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安保顺家政13825404095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我国人口总数为141178万人,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数为19064万人,占比达13.5%。据预测,“十四五”时期,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规模将突破3亿大关;到2050年,我国老龄人口数量将达4.83亿,预计占全球老龄人口总数的近1/4。
老龄人口规模扩张,给我国的养老服务带来了挑战。据此,“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要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完善养老服务体系。作为政府宏观调控的有力杠杆和关键工具,财税政策在优化养老服务体系结构、推动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的引导和激励作用。《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强新时代老龄工作的意见》提出,完善老龄事业发展财政投入政策和多渠道筹资机制,加大财政投入力度,落实相关财税支持政策。立足新发展阶段,如何用好财税政策,助力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已成为当前及未来一段时期内,我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亟待思考和回答的一个重要时代命题。
近年来,我国政府主要通过财政直接投资、财政补贴、政府购买服务、税收优惠以及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等财税政策来支持养老服务业发展,且取得了显著成效。据统计,“十三五”时期,中央财政总计投入约50亿元,支持全国203个地区开展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是保障养老服务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重要资金来源。但由于我国当前的养老服务体系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相应的财税支持政策框架还在探索构建之中,尚不够成熟完备,这就使得其对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助推作用尚未得到充分有效发挥。
就财政投入来看,存在财政投入规模仍然不够,投入方式不合理、结构不平衡问题。目前财政投入并未按照养老服务业所处发展阶段的不同来明确相应的投入重点,且财政投入结构存在重养老服务供给侧轻需求侧、重城镇地区轻农村地区、重机构养老轻居家和社区养老的失衡现象。
就税收优惠政策而言,现有的税收优惠政策多向非营利性养老机构倾斜,且主要集中在养老机构的建设环节,筹资与运营环节的税收优惠政策较少,不利于鼓励民间资本进入。此外,对养老护理人员和养老产品的税收优惠政策较为缺乏,政策广度和深度还有待进一步延伸拓展。
财税政策对养老服务智能化发展的支持力度不够,尚未做到与时俱进。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和“智慧社会”的建设,以信息网络技术为载体的智慧健康养老产业也应运而生,但现行的财税支持政策仍以传统养老产业为主,尚未及时加以更新和改进。
就相关制度而言,政府购买养老服务机制不完善。养老保险统筹层次仍需提升。
为了更好发挥财税政策之于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助推作用,实现“全面建成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相适应的、成熟完备的养老服务制度”的宏伟目标,笔者认为应从以下方面持续发力:
加大养老服务财政投入力度。尽快在中央和省级两个层面设立支持养老服务业发展的专项资金,建立健全财政预算管理制度,在保障公办养老机构资金稳定投入的基础上,加大对民办养老机构的投入力度。适当扩大财政补贴范围,明确对“三无”“五保”等特殊老年群体的兜底保障作用,继续扩大福利彩票发放,保证2022年不低于55%的福利彩票公益金都要用于养老服务体系建设。
创新财政投入方式,优化财政投入结构。根据不同情况制定侧重点各异的财政补贴政策,例如,针对一些养老机构和床位资源严重匮乏的地区,财政投入的着眼点应该放在养老服务机构的建设补贴方面;针对一些资源相对充裕的地区,则应该着眼于固定资产和人员经费等的补贴。大力发展居家养老服务,重视农村养老服务发展,进一步加强养老服务领域的专业化人才队伍建设。
完善政府购买养老服务机制。制定专门的购买制度和政策法规,规范政府购买养老服务的流程程序,逐步建立起一套养老服务购买市场准入、退出和监督机制。探索市场化运作方式,完善养老投融资体系,通过采取民办公助、PPP模式等多种方法吸引和鼓励社会资本进入。
扩大税收优惠政策覆盖面,加大税收优惠力度。对营利性和非营利性养老机构采取同样的税收优惠政策,并适当放宽对养老事业进行捐赠的税收优惠条件。就企业捐赠者而言,可考虑提高其收入征税免征额;就个人捐赠者而言,可考虑降低其个人所得税税率。适当减免养老服务相关从业人员的个人所得税,以吸引越来越多从业者投身养老事业。
提高养老保险统筹层次。进一步完善中央与地方基本养老保险财政事权共同负责机制,界定清楚基本养老保险财政补助总额中,中央和地方两级财政各自需要承担的比例,以及地方财政补助最高可占地方财政收入的比例。逐步建立省际之间的养老帮扶制度,促进养老服务资源实现区域间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
加大财税政策对新型智能化养老模式的支持力度。对互联网和5G技术应用于养老服务提供一定的财税政策支持,对一些提供养老服务和产品的软件开发企业,可参照高新技术产业的低税率给予税收优惠;对在新型智慧养老模式下衍生出来的一些新产业企业、新岗位从业人员,也应出台相应的财税扶持政策,以进一步提升其对新形势、新情况的适应性和敏感度,助力养老服务实现更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