广西老年报等多家媒体对公寓进行了新闻报道、专题报道、人物专访等80余次。公寓的社会知名度和影响力不断提高,社会效益不断提高。

案例51

贵州省贵阳市曜阳养老服务中心

积极探索“1+5”医养服务新模式

全力构建医养结合新体系

基本情况

贵阳市曜阳养老服务中心(简称中心)是贵阳市人民政府支持中国红十字会总会事业发展中心在贵阳合作建立的医养结合养老服务示范项目,也是中国红十字会总会事业发展中心旗下“曜阳”养老公益品牌。2015年9月,经贵阳市民政局注册登记入住贵阳市乌当区阿栗村,投资8000余万元, 2016年9月初正式投入使用。中心下设曜阳养老公寓和曜阳中西医结合医院,一期设置床位266张,公寓内设生活照料中心、养护中心、营养中心等,医院设中西医结合、康复理疗、急诊、ICU科室和民族医药等特色科室,医技人员120人。现入住老人100余名,其中生活不能自理的失能、部分失能老人占总人数的50%以上。曜阳养老服务中心不仅为老年群体提供生活照料、心理慰藉养老服务,而且提供全程的健康管理、医疗保健、康复护理、疾病诊治、临终关怀等“一站式”专业医疗保健服务。还联合省内7家三级医院和贵阳市14家具有一定规模的养老服务机构搭建医养联盟平台。为扩大曜阳养老服务中心规模,省、市支持资金1亿元实施曜阳二期扩建项目(占地面积74亩,建筑面积5.7万平方米),已于2016年底正式启动,二期建成后,将充分利用境内温泉及旅游优势资源创建“医旅结合、温泉养生、药膳养生”三个示范点,打造医养结合升级版。

主要做法

1、围绕一条主线

中国红十字会总会(简称中红会)事业发展中心坚持弘扬人道、博爱、奉献的红十字精神,秉承“心系民生、回报社会”的公益理念,着眼乡村社区、着眼西部地区、着眼民生领域,在贵阳开展“曜阳关爱行动——贵州乡村医生培训班”“慰问失能老人”“资助养老机构”“博爱教育”等8次公益活动,累计投入资金1300余万元。中红会由“输血功能”变为“造血功能”,与贵阳市政府合作采取公建民营的方式,建设了贵阳曜阳养老服务公益机构,并围绕“公益养老”这条主线,启动了“曜阳关爱·温暖到家”主题公益活动,设置10个爱心体检和关爱点,已投入曜阳养老关爱资金500余万元,为老人提供义诊、体检、居家陪伴、健康评估等服务,惠及2万余名老人。此后,中红会将公益面扩大到全市10个区(市、县),每年免费为贵阳市老人提供超过1000万元的医疗养老服务。

2、抓好两个建设

一是抓好阵地建设。贵阳市曜阳养老服务中心聘请有较强的领导、沟通、协调能力,有高度的事业心和敬业精神的离退休领导干部、高级管理人才、社区工作者、医务工作者等,将北京医疗专家库的主治医生聘为贵阳曜阳养老服务中心的专家团队,成立了党支部,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二是抓好队伍建设。坚持以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制度留人的原则,中心从全国各地的高校招聘引进200余名老年服务管理、医疗保健、护理康复、营养调配、心理咨询等方面大学生、大专生,政府免费对新入职的人员进行岗前培训,除了进行专业技能、沟通技巧、实际操作培训外,还将国学教育、礼仪修养、道德规范等中国传统教育融入其中。同时,对表现突出的员工进行物质、精神上的嘉奖。鼓励员工参加国家养老护理职业技能考试,对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的,政府给予员工所在企业一次性补贴。政府补贴性政策和企业人性化管理稳定了一批有敬业精神、能力强、工作有特色的年轻、专业人才,破解了因养老服务人才稀缺与从业人员大量流失而制约贵阳养老服务发展的难题。

3、突出三个重点

一是以医养结合为重点。贵阳曜阳在总结中红会多年养老工作经验的基础上,探索出一种医养结合的新模式,将曜阳的医疗、养老资源辐射到养老机构,帮助养老机构进行标准化的管理和服务,为养老机构提供紧急救助、医疗康复、专家巡诊、养老护理、就诊绿色通道等服务。通过政府牵线搭桥,搭建起曜阳中西医结合医院与养老机构的合作模式,建立了贵阳曜阳联盟,形成医养结合特色服务圈,有效解决贵阳市养老服务业管理水平不高、服务质量不强、医护技术不足等问题。二是以引进优质医疗资源为重点。利用贵州天然丰富药材资源优势,将贵州民族医药与北京雄厚的优质医疗资源相对接,搭建与北京天坛医院、友谊医院、老年医院、首医系列医院、北医系列医院及美国癌症与疾病康复中心等20多所优质医疗机构相合作的平台,建立专科建设、双向转诊、绿色通道、远程诊疗的合作关系,形成养、护、医、学、研相结合的贵阳新型医养结合养老模式。三是以社区居家养老为重点。建立和完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网络,整合社区服务中心(站)、社区卫生院、老年人活动中心等资源,建立健全老人健康档案,为不同阶段的老人设计个性养老方案,将服务贯穿于老人晚年生活的全过程,创新性地打造“一站式”养老服务。目前,中心200余名健康小助手已进驻乌当区振兴、创新等5个社区,开展医疗陪护、精神慰藉等服务。随着曜阳养老服务的不断深入,曜阳健康小助手将晋升为老人的私人小助手,通过网格化管理,健康小助手将一定比例地为老人进行一对一养老服务,同时,将北京、贵州36名副高职称以上的医务工作者发展为曜阳中西医结合医院的志愿者,为老人进行一对一医疗服务,实时掌握老人健康状态。

