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老漂族:何以消除进城老人的烦恼惠州保洁13825404095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4-08-25 16:15

时代的发展加速了群体的流动。当儿女们在大城市工作生活扎下根之后,惠州保洁13825404095不少老年人为照顾幼小,也来到了新城市,过上了新生活。然而,在含饴弄孙之余,进城老人们或多或少地面临着一些烦恼,比如,老来换环境,生活有些不适应;育子理念上,两代人未必能合拍;医保在老家,异地不便看医生……

过去几十年里,我国家庭结构的主要变化趋势就是小型化、扁平化。2014年国家卫计委发布的首份《中国家庭发展报告》显示,20世纪50年代之前,家庭户平均人数基本上保持在5.3人以上,这是典型的“三代同堂”的直系家庭结构。而自80年代以后,家庭户平均规模日益缩小,1990年缩减到3.96人,2010年缩减到3.10人,2012年为3.02人,在这里,主要表现形式是一人户、“空巢”家庭和新城市三人核心家庭等。家庭结构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变化,原因相当复杂,有经济发展进步的因素,有生育和居住观念革新的因素,但具体在代际之间的矛盾,快速城镇化造成的人口和空间流动性,是不能忽视的主要因素。

从城镇化的结果来看,变化是翻天覆地的,比如过去五年里,城镇化率从52.6%提高到58.5%,8000多万农业转移人口成为城镇居民。然而体现在过程中,有学者提出了“浅城镇化”的概念,意思是虽然住上了城里的房子,但是心里面并未适应这种转变。对于身处巨变中的人们而言,相信有很多感同身受之处,比如很多农民进城后又回流了,这是因为早已习惯了乡土文化,在城市里找不到自己的精神位置,融不进去。有些久居农村的老年人,早已和自己的“城市儿女”产生生活观念、育人理念上的错位,家庭生活质量难言幸福。在外部层面上,流动人口目前还无法完全享有与当地居民同等的教育、医疗和社会福利,受到一定的社会排斥和制度排斥。种种因素叠加起来,即是横亘在旧式农民和新式生活之间的不适感。

代际矛盾频频出现之后,很多人将解决方式寄望于空间上的分离,比如仍将父母安置在乡下,或者单独给他们租房。然而,在家庭结构上作各种调和式的尝试,仍然无法回避传统家庭的功能意义。家庭作为社会的细胞,是人类生存、发展及延续的基本单位,是人类文明得以薪火相传、绵绵不绝的原因所在。那些“叛逃”家庭的人们,将发现他们仍旧不得不回归家庭——在家庭照料、女性育儿与就业等现实课题中,仍然不可能离开家庭的支持,特别是隔代资源的支持。《中国家庭发展报告2016》显示,在1岁—5岁儿童中,祖父母辈分担幼儿照料的责任,隔代抚育仍然占比达到41.1%。另一方面,在老龄化的积极应对措施里,要特别强调家庭养老模式的支柱性作用。根据民政部的数据,目前我国城乡空巢家庭超过50%,部分大中城市达到70%,农村留守老人约4000万,占农村老年人口的37%,解决照料、看病上的种种问题,不能仅指望政府兜底和社会支持,而是要借鉴直系家庭结构所具有的功能,掌握好空间上的距离。

身心安处是故乡。在快速城镇化的浪潮中,心理上的“浅城镇化”,体现的正是对故乡不同的羁绊与认同。如今,对很多在农村长大的中老年人来说,农村是他们的故乡,但对很多“城一代”子女来说,故乡只是个地理概念,他们在城里接受教育,观念与习惯同其他城里的孩子并无二致。而在可预见的将来,在“城一代”的支持下,“城二代”将身在城市、心在城市,从而认同城市。在这样的变化背景之下,如今呈现于代际之间的显著差异,极有可能会有一个弱化趋势,传统家庭结构会重现展现出它的价值。

相关报道

一年跑三城!如何让离乡"老漂族"再扎根?

来源:齐鲁壹点

云集四方评论,小明陪你“辩”新闻。

今天,小明看了一篇关于“老漂族”的新闻《“老漂族”三城生活:杭州管孙子江苏带外孙,山东种地》(附后),决定和大家分享一下。

今年64岁的郭阿姨是位十足的“老漂”,暑假寒假要到杭州带孙子,九十月份要回山东割玉米种小麦,其余时间她在江苏带外孙。

网友看完也是感触颇多。

像郭阿姨这样的“老漂”,中国有很多。本该在故土安度晚年的老人们,为了帮助子女照顾晚辈、操持家务而漂泊异乡,媒体将他们称为“老漂族”。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此前发布的数据显示,中国现有随迁老人近1800万,占全国2.47亿流动人口的7.2%,其中专程来照顾孙辈的比例高达43%。

这部分老人的生活现状如何?面临哪些困境?

