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09月20日 星期四
往期回顾
新闻列表 返回目录 中青报系
社会读数 “护工荒”蔓延 未来老龄化中国由谁护理
向楠 《 中国青年报 》( 2012年09月20日 07 版)
CFP供图
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惠城开荒保洁13825404095目前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8.87%,比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上升1.91个百分点,我国老龄化进程逐步加快。这意味着,今后几年,我国的养老护理与医疗护理需求,将会出现井喷式增长
近年来,护工日渐成为大众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个行业。《新民晚报》报道指出,一项调查显示,80%的独生子女夫妻当老人住院时会选择请护工照顾。这就意味着,未来随着老龄化人口的增加,社会对护工的需求将进一步加大。
然而,在巨大的市场需求面前,护工群体的数量却在不断减少,“护工荒”在全国各地相继上演。据《北京晚报》去年年底报道,北京当前老年护理人员极度短缺,持证上岗的资深护工千金难求。《南京日报》今年4月的报道也指出,南京市大部分养老机构正遭遇严重的“用工荒”,预计护工缺口达数千人。在某些地方,即便护工的报酬不断上涨,有的超过20%,可依然很少有人愿意从事这份工作。
福建省医院管理协会副秘书长、医院管理专家张子平指出:一方面,随着社会老龄化和恶性病年轻化,住院患者逐年增多,护士从事的工作难以满足临床护理工作的需要;另一方面,由于生活节奏的加快,由患者家属长期照料患者也不实际。因此,护工作为社会分工的产物,已经成为一种不可缺少的社会职业。但由于护工队伍素质参差不齐、相关管理制度滞后等原因,当前我国护工行业的发展难言健康。
首先,从业人员素质较低一直是我国护工行业发展的顽疾。早在2009年,上海市妇联进行的一项关于护工群体的调查显示,上海的护工呈现以中年女性为主、文化素质偏低、外来人员多、专业培训少等特点。据湖南省卫生厅医政处2010年的统计显示,湖南近两万名护工从业人员中,90%的人员都为“游击队员”,仅10%的人员接受过家政系统培训。
针对护工文化水平低、专业水平差等问题,北京市曾尝试对全市护工进行统一培训,每人补贴400元,考试合格者发上岗证,让护工持证上岗。但据《北京晚报》披露,这项政策在执行过程中逐渐变了味,不少培训学校“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按规定要有12天课程,既有理论学习又有实习操作的培训计划,但实际情况是,经常变成走过场,培训一两天就完事。而且,培训证书都由培训机构自己发放,很少有人查证。
其次,当前政府部门对于护工行业的管理也严重滞后。在我国,护工行业与医院多年的发展密切相关。改革开放后,医院处于急速发展阶段,床护比(病床与护士人数比例——编者注)严重不足。因此,作为护理的补充力量,护工应运而生。但由于护工属于一般看护性工作,在要求医院自负盈亏、自谋生存的社会大背景下,医院通常更加关注自身的利益。鉴于管理护工不但没有利润,还要花费人力和物力,许多医院最终把护工管理当成一个负担推向社会。
据了解,当前护工的来源主要有三类:第一类是专业的护工管理公司,以承包形式与大型综合性医院合作,往医院选派护工;第二类是病人家属自己请来的私人陪护;第三类是一些正在试行的从事“优质护理服务”的护士。而据《东莞日报》等媒体披露,当前存在许多没有签订劳动合同、单独在医院揽活儿照看病人赚钱的“黑护工”。这些“黑护工”大多未与病人家属签订劳动合同,价格也多是口头约定,至于责任和分工更不明确。
有专业护理人士表示,一名合格的护工除了能照顾病人的饮食起居,还应该能够发现病人病情的细微变化,并给予病人饮食、功能性锻炼等方面的指导。但当下护工的水平参差不齐,尤其是一些“黑护工”,不仅无法满足患者的康复需求,甚至连最基本的工作也做不到位,有的甚至因缺乏护理知识,延误了患者的病情。
对于护工市场混乱的问题,东莞理工学院城市学院副教授赵书山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这需要政府、医院、社会“三条腿”走路——政府制定护工的准入机制,规范护工市场;医院成立服务公司,解决护工缺乏培训、无人管理、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等问题;社会成立行业协会,以达到行业自治和自律。