4、注重四个结合

一是注重政府引导和社会参与相结合。采取政府引导、政策扶持的方式,助推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每年政府投入养老方面的资金达2000余万元。一方面,积极培育社会办养老机构(组织),对登记类的养老机构给予一次性建设补助和年度运营补贴,同时,政府加大规划引导、资金投入、政策扶持、教育培训力度。另一方面,养老企业承担起政府购买服务工作,做好政府的参谋和助手,通过政府搭台企业唱戏方式,建立政府与社会企业合作模式,合力推动养老服务工作的新发展。二是注重互联网与养老相结合。利用贵阳发展大数据产业,建设大数据基地,推进大数据应用实际,贵阳市曜阳老年公寓率先搭建了覆盖全国的医养平台——“元气医养”,整合全国800余家养老服务机构、医疗机构、家政机构、旅行目的地等资源,通过线上订单线下体验的方式,为老年人提供包括生活照料、健康管理、教育培训、精神慰藉、旅居服务等养老服务,做到覆盖老年生活的各个领域,有效解决老人居家养老无人陪伴、机构养老医疗差、看病难等诸多问题。三是注重公益服务与市场运作相结合。贵阳市曜阳老年公寓留出20%的床位数为“三无”老人、低收入老人、经济困难的失能及部分失能老人提供无偿或低收费的供养、医疗护理服务。贵阳曜阳医院按照市场化运作,其结余资金的20%作为贵阳曜阳老年公寓的资金补充,用于公益医疗养老。同时,中心拿出一定比例的资金作为资本金,联合市红十字会,募集社会资金,建立贫困失能老人、困难护理员的救助基金,对贫困失能老人、困难护理员进行帮扶。四是注重硬件建设与软件建设相结合。中心注重软硬件并重,着力硬件设施建设标准化、养老服务规范化、服务队伍专业化,不断提高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水平。

经验效果

贵阳市曜阳养老服务中心积极探索“1+5”医养服务新模式,全力构建全民动员、全民参与、全民服务的医养结合新体系,取得了有效成果。

1、“1”即搭建医疗养老机构联盟平台,联手探索医养结合新模式成效明显

与贵阳市14家具有一定规模的养老机构搭建联盟平台,让所有养老机构患病老人通过绿色通道转入曜阳中西医结合医院救治,患者病情控制平稳后转回原住养老机构,实现了双向互动,资源共享。与北京中日友好医院等建立远程会诊、人员培训等合作关系,与省内7家三级医疗机构合作,实行双向转诊。与贵阳市红十字会共同开展“曜阳·筑梦”公益活动,由中心投入初始资金1000万元,目前已有10000余名老人加入曜阳会员体系,享受中心为他们提供的各类服务,贵阳市曜阳养老服务中心在乌当区发挥了医养结合的龙头作用。

2、“5”即向医疗机构、社区、家庭、乡镇、智慧平台五大领域延伸医养服务,探索多维度的医养结合模式成效显著

一是推进医养服务向医疗机构延伸成效。贵阳市曜阳养老服务中心与武警贵州省人民医院、贵阳市第三人民医院、乌当区人民医院、高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综合医院合作,为老年人提供挂号、就诊、转诊、取药、收费、综合诊疗等就医便利服务,通过全科医生签约服务、曜阳小助手入户走访等形式,解决医疗卫生机构和养老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提高了为老年患者服务的能力。

二是推进医养服务向社区延伸成效。与乌当区高新、顺海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合作,建立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为社区老人提供方便快捷的生活照料等居家养老服务;在乌当区范围内开展了10余场“曜阳关爱·温暖到家”系列大型公益社区活动,邀请北京多家三甲医院专家团队及省市医院的30多名专家走进社区为10000余名老人开展义诊、健康讲座等活动,并为1000余名老人开展了免费常规体检及健康失能评估;邀请中国医师协会超声医师分会专家团队赴贵阳为164名老人开展脑卒中免费筛查服务,并为有脑卒中风险的老人建立健康档案,进行追踪服务。

三是推进医养服务向家庭延伸成效。面向社会招聘200余名健康小助手,走进社区、村组和农户,了解老人的身体及生活状况,收集老人的服务需求,充分利用呼叫中心、手机App、居民健康卡等,为社区老年人提供健康管理等基本服务。目前贵阳市曜阳养老服务中心组建了四个全科医生团队(16名医护人员),与3000名老人建立了签约服务关系,上门为老人提供医疗健康管理服务40余次。

四是推进医养服务向乡镇延伸成效。探索医疗服务、养老服务与文化旅游有机结合模式,在国家级美丽乡村示范乡新堡布依族乡进行农村医养结合试点,充分利用新堡卫生院的资源优势,打造具有医养特色的乡镇卫生院,帮助农村五保人员、孤寡老人养老就医。提高乡村医生签约服务的质量和水平,为农村老人特别是留守老人提供上门服务和健康服务。目前,试点乡已开展农村乡村医生签约4.5万人,为3167名老人提供上门健康服务和养老服务。

五是推进医养服务向智慧平台延伸成效。充分运用大数据手段,依托乌当区已建成的全省首个区域医疗卫生平台(智慧医疗健康云平台)和全省居民健康卡试点优势,推动养老服务信息平台与乌当区智慧医疗健康云平台的对接,整合手机App、居民健康卡等信息资源,开通老年人预约就诊等绿色通道,实现信息共享。目前,全区已发放居民健康卡10万余张,其中老年人近1万张。

案例52

河北省廊坊市三河市燕达金色年华健康养护中心

积极探索“燕达模式” 努力打造行业标杆

基本情况

廊坊市三河市燕达金色年华健康养护中心(以下简称养护中心)位于北京城市副中心核心圈燕郊,距离首都直线距离30公里,距首都国际机场25公里,交通便利;建筑面积约60万平方米,设置床位近10000张。养护中心分别设置了自理区(家居式养护楼)、半自理区和非自理区(宾馆式养护楼),并建有康复中心、远程医疗健康中心、健康档案管理中心、餐饮中心、老年大学、康体中心等功能板块,是集医、养、康为一体的绿色生态老年养护基地,是国内最早开发运营的“医养结合”型全程化持续照护养老社区之一,全程解决自理、半自理老人的各种养老照护及医学康复治疗需求。养护中心分两期建设:一期建设床位2300张,在住宾客1600余人,现已全部住满,98%为北京老人;二期床位近8000张,正在建设中,现排队登记超3000人,预计2018年开始入住。养护中心作为京津冀养老试点单位,秉承“宾客至上、服务至上”的原则,以树立行业标杆为己任,秉承“提高生活质量,保障健康安全,延长寿命”的宗旨,为入住宾客创建温馨舒适的健康长寿乐园。