@荆楚网:有形的“户籍墙”,让“老年漂”产生一种被绑架的感觉,难以融入所住的城市。

@江淮时报:对拥有城镇医保和农村新农合医保的老人,异地结算差距较大,报销比例存在差别,部分来自农村的老人实报比例很低甚至几乎不报销。

@中安在线:异地养老期待政策支持,政府尚未开辟针对漂族的廉租临住房、心理咨询及精神服务。

中国青年报之前做过一个调查,71.5%的老人表示“社交圈子窄,会孤独寂寞”,61.6%认为“医保、社保问题难解决”,59.2%的称“与子女生活习惯不同,容易产生矛盾”。

相较于物质,精神上面所面临的困境更值得关注。

小明在看媒体的报道时,有两个词很戳心:“有期徒刑”和“隐形人”。人民日报今年做了个中国“老漂族”调查,报道中,有的老人就将给儿女带孩子比作“有期徒刑”,“刑满(孩子上学)”就能回家了。还有的老人称自己像是“隐形人”甚至“多余人”,社区里几千人,但谁都不认识,只有面对孙女孙子时,才感觉到是被需要的。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国家“全面二孩”政策的实施,“老漂族”的规模将不断扩大。如何关爱这个群体,让他们安享晚年?

政府、政策要发挥作用。

@光明网:要求地方政府全面而系统的解决软硬件短板,提供更为优质的服务。加快医保政策的全国性统筹,完善社区养老体系和文化建设,完善志愿服务和日常照料功能等。

此外,还应完善托管系统。很多家庭中,夫妻俩都上班,想让一方辞职看孩子不太可能,于是重担就落在了老人身上。看孩子是个体力活,身体累的腰酸背痛不说,还有可能得抑郁症。如果社会托管系统完善了,老人也能解放出来,安享晚年。

国家在医疗和养老问题上一直在努力,但是,政策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能够立马见效的,最重要的,还是要在精神层面上让老人“把他乡做故乡”。

首先,家庭上 ,子女要孝顺,即“尊敬”和“交流”。因为文化层次和时代不同,子女和老人在带娃的问题上也会有不同意见,少些争吵,多些沟通,莫陷入“父母生,老人养”的怪圈,更别将保姆和父母混淆。

其次,不要忽视老人,帮助老人建立自己的“朋友圈”。老人到了一个陌生的环境,她所熟悉的,或许只有三个地方:周边的菜市场、孙子的学校,和家。做子女的,多带老人去参加一些老年人的活动,也可以在网上联系下同乡老年人,让老人不再孤单。

附:

“老漂族”一年奔三地

杭州管孙子、江苏带外孙、回山东种地

中国有很多漂泊的群体,有北漂、上漂、南漂...

其实,还有一个漂泊的群体是——“老漂族”

老漂族就是那些为了帮助儿女照顾小孩,离乡背井,来到子女工作的城市的老年人。

郭阿姨:

孙子一放暑假我就来了,杭州,山东,江苏三地跑,哪里需要就去哪里。我6月29号来杭州的,9月1号回山东,过来陪孩子过暑假。

暑假到了, 早上她要带着7岁的孙子学打羽毛球, 下午赶去杭州市民中心学游泳, 虽然辛苦,但能够帮衬上,她觉得值得。

有没有想过把孙子带回老家呢

郭阿姨说:

把孙子带回老家那不行的,他妈妈爸爸不舍得,我也不想带回去,我们农村条件差,洗澡吃饭条件都差的。

其实很多老漂们一到新环境会很不适应,子女们忙,交流就少,邻里间又互不相识,日子怕是过得有些寡淡,但乐天派的郭阿姨就不愁,一到杭州她就结识了不少老乡,为了便于沟通还自学了微信,不过她内心还是挺向往暑期回老家农村过。

而像郭阿姨这样

假期需要照顾孙辈的老人并不在少数:

另一位王阿姨虽然身在杭州,但照顾的是二胎家庭,孙女孙子暑期一共报了8个兴趣班,早上画画和书法,下午表演和游泳,晚上学钢琴,早上5点钟要赶到晚上9点钟,中间不休息,只吃几顿饭,孩子都说觉得奶奶很辛苦。

王阿姨:

我下午两点半把菜饭烧好,三点20分马上赶去长江小学接,4点钟再赶来这里。真的很辛苦,每天排得满满的,早上画画和书法,下午表演和游泳,晚上学钢琴。我儿子都给我安排好了,写在一张纸上了,我压在台板下面,每天要看行程的,生怕搞错。

网友热议:

赵开翀:不知道说些什么好,老了不应该多花些时间给自己吗?

__强迫症患者:其实很多老人不是多么喜欢带 出于心疼女儿 或者为了儿子家庭和谐吧

四零九小拿:这个老人相当累了。

人生y无常:老人是很辛苦,如果累了,孩子们就应该自食其力,如果她身体充许,她们也愿意的情况下,就请她们帮忙,而在她们需要时也不计一切的回报她们

闪电不只是树懒:说实话真不想让老人看孩子,可是都上班怎么办?总不能没人管啊,保姆费用这么高,还不一定尽心尽力的给看孩子

闲云野鹤风剪剪:我现在是没有人能帮我,我能理解其中的辛酸。我想我以后肯定会帮我的子女照顾后代的,做他们的坚强后盾!没人帮真得很痛苦,对双职工家庭来说,有人帮真的很幸福。

在下许原风:其实老人都喜欢找点事情做,希望周围能够活跃,毕竟一个人太孤独,有时间多回去陪伴家里得老人吧

散心的内心:同是山东的 我家奶奶说她喜欢呆在自己的小院子里自由自在 不想伺候我们家三位公主 所以我这位大公主一个人带着两位公主 没见过这么辛苦的公主

- END -

声明:我们推送的每一篇文章都会注明来源作者,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未能找到作者和原始出处还望谅解;如有侵权请联系微信号bobby477,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并致歉。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