针对当前护工行业乱象,相关部门也曾出手治理。2010年,卫生部发布消息称,计划将在全国范围内创建百所“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医院”,由护士代替护工完成为病人洗脚、洗头等护理工作,以降低护工比例,提高护理质量。 随后,北京在协和医院、积水潭医院、北大医院等9家医院,试点开展用护理员取代护工的制度。广州也在许多医院施行“无陪护”病房,规定每名患者均要有相对固定的责任护士对其全程负责,包括为患者提供整体护理服务。
但对于这些取代护工的举措,许多媒体批评,完全只是“看上去很美”。人民网等媒体报道,北京市虽然用护理员取代了护工,可是护理员本身的流失情况非常严重,许多年轻人都把这一岗位当成跳板,机会成熟就另谋高就。广东省卫生厅副厅长廖新波,也在博客中撰文指出,“无陪护”病房的实行面临现实的困难,如果护士床位比达不到0.7∶1,这种“无陪护”病房几乎是不可能得到推广的。而0.7∶1这一比例意味着现在的医院必须成倍增加护士。
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目前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8.87%,比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上升1.91个百分点,我国老龄化进程逐步加快。这意味着,今后几年,我国的养老护理与医疗护理需求,将会出现井喷式增长。但与此相对应的是,注册护士却在全国出现了短缺的局面。卫生部统计显示,2011年,全国各地区平均每千人口注册护士数为1.66人,与全球2.8人的平均水平仍有差距。以北京为例,2010年北京市共有注册护士66854人,医护比为1∶1.03,这与发达国家1∶3的医护比水平差距甚远。
由此可见,在增长迅速的护理需求面前,数量短缺的护士群体已经很难承担起全部的护理任务。对于护工行业而言,我们要做的不是去堵,而应该去疏,即大力促进护工行业的健康发展,并进行规范管理。否则,当“护工荒”继续蔓延,护工行业继续混乱不堪,老龄化的中国未来由谁护理,就会成为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
分享到:
返回目录 下一篇
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目前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8.87%,比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上升1.91个百分点,我国老龄化进程逐步加快。这意味着,今后几年,我国的养老护理与医疗护理需求,将会出现井喷式增长
近年来,护工日渐成为大众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个行业。《新民晚报》报道指出,一项调查显示,80%的独生子女夫妻当老人住院时会选择请护工照顾。这就意味着,未来随着老龄化人口的增加,社会对护工的需求将进一步加大。
然而,在巨大的市场需求面前,护工群体的数量却在不断减少,“护工荒”在全国各地相继上演。据《北京晚报》去年年底报道,北京当前老年护理人员极度短缺,持证上岗的资深护工千金难求。《南京日报》今年4月的报道也指出,南京市大部分养老机构正遭遇严重的“用工荒”,预计护工缺口达数千人。在某些地方,即便护工的报酬不断上涨,有的超过20%,可依然很少有人愿意从事这份工作。
福建省医院管理协会副秘书长、医院管理专家张子平指出:一方面,随着社会老龄化和恶性病年轻化,住院患者逐年增多,护士从事的工作难以满足临床护理工作的需要;另一方面,由于生活节奏的加快,由患者家属长期照料患者也不实际。因此,护工作为社会分工的产物,已经成为一种不可缺少的社会职业。但由于护工队伍素质参差不齐、相关管理制度滞后等原因,当前我国护工行业的发展难言健康。
首先,从业人员素质较低一直是我国护工行业发展的顽疾。早在2009年,上海市妇联进行的一项关于护工群体的调查显示,上海的护工呈现以中年女性为主、文化素质偏低、外来人员多、专业培训少等特点。据湖南省卫生厅医政处2010年的统计显示,湖南近两万名护工从业人员中,90%的人员都为“游击队员”,仅10%的人员接受过家政系统培训。