主要做法

1、医养结合,全面保障

(1)设置医疗站,提供医疗服务。养护中心内设医疗站,由专业的医护团队为宾客提供一般性疾病诊疗,集看病、治疗、开药、验血、咨询等于一体。护士定期上门为宾客测量血压、脉搏,随时观察他们的健康和精神状态,将医疗健康的理念贯彻到点滴生活当中。护士站工作人员24小时在岗,方便为宾客提供及时、全面的医疗保障。

(2)设置康复中心,提供康复保障。养护中心设有康复训练大厅、中医理疗室,配置了先进的生活辅助和康复治疗设备,多名具有职业资格、经验丰富的康复师和中医理疗师,为需要康复的患者进行康复训练和综合治疗,预防并发症,提高患者的自理能力和生活质量,减轻家属的负担。

(3)先进医疗设备,护航宾客安全。引进国外生命体征遥感监测设备,可对高危宾客心脏、呼吸、血压等身体指标进行24小时监测,当宾客身体指标出现异常时,遥感监测设备会自动报警,届时医护人员将及时救治,最大程度保障宾客的生命安全。当宾客突发急病、重症时,只要按下紧急呼叫器,仅需一两分钟,医护人员立即赶到现场,通过“绿色通道”在数分钟内送达附近燕达医院,争取黄金救治时间,最大程度保障老人生命健康安全。

(4)专业诊疗技术,强大医疗保障。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战略布局下,先后与北京朝阳医院、北京天坛医院、北京中医医院等权威医疗机构合作共建,并实现京冀异地医保实时结算。燕达医院特设老年病科,以诊治常见多发老年疾病为主,并高度关注老年慢性疾病患者的心理治疗和康复治疗。

2、生活照护,精细服务

(1)舒适的居住服务。户型居家设计,装修风格多样,空间安全私密,居室宽敞明亮、温馨舒适,宾客就像住在自己的家里,并配备适合老人专用的安全家具家电、专业的安防监控设施,实现智能化管理;同时,配备24小时紧急对讲呼叫系统,以便宾客随时获得医护人员的帮助。

(2)贴心的生活照料服务。养护中心的护理员均经过各项专业培训,定时为宾客提供居室保洁、衣物洗涤、心理保健、陪同就医等近百项服务。自理区的宾客可通过对讲呼叫系统随时与护理站取得联系并获得帮助;为半自理区、非自理区的宾客提供饮食、穿衣、叩背、翻身、如厕、沐浴等全面的个人生活照料服务。

(3)先进的设备介助。在半自理区、非自理区,配有国内首家从瑞典引进的天轨移位系统,可以实现多个房间、走廊、厅堂之间的连接转换,协助失能宾客实现站立、行走、活动、如厕、洗浴、康复训练等,让宾客有尊严地养老。

(4)丰富的膳食服务。餐饮团队在营养师建议下根据合理科学的膳食搭配做到低油少盐、荤素相宜、色香味俱全,保证食品在健康和营养方面兼具。每餐菜品有二三十种,主食有十余种,宾客可自主选餐,刷卡结算,或选择包餐、订餐等,就餐形式多样。针对有特殊需求的宾客,还提供清真餐、低脂餐、营养药膳、流食及半流食等特殊菜品。

3、精神生活,快乐养老

养护中心的中央建有一条多功能大街,设有老年大学、温泉游泳馆、桑拿房、健身房、球馆、棋牌室、心理咨询室、图书馆等,建有天主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和佛教等宗教场所。养护中心重视宾客的精神文化生活,老年大学设有书法、绘画、歌咏、手工制作、时装表演、京剧、太极拳、台球等二十余种课程;定期举办电影放送、健康养生讲座、手工展、书画展、笔会、交谊舞会、诗歌会、集体生日会、节庆联欢会等活动;先后成立了燕达爱晚书画社、燕达金色年华合唱团、燕达东方京剧社等多个文娱社团,宾客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和健康状况选择课程、参与活动,发挥特长、结交朋友、充实生活,营造“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为”的养老环境,打造集生活、精神文娱于一体的多元服务体系。

4、独特的宾客管理

宾客管理委员会的成立是养护中心的创新之举,由在住老人和中心领导班子共同组成,通过入住老人的参与,能够及时了解老人的生活需求,获取老人的意见和建议,及时解决相关问题、改进服务,提高服务品质,提高老人满意度。老人参与管理后,能够更加理解和认同养护中心的发展观念,结合每个人的不同工作经历来协助养护中心解决宾客间的矛盾和问题,能够充分体现出老人的社会价值,实现了“老有所为”。

5、板块依托,相辅相成

养护中心与燕达医院、燕达医护培训学院、燕达国际会议中心、燕达医学院、燕达医学研究院等健康城板块相互依托、融合,获得人才和技术支持等多重保障,并将医、养、护、康、研有机结合,形成可持续发展的“供给链”,增强了后续发展动力。

经验效果

1、“医养结合”燕达模式

养护中心通过近几年的实践运营,不断分析、总结经验,将“医养结合”这一构想真正发挥实际效应,让老年人真正体验到“医养结合”模式带来的便利。

2、广泛的社会关注

养护中心以其独特的“医养结合”模式,以及全程化持续照护模式受到全国主流媒体的广泛关注与报道。《焦点访谈》在2015年6月17日和2017年2月24日对其进行了两次专题报道,2016年养护中心接待包括北京卫视、新华社、中新社、人民日报、文汇报、北京晚报、新京报等40多家全国及北京主流媒体的采访及报道;全年累计接受各类团体、机构参观约上千批次,累计接待老人约10万人次,累计入住近万人。2016年9月7日,全国政协副主席、民建中央常务副主席马培华莅临燕达国际健康城进行考察调研。马培华充分肯定了养护中心在京津冀养老服务业协同发展中的作为与成绩,并表示同时设有医疗、养老板块的燕达国际健康城是医养结合良性发展的范例,无论在自身体量还是发展态势上都有重大突破。

3、丰硕的试点成果

2016年6月16日,京津冀三地民政部门签署了《京津冀养老工作协同发展合作协议(2016—2020年)》,将三河市养护中心作为京津冀三个养老试点单位之一,经过几年的实践检验,实现了医疗费用、运营补贴与北京市的有效对接,为中国养老行业的发展提供具有参考价值的养老模式。

