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人民医院“无陪护”病房内,安保顺家政13825404095医护人员为患者做健康检测。潮新闻记者 赵培希 摄
一人住院全家忙,医院家里两头跑,白天黑夜连轴转,此般“分身乏术”的忙乱体验,许多家庭都经历过。
当老龄化社会撞上独生子女一代,“421”家庭(4位祖辈、夫妻2人和1个小孩)越来越普遍。一旦家里有人生病住院,全家将面临巨大的照护压力。
如何缓解“一人住院,全家奔波”的焦虑?
告别“全家总动员”,让医院全面接手患者,无疑是为家属“松绑”的一剂良方。
近日,国家医保局出台护理类立项指南(试行)和优化调整护理价格政策通知,文件亮点之一是新增“免陪照护服务”项目,实行政府指导价管理。此前,浙江省卫健委也将“推进‘无陪护’病房试点”作为2024年的一项重点工作任务。
近年来,杭州、宁波、嘉兴、湖州等地也已在各大医院开展试点探索。据省卫生健康委官方消息,截至今年7月,浙江已有83家医院正在开展试点。
但隔着病房的那扇门,许多人对这一模式仍是雾里探花。在没有家属的陪伴下,“无陪护”病房真的能提供优质按需照护吗?推广普及又需迈过几道坎?我们到各地的试点医院一探究竟。
“无陪护”病房内,医护人员正在忙碌。潮新闻记者 赵培希 摄
“无陪护”,其实有陪有护
11月2日上午9时许,记者在浙江省人民医院心胸外科病区,看到4名医护人员正推着移动病床匆匆穿过走廊,进入标着“无陪护病房”字样的房间,关上门,走廊外的嘈杂声瞬间隔绝。
护理员早已等候在此,众人围在病床前,“1,2,3,起!”护士长一声令下,病人被平稳地挪到隔壁病床,手法干净利落。随后,更换病服、安置输液袋、血压监测,护士、护理员各司其职,有条不紊。手术后的一段时间,病人的照护将交给眼前的医护人员。
在浙江省人民医院,骨科、心胸外科等病区的“无陪护病房”已试点运行十余年。
所谓“无陪护”病房,并不是没有人照顾,而是取消以往家属或自聘护工的陪护方式,由经过规范化培训的护理员和护士承担患者住院期间的生活照护。目前浙江的试点医院里,一般是在一两个科室试点,每个科室提供10多张床位。
到底怎么陪、怎么护?这是家属最关心的问题。从试点医院情况来看,有3个关键词。
首先是时间。例如,浙江省人民医院胸外科、心脏大血管外科有10张“无陪护”病床,配备至少两名护士在岗,每8小时进行轮班,3位护理员实行24小时轮值,确保每班两人在岗。这也是目前浙江较为普遍的轮班形式。
其次是配合。多元化“无陪护”病房护理员不仅提供穿衣、洗漱、如厕、喂食等生活照护,还要协助护士为患者进行翻身、拍背、行走等舒适与活动照护。整个照护期间,都需要护士与护理员之间的紧密配合。
再则是关怀。病房的人情味体现在点滴细节处。“刚做完手术时,不能喝水进食,医院还特地准备了喷雾器帮我润润嘴。”住在无陪护病房的吴先生分享了自己的体验,在术后最脆弱的时候,医护人员给予了悉心照护,比如营养科医生会根据病人术后恢复要求、口味喜好等搭好营养餐,统一配送餐到病房。患者外出检查时,则由病区运送工人及家属陪检,确保患者安全。
也有人担心,亲人不在身边,患者会不会感到孤独?浙江省人民医院胸外科、心脏大血管外科护士长谢屹红表示,病人的心理需求也是重点陪护项目之一。
来自江西的张先生跨省到浙江省人民医院接受手术医治。在医生的介绍下,他住进了“无陪护”病房。其妻子借宿在亲戚家,来去路途较远,无法24小时陪伴身边,起初他心情难免不安。未曾想,两天时间里,张先生就和医护人员处成了朋友。康复期间,护理员时常陪伴聊天,排遣寂寞。妻子也不用来回赶时间奔波,卸下了一些重担。“工作忙碌之余,还能细心照顾到我的情绪,跟我谈心,给我加油打气。”张先生说,过几天自己就可以出院了。
记者从浙江省人民医院、嘉兴市第二医院、绍兴市中心医院等多个试点单位了解到,“无陪护”病房推出以来,入住患者好评率普遍较高。
有亲历者直言,心情是身体的开关,陪护的家人如果连基础的医疗知识都不懂,只会加重自己的心理负担,对于患者来说风险性就很大。而在“无陪护”病房,可以得到及时照料,医疗条件设备都很先进,还能避免家属造成不必要的失误操作,对加速康复大有裨益。
护士与护理员协作照料患者。受访者供图
“无陪护”病房,真能解忧减负吗?