针对护工文化水平低、专业水平差等问题,北京市曾尝试对全市护工进行统一培训,每人补贴400元,考试合格者发上岗证,让护工持证上岗。但据《北京晚报》披露,这项政策在执行过程中逐渐变了味,不少培训学校“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按规定要有12天课程,既有理论学习又有实习操作的培训计划,但实际情况是,经常变成走过场,培训一两天就完事。而且,培训证书都由培训机构自己发放,很少有人查证。
其次,当前政府部门对于护工行业的管理也严重滞后。在我国,护工行业与医院多年的发展密切相关。改革开放后,医院处于急速发展阶段,床护比(病床与护士人数比例——编者注)严重不足。因此,作为护理的补充力量,护工应运而生。但由于护工属于一般看护性工作,在要求医院自负盈亏、自谋生存的社会大背景下,医院通常更加关注自身的利益。鉴于管理护工不但没有利润,还要花费人力和物力,许多医院最终把护工管理当成一个负担推向社会。
据了解,当前护工的来源主要有三类:第一类是专业的护工管理公司,以承包形式与大型综合性医院合作,往医院选派护工;第二类是病人家属自己请来的私人陪护;第三类是一些正在试行的从事“优质护理服务”的护士。而据《东莞日报》等媒体披露,当前存在许多没有签订劳动合同、单独在医院揽活儿照看病人赚钱的“黑护工”。这些“黑护工”大多未与病人家属签订劳动合同,价格也多是口头约定,至于责任和分工更不明确。
有专业护理人士表示,一名合格的护工除了能照顾病人的饮食起居,还应该能够发现病人病情的细微变化,并给予病人饮食、功能性锻炼等方面的指导。但当下护工的水平参差不齐,尤其是一些“黑护工”,不仅无法满足患者的康复需求,甚至连最基本的工作也做不到位,有的甚至因缺乏护理知识,延误了患者的病情。
对于护工市场混乱的问题,东莞理工学院城市学院副教授赵书山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这需要政府、医院、社会“三条腿”走路——政府制定护工的准入机制,规范护工市场;医院成立服务公司,解决护工缺乏培训、无人管理、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等问题;社会成立行业协会,以达到行业自治和自律。
针对当前护工行业乱象,相关部门也曾出手治理。2010年,卫生部发布消息称,计划将在全国范围内创建百所“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医院”,由护士代替护工完成为病人洗脚、洗头等护理工作,以降低护工比例,提高护理质量。 随后,北京在协和医院、积水潭医院、北大医院等9家医院,试点开展用护理员取代护工的制度。广州也在许多医院施行“无陪护”病房,规定每名患者均要有相对固定的责任护士对其全程负责,包括为患者提供整体护理服务。
但对于这些取代护工的举措,许多媒体批评,完全只是“看上去很美”。人民网等媒体报道,北京市虽然用护理员取代了护工,可是护理员本身的流失情况非常严重,许多年轻人都把这一岗位当成跳板,机会成熟就另谋高就。广东省卫生厅副厅长廖新波,也在博客中撰文指出,“无陪护”病房的实行面临现实的困难,如果护士床位比达不到0.7∶1,这种“无陪护”病房几乎是不可能得到推广的。而0.7∶1这一比例意味着现在的医院必须成倍增加护士。
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目前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8.87%,比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上升1.91个百分点,我国老龄化进程逐步加快。这意味着,今后几年,我国的养老护理与医疗护理需求,将会出现井喷式增长。但与此相对应的是,注册护士却在全国出现了短缺的局面。卫生部统计显示,2011年,全国各地区平均每千人口注册护士数为1.66人,与全球2.8人的平均水平仍有差距。以北京为例,2010年北京市共有注册护士66854人,医护比为1∶1.03,这与发达国家1∶3的医护比水平差距甚远。
由此可见,在增长迅速的护理需求面前,数量短缺的护士群体已经很难承担起全部的护理任务。对于护工行业而言,我们要做的不是去堵,而应该去疏,即大力促进护工行业的健康发展,并进行规范管理。否则,当“护工荒”继续蔓延,护工行业继续混乱不堪,老龄化的中国未来由谁护理,就会成为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