案例53

山东省东营市亲祥源养老服务有限公司

打造“嵌入式医养结合智慧养老”模式

基本情况

东营市亲祥源养老服务有限公司(简称亲祥源)于2015年7月正式注册成立。自创建以来,在国家政策的鼓励下,亲祥源将企业使命与社会责任密切相连,抢抓机遇,攻坚克难,着力打造“社区嵌入式医养结合智慧养老”新模式,构筑“一网、多站、一中心、一校”人工+智能的养老运营服务体系,以做好“生态、科技、智慧、自助、精准”之养老五环为指导理念,以“大社区、小居家、大服务”为发展目标,最终实现机构、社区、居家三位一体化养老,满足目前国内养老需求,真正实现养老的市场化、可持续健康发展。

目前,亲祥源在山东省东营市已投资建设2家嵌入式医养结合智慧养老服务中心、4个便民养老服务站、配套研发了1套互联网+智慧居家养老服务软硬件,老年护理及养老服务职业培训学校正在筹备,初步搭建了“一网、多站、一中心”的运营服务体系。2015年10月底,首家养老服务中心——东营市亲祥源养老服务中心(运兴园)投入运营,现入住率已达90%。2016年12月底,第二个亲祥源养老服务中心(明月中心)建设完成。两中心积累居家养老服务平台建档服务群体达6000人左右,亲祥源养老服务项目被山东省纳入社区综合治理暨养老服务创新实验区示范点。亲祥源养老服务有限公司于2015年、2016年先后被授予“山东省敬老文明号”“全国敬老文明号”等荣誉称号。

主要做法

1、实施背景

满足老年人多元化的养老需求,是该项目实施的主要动因。受阅历、兴趣、性格以及收入水平等因素的影响,导致老年人对养老服务需求不同,客观上要求实施差异化养老。同时,受传统养老观念的影响,老年人更愿意在家中或者社区养老,除了一些高龄、失能、失智、残疾的老年人给家庭造成严重照护负担而必须入住养老机构外,居家养老成为老年人的主要选择。

多项养老服务扶持政策的出台,为该项目实施提供强劲动力。近年来,人口老龄化形势的不断加剧,各级党政对养老服务业发展高度重视,制定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和扶持资金,为投资大、回报慢的养老项目提供了持续发展的信心和动力。

科技的发展及医养融合,为该项目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强力支撑。一方面,科学技术的发展,为实施智慧养老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亲祥源坚持科技创新,搭建了智慧养老服务平台,研发了智能陪护机器人等产品。另一方面,亲祥源立足促进医养融合发展,与当地医疗机构密切配合,整体联动,会聚了大批卫生保健人才,能够顺利实现老年人养老、医疗方面的需求,解决老年人的后顾之忧。

2、运行模式

亲祥源在养老模式上实现“三位一体”,满足机构、社区、居家多种不同层次的养老需求。亲祥源坚持把“让老年人走进养老院”理念转变成“把养老院开进老年群体之中去”。一是嵌入社区建设小型养老机构(中心),通过配套适老化设施、智能化设备和医疗设施,收住高龄、失能、失智、残疾等刚需老年群体,有效解决家庭照护负担。二是嵌入社区实现了社区就近化养老,使老年人实现了在熟悉的环境中和熟悉的朋友在一起养老的愿望。三是通过智能化养老服务平台开展居家养老服务,为居家老人提供家政、助医、助餐、助浴、助购等服务,满足了居家老人足不出户养老的需求。亲祥源这种“三位一体”有机结合的养老服务模式从一出现就得到了老年人的充分肯定和广泛好评。目前,亲祥源养老服务中心服务老人已达6000多人。

亲祥源在具体运营方式上,构建了“一网、多站、一中心、一校”智慧养老运营服务体系。一网:智能化服务网络平台,负责老年人的各项服务需求,发出服务指令,并对老年人需求进行统计分析;多站:各社区便民养老服务站,依托一中心资源,就近及时对社区养老及居家养老的老年人提供各项服务;一中心:养老服务中心,负责收住高龄、失能、失智、残疾等刚需群体,为他们提供餐饮、文化、医疗等方面的服务,一中心服务资源同时服务于多站点;一校:老年护理及养老服务职业培训学校(待建),培养养老服务、管理及老年护理方面的专业化人才,为养老提供人才支撑。

目前,亲祥源有2处养老中心,面积均在3200平方米以上,集机构住养+医养康复+智慧居家服务为一体,均可容纳80~100张床位,内设康复中心、中央餐厅、寿宴厅、公共助浴室、商超配送中心、居家呼叫服务平台、老幼同乐区、活动大厅等;除此之外,还在其他4个社区设立便民养老服务站,通过互联网智慧居家服务平台、智能陪护机器人,让老人、子女、服务商、一中心、多站点实现互联互通,就近化、本地化满足居家养老服务需求。

3、特色亮点

(1)嵌入式。亲祥源突破郊区养老、大型地产养老模式,选择以“嵌入式”模式走进社区建设养老机构,贴近老年群体原有的生活环境,大大降低了老年人对养老院的抵触情绪,增强了老年人机构养老的愿望。同时亲祥源“一网、多站、一中心、一校”运营模式能够扩大服务群体,整合提升资源利用率,为养老带来利润增长点,实现可持续。

(2)医养融合。亲祥源为老人发放“医养一卡通”、建立健康档案,定期免费为老人检测健康数据,形成健康监测,对老人进行分病种慢病管理。设立医养康复中心,他们采用传统中医针灸、艾灸、拔罐、推拿、按摩为老人进行慢病调理;引入智能康复设备,专家开具个性化康复处方输入系统,开展“被动康复和主动康复治疗”;量化运动处方,帮助老人进行“主动康复”,更好地服务中、长期照护的老年群体,为医院缓解了床位紧张的困扰,为家庭解决了照护负担。

(3)智慧养老。一是亲祥源建立了养老服务智能呼叫平台。能够全面收集老年人服务需求,及时为老年人提供各项服务。二是亲祥源主导研发了智能陪护机器人,通过头像识别实现无障碍触摸,一键视频通话,可同时实现家人、客服、老人等多方视频互动;老人被叫3秒自动接通,无须老人操作;远程App滑屏操控左右360°、上下35°旋转,实现儿女对独居老人的安全监护,还可通过视频有效监督服务质量,规避服务风险;可用于远程医疗,设置医生头像,提供健康咨询、预约体检、康复、家庭病床护理、药物配送等服务,同时可设置语音提醒,提醒老人用药;设置服务商图标,满足老人呼叫配餐、家政、超市配送、助浴、助行等生活服务,充分打破了传统居家养老服务模式,实现了科技、精准、自助式养老。