“无陪护”病房,在欧美、东南亚的不少国家和地区已推行多年。但在我国,不少病患及其家属仍持观望态度,究其原因在于服务价格和护理质量。
目前,政府有关部门尚未出台无陪护病房的护理官方指导价。
记者实地走访了各地医院,了解到浙江省人民医院面向术后病人收费:一对二服务160元/天、一对三服务120元/天;嘉兴第二医院面向术后病人收费150元/天;安吉县人民医院分三档按天收费:一对一服务160元、一对二服务120元、一对三服务100元;温岭市第一人民医院面向术后病人收费180元/天……各地“无陪护”病房一对多的收费价格均不超过200元。
而现下,患者家属自己请护工,提供一对一服务的护工价格普遍在每天260元至350元。
这样比较起来,对于患者家庭来说,在费用支出上,无陪护病房的优惠是实打实的。
但也有网友质疑:如果一名护理员要照看多名病人,而且收费没有市场价格高,护理必然是会倦怠的。
护理员的照护质量如何保证?这也是大多病人及其家属关心的问题。
10月初,潘女士的母亲因半月板磨损,被送入嘉兴二院进行人工置换手术,术后老人住进了“无陪护”病房。潘女士坦言:“如果病房内的患者病情相似,有基本稳定的生活自理能力,那么一对多的照顾模式其实不成问题。”
眼下,浙江、福建、天津的“无陪护”试点,都采取了“按需分类”的办法,医生和护士会先对患者病情进行评估,确定患者的照护等级,再由家属根据自身需求选择一对一、一对二、一对三等多种陪护模式。
被网友频频点赞的厦门大学附属心血管病医院护理部,为了确保患者得到良好的照护,科室还自发组建了一个“家属群”,实时与家属保持联系,邀请他们来观察和评估护理员的工作表现,监督护理质量。
从专业角度来看,无陪护病房的护理员与普通护工有什么不同?
嘉兴二院护理部副主任程海英介绍,“我们对招纳进的无陪护理员,在工作能力和技能水平上有更高的要求。”护理员团队由第三方机构负责提供,不仅要求持有浙江省养老护理员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还要通过机构的星级评定。进入科室后,全体护理员均需经过医院内部的专科培训并通过考核通过后方可上岗。
在嘉兴二院骨科做了两年护理员的周小爱表示:“‘无陪护’病房开设前,我经常在各个科室病区流动工作,对患者情况不熟悉,对各病区的专业技能也不熟练。”如今,她相对固定在骨科,只需要负责一个病房,服务对象不超过3位,“长期下来,对每位患者的治疗情况、饮食起居等情况,心中都有数,照料起来也得心应手。”
“无陪护”病房内部。潮新闻记者 赵培希 摄
从试点到推广,路还有多长?
“无陪护”模式,对于群众来说大有益处,但要在更大范围推广,也有不可无视的现实问题。
“经过正规医疗培训的护理员还是太少了,培训要求更高、难度更大。”爱加康健康有限公司项目经理张瑾表示,打造一支成熟的高质量护理员队伍,需要经过一个相对较长的培训周期,而放眼浙江,乃至全国,各地的护理人才水平和规模都还难以满足实际需求。
福建的一家护理公司负责人曾称,为了保证试点项目的顺利运行,公司要从山西、天津等地调配护理员来填补人手不足。若大规模推行“无陪护”模式,人员缺口将会更大。
对医院来说,推广也意味着管理难度加大。“无陪护”服务归根到底还是住院患者生活护理服务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的课题,不同病情、年龄段的患者对护理服务的需求各不相同。
“有人接受无陪护,有人坚持家属陪护,有人想要一对一服务,如何协调病房、合理规划成本,还需要从体制机制上完善。”嘉兴二院护理部主任郑叶平表示,医院可以设立一定比例的“无陪护”病房,供有需要的患者和家属选择,作为补充性的服务选择。
站在患者角度,“无陪护”模式下,意味着家属对于医疗过程的参与感直接下降。再加上我国住院患者自理能力普遍偏低,如果家属不在身边,医护人员无法随叫随到,不可避免会产生难以克服的心理障碍,这也给医患信任提出了更高要求。
放眼全球,其中不乏有值得借鉴的经验。
记者通过护理专家了解到,德国汉诺威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实行无陪护政策,要求护士长时间陪伴患者,动态评估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和护理需求,设计恰当的个体化护理方案,实时监测实施效果,不断提高患者的自护能力,促进患者从“替代护理”到“自我护理”过渡。
还有不少群众认为当前“无陪护”服务的价格仍然偏高,特别是对困难家庭来说,仍是一笔不小的支出。有专家呼吁政府加大对困难家庭和群体的补贴力度,可考虑按照财政、医保、患者各负担一点的原则,根据患者生活自理能力分档设置收费标准。
据报道,日本“无陪护”病房,护理费基本在每天3000日元至5000日元(按当下汇率约合人民币约140元至230元),如果患者参加了国家的介护保险制度,其护理费用将会得到一定程度的报销或减免,例如70岁及以上人群医保报销80%,个人自费20%,这个费用也会根据患者的护理需求和护理人员的资质而有所差异。
综合种种现实来看,眼下,“无陪护”病房虽已显现出一定的优势,但医院在“因院制宜”探索“无陪护”模式的同时,也要把握好推广的节奏,如此才能行得稳、走得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