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期间北京社会建设和民政事业形成13个“北京首创”家政服务13825404095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4-12-03 05:31

  民生无小事,家政服务13825404095枝叶总关情。12月29日下午,北京市召开“回顾‘十三五’,展望‘十四五’”系列新闻发布会——社会民生专场,北京市委社会工委委员、市民政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李红兵介绍北京社会建设和民政系统在“十三五”期间所做的工作以及取得的成效。

  “十三五”时期,北京市社会建设和民政工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全面加强社会建设,聚焦脱贫攻坚、聚焦特殊群体、聚焦群众关切,积极履行基本民生保障、基层社会治理、基本社会服务职责。

  一、“十三五”期间首都社会建设和民政发展硕果累累

  《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关于民政业务的主要指标有1个,即“‘一刻钟社区服务圈’覆盖率,基本实现全覆盖”。截至2020年底,北京市累计建成“一刻钟社区服务圈”1772个,覆盖98%以上的城市社区,达到预期目标。

  社会救助提质增效

  建立了以最低生活保障为基础,医疗、教育、住房、就业、采暖等专项救助为配套的“北京版”社会救助体系。

  率先实现城乡低保、低收入认定标准并轨和城乡特困人员供养标准统筹。

  低保标准从“十二五”末的家庭月人均710元提高到“十三五”末家庭月人均1170元,低收入家庭认定标准从“十二五”末家庭月人均930元提高到“十三五”末月人均2200元。

  大力推进社会救助“减证便民”改革,申请材料从16项减少到3项。

  建成街道(乡镇)困难群众救助服务所330家,对全市有特殊需求的困难家庭开展个案帮扶。

  养老服务快速发展

  出台全国第一部居家养老地方性法规《北京市居家养老服务条例》,每年平均制定实施20多项政策措施,积极构建“三边四级”就近精准养老服务体系,建成运营养老机构544家,运营养老照料中心数量由2015年底的56家增长到2020年底的236家,社区养老服务驿站从无到有累计建成运营1005家。

  持续深化养老服务产业化、社会化改革,养老产业蓬勃发展,70%以上养老床位由社会力量兴建或运营管理。

  连续四年开展养老服务质量建设专项行动,养老机构重大风险隐患全部清除,医疗服务覆盖率达到100%,阳光餐饮覆盖率达到100%。

  统筹实施困难老年人养老服务补贴、失能老年人护理补贴、高龄老年人津贴等制度,年发放补贴津贴19亿元,惠及老年人70多万;社会优待范围由原来65周岁以上老年人拓展到全体60周岁及以上常住老年人,累计制发养老助残卡470万张,所有老年人通过刷养老助残卡可以免费乘公交、逛公园,获得社会优待、社会福利和社会优惠。

  社会福利持续加强

  实施困境儿童分类保障制度,完善生活保障、医疗康复、残疾儿童护理补贴和婴幼儿重大疾病意外伤害保险补贴等政策。

  福利机构供养儿童补助、社会散居孤儿供养标准统一调整为每人每月2200元。

  新建儿童福利院5个,累计建成16个。

  实施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两项补贴”制度,截至2020年11月底,累计发放补贴57.94亿元,年均惠及残疾人约22 万人。

  基层社会治理全面提速

  时隔23年再次召开街道工作会议,出台《关于加强新时代街道工作的意见》,颁布《北京市街道办事处条例》。

  深化党建引领“街乡吹哨、部门报到”改革,完善“接诉即办”工作机制。

  全面启动街道大部制、综合执法、社区事项准入等重大改革。

  全面推进党建引领街乡吹哨部门报到、物业管理、生活垃圾分类,16个区、157个街道、3236个社区全部建立党建工作协调委员会。

  市级部门下派到社区的填报表格精简84%,社区盖章证明事项从15项减少到6项。

  圆满完成全市村、社区党组织和居委会换届选举工作,居于全国领先水平。

  城市社区议事厅100%覆盖,农村议事厅覆盖率超过70%。

  全市登记社会组织12953个,备案的社区社会组织4.2万个;专业社工机构887家,3.6万多人取得社会工作职业水平证书;实名注册志愿者超过441万人,志愿服务团体7.7万个。

  基本社会服务便民利民

  制定“七有”“五性”监测评价指标体系,覆盖教育、卫生、社会保障、文化体育、生态环境等民生领域。

  全面实施婚姻登记跨区办理改革,大力推进“互联网+婚姻登记”服务,全市婚姻登记机构全部达到3A级以上标准。

  持续推进绿色生态殡葬建设。

  创新救助工作理念,救助流浪乞讨人员10万多人,成立寻亲专班,充分依托京津冀合作机制和衡水相关机构,帮助1039名长期滞留人员寻亲返乡找到了回家的路,为财政节约资金2亿元。

  修订《北京市促进慈善事业若干规定》,全市慈善机构救助困难群众32.9万人次。

  建成社区心理服务示范站(室)121个。

  深化福利彩票管理销售改革,累计销售福利彩票199.69亿元,募集公益金64.73亿元。

  二、坚定不移落实国家重大战略

  积极推动国家重大战略落实,发挥社会组织联合党委政治核心作用,动员近3000家市区两级社会组织开展就业扶贫、消费扶贫、医疗扶贫、捐资助学等精准帮扶项目3500余个,总计投入20多亿元,助力我市扶贫协作和支援合作地区脱贫攻坚。