经验效果

1、实现了由“养老”到“享老”的转变。亲祥源“嵌入式医养结合智慧养老”模式,让养老院走进社区老年人的身边,使养老不再有“离家”的失落感,同时配套了专业的医养服务设施及技术团队,为老人提供更加完善、专业的健康保障,让老人放心入住,康享晚年。

2、解决了“养而不医、医而不养”的矛盾。他们在养老中心设立“健康小屋”,定时为老年人进行健康查体并将数据上传分析,为老年人提供健康咨询;建立医养康复中心,满足了失能、术后、残疾、慢病老年群体的长期及中期护理需求,实现了“康复一人,幸福全家”的美好愿景。

3、在养老中有效应用了智能化技术。他们通过设立智能化养老服务呼叫平台、研发智能陪护机器人,将互联网技术有效应用到居家养老服务中,提升了养老服务的智能化水平,实现了传统养老服务的转型升级。

4、对养老的可持续发展进行了积极探索。亲祥源把养老模式盈利点定位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机构养老收取入住老人相关费用;二是养老中心可以向社区、居家老年提供助餐、助浴、家政服务、商超配送、用药管理等有偿服务;三是养老中心可向所有老人提供健康管理、康复理疗有偿服务;四是可收取签约服务商的提成费用;五是可以将有偿服务对象不分年龄扩大到全体社区居民等。亲祥源这种多元化的收入方式,有力改变了养老机构收入渠道单一的问题,是一种可持续的有旺盛生命力的养老模式。

案例54

浙江绿康医养投资管理有限公司

坚持医养护一体化发展

打造健康养老“绿康模式”

基本情况

浙江绿康医养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简称绿康医养)成立于2006年,迄今已在浙江、江西两省拥有15家康复护理医养机构、8家养老助残服务机构,1家介护职业培训学校、1家老年科学技术研究所、1家养老服务评估中心和1家养老服务用品公司,建立了“医、养、护、康、教、研”六位一体的健康养老产业链。截至目前,绿康医养共有员工1300余人,总床位数逾万张,其中养老护理床位6449张(含服务床位),医疗康复床位3585张,2016年营业收入近2亿元。

绿康医养一直致力于探索适合国情的养老服务模式,在创办之初就开始尝试“医养结合”和“公建民营”。11年来,绿康医养成功摸索出“公建民营、民办公助”“医养结合、康复养老助残”的办院模式,形成了较为成熟的“养老院-医院-护理院”一体化发展格局,绿康医养的发展之路也被称为“绿康模式”。

主要做法

1、根植于浙江深厚的创业创新土壤,率先尝试“医养结合”和“公建民营”

(1)创新驱动,以“医养结合”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在创业之初,绿康医养就认识到,养老服务业的出路在于医养护一体化发展。以失能失智老人、慢性病及需要长期护理的重症患者、残障老人(包括智残、肢残及精神残疾)等为服务对象,为老人们提供集预防老化、医疗、保健、康复、养老为一体的环境,提供包含生活照料、基本医疗、老化预防、老年康复、康复护理、心理慰藉、长期照护和临终关怀(安宁疗护)等全方位的服务,经过多年摸索,形成了四大类医养结合服务模式:“养老院-护理院-医院”三位一体型、整合照料型、养老院-医院“院中院”型和“无围墙康复院”延伸社区服务型。

(2)与多部门联动,以“公建民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绿康医养首家机构——杭州皋亭山养老院是在托管原杭州市丁桥镇敬老院并接收其12位“三无老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也就是说绿康医养在创建之初就采用了“公建民营”,之后又陆续以“公建民营”方式与民政、残联等部门合作,在杭州、嘉兴、湖州、绍兴、台州、南昌等地实现了快速发展。其中,杭州滨江绿康阳光家园是由滨江区政府投资5亿元建立的,总床位2000张,是绿康医养目前运营的最大公建民营项目;南昌绿康国际老年城(南昌市青山湖区社会福利中心)由青山区投资近2亿元建立,总床位数1088张,是江西省最大的公建民营项目。

此外,绿康医养还成功尝试了“民建民营”模式,如由民营企业投资4亿多元建成的宁波余姚舜辰老年公寓,以“零租金”方式引进宁波余姚舜辰绿康护理院,此举大大提升了该老年公寓的入住率,实现多方共赢。

2、紧密围绕“刚需人群”、适应长者需求,努力提升服务质量

绿康医养通过《老年残障慢性病患者家庭及社会负担的研究》等课题研究发现,随着人口老龄化和疾病谱的变化,失智失能、老年慢性疾病的医、养、护服务成为养老服务的刚需。为此绿康医养把服务对象定位于刚需人群:家庭无力承担照料责任,又不符合综合医院住院条件的失智失能老年人;患有慢性病或各种插管后期需要长期进行药物治疗、护理和康复的老人;需要临终关怀甚至安宁疗护的老人。

在实践过程中,绿康医养以老年人的整体需求为导向,将康复医学、精神医学、老年护理学、老年生理学、老年营养学等多项学科系统运用于养老服务,实现了养老和医疗机构的有效整合。在老有所养、老有所医的基础上,再进一步延伸到老有所乐、老有所学、老有所为,有效地提高了老年人的生存质量。

3、瞄准行业“短板”、破解发展瓶颈,在养老服务标准化、护理员专业化等领域走在行业前列

(1)建立“医养服务”标准化的体系。2013年绿康医养被确定为浙江省服务业养老护理标准的试点单位,2014年验收优秀,2015年被民政部确定为第二批标准化试点单位,2017年初被民政部确定为民政标准化示范单位。绿康医养通过梳理和建立标准体系,收集国内外老年医养服务的各级标准及法律法规,按照“有标采标、无标制标、缺标补标”的原则,按照“医养服务”的实际需要,围绕失智失能、慢性疾病老人需求,构建科学合理、层次分明、满足需要的“医养服务”三大标准体系。

按照失智失能老年人的程度不同及康复护理需求的不同,按照功能定位,将整个机构分为四个养护服务区:认知障碍区(能走动但不能自理的中重度认知障碍老人)、全护理区(完全失智失能卧床及慢病重病衰竭需特级护理的老人)、慢病康复区(轻度认知障碍及慢病残疾以康复治疗为主的老人)、精神障碍区(认知障碍老人伴精神障碍或原发精神疾病的老人)。各区分级护理使服务提供更为精准化、个性化,提升了服务效率,而标准化的实施则保障了老年服务的质量。

(2)创新养老护理员的培养,提升职业化水准。为提升高质量养老服务,绿康医养专门成立“绿康介护职业培训学校”。2012年被杭州市人社局认定为杭州市养老护理员定点培训机构,享受政府培训补贴;2015年绿康医养被浙江省人社厅认定为全省首家养老护理员企业自主评价单位。绿康医养参照英国的现代学徒制的方式,创新养老护理员的培养方式。按照招工即招生、入职即入学,学习即实习、结业即鉴定、合格即就业的模式,按照护理员培训大纲施教,并增加企业文化和医养服务的内容,通过一个月的培训,为公司培养合格的养老护理员,保障了医养服务的质量。从2011年5月29日起,绿康医养在全国率先设立“529”护理员节,形成了“尊重护理员、理解护理员、爱护护理员、关心护理员”的绿康新风尚,意在提高护理员的社会地位,增强护理员的荣誉感和责任感,提高护理员为老人服务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此举获得浙江省政府的肯定和支持,“养老护理员节”有望向全省推广。

(3)建立评估体系,创新精准化养老服务。自主开发和整合老年医养服务综合评估体系,及时发现老年人存在的疾病、潜在的功能障碍和能力缺陷等,全面掌握老年人的整体状况,明确其医疗、护理、康复、养护等方面的需求,制订切实可行的精准化的医养服务方案,改善衰弱老年人的身体、心理等方面的问题,开展“身心社灵”护理的舒缓疗护等。自主开发计算机辅助评估软件,节约评估成本和评估人员培训成本,保障评估的规范统一。

(4)率先建立舒缓疗护区。绿康医养能为当前医疗技术无望治愈的晚期恶性肿瘤及慢性病终末期的临终患者实现安详有尊严地走完人生最后一程的愿望,在杭州市率先建立了舒缓疗护病区,通过“全人、全队、全家、全程”四全照护,从“身、心、社、灵”四个方面满足临终患者的需求和愿望,尊重老人的精神信仰,维护了老人的人格尊严。绿康医养舒缓疗护的特色在于强调灵性的抚慰,尊重信仰。人别于万物在于人有精神、意识和理性。舒缓疗护病房对临终者之“灵”与精神层面予以关怀照顾,除了普通舒缓病房,还专设有满足佛教和基督教需求的舒缓病房,尊重和满足病人精神需求。

4、积极对接资本市场,努力争取A股上市

绿康医养近年来的发展速度、运营质量、发展前景受到了资本市场的青睐。2013年,该公司获得首笔风投。2015年,数家知名投资机构参与绿康医养增资扩股。2017年初,绿康医养已经引进券商进行辅导,力争2018年下半年递交上市申请。

经验效果

1、合作共赢,有利于养老服务业健康持续发展

通过“公建民营”的方式,政府与企业共同建设、运营养老服务,有利于克服“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的弊端。政府在提供公共服务中从直接管理转为间接管理,提高了管理水平,降低了服务成本。企业缩短了前期的工作周期,降低了项目的费用,有利于发挥专业服务的水平。“公建民营”方式使企业实现了轻资产运营,减轻了财务压力,将有限的财力物力集中用于医养服务专业的打造,形成双方互利的长期目标,为社会和公众提供更好的服务,形成政府、老人、社会和企业自身发展的“四满意”,实现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

2、“绿康模式”充分体现了增加有效供给、减少无效供给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能切实推动养老服务质量升级

当前养老服务行业存在“宏观不足、微观过剩”的怪现象,造成床位闲置的根本原因是存在无效供给。而绿康医养这种从老人切身需求出发所提供的专业化、整体化、精准化、标准化服务则深受老年人及家属欢迎,2016年之前投入运营的旗下机构住院床位使用率达到了98%以上。

3、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明显,实现了多方满意和放心

老年人大多数患有慢性疾病,处于带病生存的状况。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出现了失智失能,无法在家庭养老。目前我国的情况,有病需要到医院住院;需要养老的去社会福利院养老,在养老院的老年人一旦发生疾病,需要通知家属送医院就诊,给家属带来不便,影响了他们的工作。这样使得带病生存的老年人不得不以“社会性住院”来解决,造成了社会性医疗资源的浪费。绿康医养服务是以基本养老服务为基础,在做好老年人生活照料、精神慰藉等服务的基础上,着重提高疾病诊断治疗护理、健康检查、疾病康复、舒缓疗护等医疗服务质量的一种服务方式。医养服务为入住的老年人,特别是慢性病老人、易复发病老人、大病恢复期老人、残障老人以及绝症晚期老人提供养老和医疗服务,提高老年人的生存质量,减少子女陪伴老年人就医的时间,使得子女放心,老人满意,政府减压。这种模式减轻了家属负担,减少了社会劳动力损失,具有明显的社会效益。企业开展医养服务,避免了老年人的“社会性住院”,减少了医疗资源的浪费,也为医保减少了不必要的开支,节约了医保费用,同时企业自身也实现了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

案例55

北京市乐成公司依托“医养结合”模式闯出了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业发展新路

基本情况

2013年2月,北京市政府将乐成老年事业投资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乐成公司)确定为全市首家“医养结合”养老服务试点单位,支持民间资本以产业化模式投资养老服务业。试点历时四年,乐成公司围绕医养服务整合、运作模式创新和产业链延伸等方面展开探索,在形成“医养结合、以养为主、持续照料”养老服务模式的同时,推动了一系列政策集成与创新,取得显著成效,成为引领全市养老服务业发展的排头兵和民间投资发展良好的鲜活样板。

主要做法

1、整合医养服务资源,建设附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针对“医养结合”更多在养老服务中嵌入简单的生活护理和必要的急救处理,难以满足老年人对专业医护、慢性病诊疗、病后康复及临终关怀需求的现状,乐成公司在朝阳区政府及区属相关部门的支持下,投资4273万元,建成养老机构附属的“双井第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简称“双二”),开设了全科医学、中医、口腔、预防保健等诊疗项目,组建了由护理主管、医师、营养师、养老护理员、护士和社工组成的医养结合型团队,并在市人社局、卫计委支持下,解决了医保定点的问题。截至目前,“双二”各科室服务老年人患者3万余人,2016年,组织社区义诊活动52场,举办健康大课堂12场,入户体检60人,为900余位老年人组织健康体检。