  围绕养老服务、长期滞留人员异地托养、社会救助等“十大领域”,推进京津冀民政事业协同发展,津冀两地养老机构已有4000余名北京籍老人入住,实现“养老政策跟着京籍老人走”。河北衡水市相关机构接收安置北京长期滞留流浪乞讨人员2047人,成功寻亲返乡629人。

  2020年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全市社会建设和民政系统聚焦民政服务机构、城乡基层社区、社会捐赠监督管理、清明祭扫服务、在鄂人员返京转运分流“五条战线”,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实现5万多名民政服务对象“零感染”;做好全市7104个社区(村)全面实行封闭管理,2627个无物业、无安保、无封闭条件小区防控工作,为全市6.3万名城乡社区工作者和实名注册志愿者免费提供专属保险;累计接收疫情防控捐赠资金16.5亿元、物资2900万件;历时80天圆满完成8.9万在鄂人员返京分流安置任务;平稳有序接待全市223处祭扫点清明祭扫群众75万多人。

  三、十三个“北京首创”展现北京力量

  “十三五”期间,北京市社会建设和民政工作形成了十三个“北京首创”。

  1.全国首个地方性慈善信托管理办法出台

  2016年9月21日出台《北京市慈善信托管理办法》。

  2.京城老人首次实现异地享补贴

  2017年10月16日起,“北京通-养老助残卡”首次实现京津冀异地刷卡支付,在异地养老的京籍老人同时享受异地养老补贴。

  3.见义勇为英雄事迹首登大银幕

  以北京市全国“见义勇为”英雄楷模潘月兰老师为原型的电影《燃灯者》,于2017年9月24日上映,用文艺作品传递见义勇为正能量。

  4.全国第一张社区法人“身份证”颁发

  2017年11月3日,向东城区东华门街道韶九社区居委会颁发了全国第一张特别法人“身份证”——《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特别法人统一社会信用代码证书》。解决了村(居)委会办理诸如土地确权申请、车辆购置和报废等事项的不畅问题,标志着我国村(居)委会已正式具备法人资格,是新时代社区建设和基层社区治理的重要里程碑。

  5.全国首家省级儿童福利和保护处成立

  2017年率先在省级民政部门成立了首家儿童福利和保护处,加强儿童福利和保护工作,全面推进儿童福利事业由分散管理实现资源整合,打造完整的儿童保护工作体系。

  6.北京首个区级“困服中心”成立

  2017年6月27日,密云区在低保中心的基础上率先翻牌成立“困难群众救助服务指导中心”,扩大救助范围,增加困难群众救助服务的有效供给,具备整合救助力量、统筹信息资源、实施监督管理等职能,有效提高救助服务质量和效率。

  7.北京创建三级党建工作协调委员会

  2018年5月28日,市委社会工委会同市委组织部,制定下发了《关于建立健全我市区街道社区党建工作协调委员会的通知》,指导区、街道(乡镇)、社区三级建立健全党建工作协调委员会,作为区域化党建工作的议事协商平台,引领驻区单位党组织共抓基层党建、共商区域发展,推动形成“区域化党建、多元性自治、开放式服务”城市基层社会治理格局。

  8.北京首次实现社会组织党建全覆盖

  加强社会组织党建工作,健全北京市行业协会商会综合党委工作体制机制,在综合党委系统批复成立了464个流动党员党支部,组建了52个社会组织联合党委,建立了以联合党委为纽带的社会组织党建组织体系,形成社会组织党建“北京方案”。

  9.北京率先出台养老服务行业诚信自律公约

  2019年1月11日率先在全国发布了《北京市养老服务行业诚信自律公约及实施细则》,并在全市范围内建立养老服务机构及从业人员诚信档案,为规范养老服务经营者和从业人员的相关行为、提升养老行业诚信自律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10.北京第一部《社区管理与服务规范》地方标准发布

  2017年,北京正式发布《社区管理与服务规范》,对居民所关心的社区安全、环境、服务,及社区组织提供的项目配制和要求进行规范和界定,标志着北京社区服务和社区管理已经进入健康规范和法制轨道。

  11.全国首个居家养老服务系列标准出台

  2019年6月,北京市发布七项《北京市居家养老服务系列规范》(即北京居家养老服务地方标准),涵盖了居家养老服务中普遍涉及的助餐、助医、助洁、康复等服务,将全市提供居家养老服务的养老机构、养老照料中心、养老服务驿站等均纳入实施范围,未来北京居家养老将进入统一的“标准化”服务时代。

  12.北京首个5G新型智慧社区落地实施

  2019年5月,海淀区志强北园社区借助5G通讯技术、人工智能(AI)、大数据、物联网(IOT)、云计算等核心技术,试点打造首个5G新型智慧社区,社区日常管理和服务实现“秒级通信”,为社区居民提供了一个更加安全、方便、快捷的生活环境。

  13.北京第一个社会心理服务中心投入使用

  2019年7月17日,北京市首个社会心理服务中心在海淀区羊坊店街道铁西社区正式投入使用,为居民改善家庭及邻里关系、促进社区和谐稳定、基层社区治理创新提供了新途径。

  展望“十四五”

  全市社会建设和民政工作将着力建立“五大体系”

  率先建立适应全面小康的基本民生保障体系。

  率先建立大国首都超大城市特色的基层治理体系。

  率先建立适度普惠公平均等的基本社会服务体系。

  率先建立强有力的基础支撑体系。

  率先建立顺畅高效的新型监管体系。

  蓝图已绘就,奋进正当时。市委社会工委市民政局将以更加奋发有为的精神,建设“最有温度、最接地气、响应群众诉求最快”的部门,为首都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