2、实施居家医疗(康复)护理服务,深化“医养结合”服务内涵

针对高龄老年人群日趋迫切的上门医疗护理服务需求,2016年7月,乐成公司以“双二”为服务平台,启动居家医疗(康复)护理服务,为恭和苑及周边社区约1.5万老年人提供包括术后院外居家医疗服务,失智症居家医疗服务,肿瘤放化疗间歇期居家医疗服务,卧床、临终关怀居家医疗服务等,以及注射输液、伤口换药、伤口拆线、专家会诊、康复看诊、注射护理、管道护理、造瘘护理、皮肤护理、康复治疗、中医推拿、心理疏导、药物指导等50余个小项的入户医疗服务。目前,乐成公司已摸索出一条较为完整的乐成居家养老服务流程:与街道、社区合作,发挥街道政府、社区干部、志愿者以及社区内其他养老机构的优势,收集老人需求信息;对老人进行健康评估,推荐适合老人的养老生活方式;同时在社区解决大部分老人的需求,与养老机构形成统一的标准,方便老人按照自己的需求,在家、社区以及机构养老间转换;乐成公司也正在构建居家养老业务平台,利用互联网整合服务,满足老人和老人家庭的需求。

为保证服务安全和质量,乐成公司制定了严格的管控办法:以医生或个案护理师等专业人员作为老人的第一责任人,通过对老人身体的检查、环境评估、与家属沟通,制订适合老人的个性化护理方案;统一调度,统一派单,统一标准;强调服务的闭环管理,有反馈、有调整、有回访,将产品和服务持续优化;对接医保,减轻老人的经济负担。

截至2017年7月底,已为4918人次长期卧床、不便机构就医的老年人开展居家医疗(康复)护理服务,完成对一些老人的临终关怀服务,有效解决了这些老人及其家庭的切身困难,患者和家属对可以在家中接受专业医疗和护理服务,感到非常满意。

3、破解资本流动性难题,吸引民间资本投资养老服务业

针对集中式养老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大、资本流动性差的瓶颈,2015年北京市民政局会同市规划委、国土局、住房城乡建设委,制订了“按份共有产权,限龄人群使用”的共有产权养老服务设施建设方案,养老服务设施由养老用房和公共设施组成,其中养老用房由服务企业与合格购买者以共有产权方式持有,将初期投入的重资产转化为轻资产,释放民间资本投资的压力。该方案已报请市政府批准后执行,乐成公司利用位于朝阳区双桥西巷6号的自有用地进行试点试验(称“双桥恭和家园项目”),建设共有产权养老居室、医护中心及社区公共配套设施。目前,项目已竣工并于2017年下半年正式运营,将为全市提供365间养老居室。

为保证共有产权居室的养老属性,乐成公司组建了由医生、护理师、康复师、营养师等组成的专业评估团队,对共有产权项目意向客户开展老年能力评估、居家环境评估、老人营养评估以及社会关系评估等,了解客户身份真实性、购房目的、服务需求等信息,评估结束后,出具评估报告,定制服务清单,建立起客户信息档案,既判别客户是否拥有购买资格,又可向老人提供多层次、个性化医养服务。

4、建设养老服务培训体系,提升北京市养老服务水平

养老护理人才匮乏、培训滞后是多年来制约北京市养老服务业水平提升的“短板”。为培养一批医养结合型养老服务人才队伍,乐成公司接管北京市养老服务职业技能培训学校,重建师资队伍,更新教材内容,完善课程体系,实施“送教下乡”,建设覆盖全市16个区的远程教育中心、教学网点和养老服务工作者登记注册云平台。2016年11月24日,远程教育平台(https://nimg.ws.126.net/?url=http%3A%2F...&thumbnail=660x2147483647&quality=80&type=jpgw.bjylpx.com)、养老服务工作者云平台(https://nimg.ws.126.net/?url=http%3A%2F...&thumbnail=660x2147483647&quality=80&type=jpgy.bjylpx.com)正式上线,包含远程学习、直播培训、在线评测、护理员登记注册、诚信管理等特色功能,具有线上培训便捷性、信息更新即时性、人员管理规范化、职业管理全过程化等特征,将成为北京市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平台。目前,养老护理员初级教材和失智老人照护员初级教材均已出版。截至2017年7月底,北京市共开设培训班25期,完成对朝阳区、海淀区等16个区县约1950名护理员的培训工作。同时在朝阳区政府支持下,乐成公司与劲松职业高中合作,依托其双龙校区,建设北京市养老人才教育培训基地,目前已投入使用。

经验效果

历经近四年试点,乐成公司“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闯出了一条民间资本依托政府支持参与养老服务业的新路。

1、打通了医疗与养老有机融合的服务链条

试点利用现有社区卫生服务网络,通过附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辟居家(医疗、康复)护理服务等途径,打破了民政与卫生系统之间的部门界限,串联起老年人与三甲医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居家护理服务机构、社区养老服务机构之间的联系,既可满足老年人入院后护理、日常照护的刚性需求,又可减轻三甲医院诊疗压力,提升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价值,为实现“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康复回社区”的分级诊疗改革目标创造条件。

2、开辟了民间资本参与养老服务的可持续发展路径

截至2017年7月底,双井恭和苑入住老年人287人,入住率94%,先后荣获“十佳养老服务知名品牌”“最佳养老机构”等称号,已经成为国内最具影响力的直营连锁健康养老服务品牌。同时,乐成公司通过开展共有产权试点,可有效减轻民间资本的投资压力,释放了资本流动性,突破了民间资本投资养老服务业经营困境,这对于推动养老服务行业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案例56

成都优护家护理院通过“一个团队、一个链条、一套系统”创新医养融合养老模式

基本情况

成都优护家护理院(以下简称优护家)是成都首家获得医疗执照和养老机构设立许可的中高端医养结合护理院。主要服务对象为失能和部分失能老人、失智老人、高龄亚健康老人、术后康复老人、癌症末期及临终关怀病人等需要照护的刚需老人。该护理院位于成都市武侯区永康大道20号(永康森林公园内),占地面积10000㎡(13亩),建筑面积7200㎡,设置床位共210张,其中医疗床位60张,养老床位150张。

按照养、护、医、康全人照护理念,优护家将功能分区设置为护理之家、慈爱之家、医康之家、慢病评估管理中心四大区域,从医疗康复配置、文化娱乐配置、生活照料配置、失智疗法配置四个方面,配备能满足常见病、多发病以及特殊老人医疗护理需求的基础医疗设施设备、智能化养护设施设备和健康管理设施设备。优护家拥有一支由医生、护士、护理员、康复师、健康管理师等70人组成的专职养护团队,同时还在组建驻蓉地区三甲医院医疗专家兼职的支撑团队。

2016年9月优护家进入正式营业阶段,截至2017年5月已经收住近100位老人,老年人对服务的满意度达95%。优护家以三甲医院为后盾支持的医疗护理技术、创新的服务模式、优雅的养护环境,以及养、护、医、康整合照护理念,帮助老人实现健康人生、品质生活。

主要做法

为解决中国面临的快速老龄化社会难题,服务于特殊刚需老人群体,优护家护理院以高起点、高标准置身于养老产业,引进了日本、中国台湾、英国先进照护理念和技术,吸取协和、华西老年医学中心护理技术,发挥中医药养生保健优势,参照国内其他养老机构的实际案例,进行了大胆探索、创新和尝试。

1.创新医养融合养护模式

优护家定位于为失能、失智老年人提供专业、高品质、人性化的整合型照护。护理院选址在城市近郊区,控制规模在200~300张床位,以护、养、医、康整合照护为主要服务内容;在设施设备配置、环境设置方面重视适老化设计;在管理方面,实行标准化服务和个性化服务相结合,借鉴日本企业管理理念,实施精益服务。

2.营造智能化养护环境

优护家紧紧围绕失能、失智老年人的养护需求,在生活照护、医疗护理、医疗康复和文化素养四大板块上下功夫,功能分区按照养、护、医、康全人照护理念设置为护理之家、慈爱之家、医康之家、慢病评估管理中心四大区域。护理院按照花园式室外环境、适老化室内设计的思路,加大高科技手段的应用,为老年人个性化定制居家家居及装饰,在注重延长老人们的生命的同时,也关注老人们的生命宽度,提升他们的生活质量。

优护家的设施设备配置有三大类别:一是基础医疗设施设备,能满足常见病、多发病以及特殊老人医疗护理需求,配置了全自动生化仪、彩超、心电监护仪、心电图,每个客房均装备医用设备带等医疗设备;二是智能化养护设施设备,配置了沐浴房的天轨移位机、爬楼机、床旁活动移位机、多功能电动升降床、智能化电动椅、助浴洗澡椅等;三是健康管理设施设备,配置全科医生智能化“健康管理机”(检测12项指标)、自动机器人小宝(护理管理秘书和老人安全管家)。

按照功能划分,优护家的服务区分为以下几个区域:一是医疗康复区,配置康复器械治疗训练大厅、专家诊室、慢病评估室、急诊急救室、后ICU医疗集中照护室、临终关怀室;二是文化娱乐区设置康娱影院大厅、茶吧书吧、聊天室、手工艺室、佛堂以及单元康复走廊;三是生活照料区设置去医疗化适老化居室、大小餐厅、助餐区;四是失智疗法区设置了怀旧室、理疗室、香熏室、音乐室、园艺休闲、厨艺料理爱心厨房、阳光餐厅、儿童娱乐区、家属陪伴养老房。

3.研发医养服务模式标准化

优护家的目标是从最基层入手,探索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医养融合的养老服务模式,构建医养结合的“产、学、研”实践基地。首先,优护家是华西医院老年医学中心医养结合示范基地,并与驻蓉三甲医院签订双向转诊协议,三甲医院的医务人员定期参与查房、会诊;其次,优护家拥有国际老年痴呆课题研究专家资源,享有科研成果的使用权,为研发适合中国国情的、发挥中医药优势的综合防治养护模式提供了智力支持;再次,优护家还吸引了一批长期从事医院管理、社区卫生管理及教学培训的资深专家。

研发医疗护理项目共五大项,包括护理服务项目、护工服务项目、医疗服务项目、康复功能训练项目、营养指导项目,共计81小项。

研究制定服务标准手册8册,分别为员工文化手册、服务规范手册、技术操作手册、质量控制手册、市场营销导则、员工培训手册、6S现场管理手册、长者健康及护理评估手册。

开展痴呆老人照护服务共4类,分别为人性约束服务、跨专业团队专业照护、个性非约束服务、持续改善和服务审核,共计19个项目。

4.研发“互联网+”养护网络体系

与四川久远银海软件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开发了医养结合信息化管理软件,探索医养信息标准化建设,打造优护家互联网+医疗+养护+健康管理的养老产业链(见图9-1)。


图9-1优护家互联网+医疗+养护+健康管理的养老产业链

经验效果

成都优护家护理院经过前三年的策划、筹建和营运,目前已逐步建立健全了“一个团队、一个链条、一套系统”的医养融合养老模式。“一个团队”即构建以护士为主、护工为辅,医生、康复师、营养师、中医师、心理咨询师、健康管理师为支撑的全方位2+6照护团队。“一个链条”即构建以机构、社区、居家三位一体,从网络咨询、入院初步评估、试住综合评估、制订照护计划、安排照护团队、维护安全、交班、查房、品质管理、个案谈论、回访等一系列完整养护服务链条。“一套系统”即以专业团队、专业设备、专业评估、专业照护为核心,以品质服务以及人性化的照护,逐步形成医养融合技术规范化、服务模式标准化、照护老人智能化、健康管理信息化、人员绩效分配考核科学化的管理运营服务体系。

(来源: 国家发改委)

热文推荐

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三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规划的通知

2017年国家级养老医疗政策汇总

各地养老相关“十三五”规划汇总

2018年两会代表养老建言汇总

2016年十三五、养老、医疗政策大汇总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支持社会力量提供多层次多样化医疗服务的意见

解读利好新政!加快推进养老服务“放管服”改革

2个亿!2017年中央财政支持社会组织项目出炉啦

民政部副部长 高晓兵在2017年全国医养结合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招募】“香山颐养”医养运营托管合作

主办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