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新:完善养老服务体系,应对“9073”格局惠城开荒保洁13825404095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4-12-22 04:46

来源:环球时报

近日,惠城开荒保洁13825404095一则“我国90%左右老年人居家养老,2024年中国智慧养老市场规模或达6.8万亿元”的新闻,让“9073”的养老服务格局成为人们讨论的热点话题。

所谓“9073”,指的是“90-7-3”的养老服务体系目标框架,即90%老年人居家养老,7%的老年人社区养老,3%左右老年人机构养老。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老龄化程度比较高的国家之一,老年人口数量多,老龄化速度快,应对人口老龄化任务重。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末,我国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近2.97亿人,占总人口21.1%,步入了中度老龄社会。按人口发展规律推断,从现在到本世纪中叶将是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速期和老龄社会的深化期。根据联合国《世界人口展望2024》中方案预测,当2035年我国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时,老年人口数量将达到4亿人,老龄化水平30%以上;到本世纪中叶将进一步达到5亿人和40%以上。人口老龄化加速与经济社会要素交织形成不断深化的老龄社会形态,将带来更为综合且复杂的经济社会需要,贯穿于经济运行、社会建设等全领域各环节,让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更加迫切且艰巨。

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事关亿万百姓福祉、事关社会和谐稳定,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题中之义。自2013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以来,伴随人口老龄化加速以及经济社会发展,探索和完善适合国情的养老服务体系一直在路上。从“十二五”规划的建立“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养老服务体系,到“十四五”规划提出“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应该说,居家养老和社区养老相结合,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内的主流养老模式和依托。

“9073”的养老服务体系目标框架表明,养老服务体系的系统性正逐渐强化。第一,服务人群正从服务特殊困难老年人为主向服务全体老年人转变。我国的养老服务起源于计划经济时代的对特困老人的社会救助和集中供养,经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后,如今,养老服务已面向所有老人,市场化与政府补贴的福利性养老机构并存,机构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共生,以满足不同群体的多元化养老需求。据民政部统计,截至2023年末,全国共有各类养老机构和设施40.4万个,养老床位合计823万张。其中注册登记的养老机构4.1万个, 床位517.2万张(护理型床位占比为58.9%);社区养老服务机构和设施36.3万个,床位305.8万张。

第二,服务场域从机构养老为主向“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转变。随着老龄社会不断深化,高龄化、空巢化问题日益显现,失能半失能、慢性病老人的比重持续攀升。其中,照护服务是失能老年人及其家庭的刚需,也是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当务之急。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年底,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中,失能(失智)的老年人大约有4500万人。让他们获得养老机构专业化、职业化、正规化的护理服务,是老有所养的有效保障。对此,以失能老人护理为目标的长期护理保险试点正在稳步推进,目前49个国家级试点城市参保人数达到1.8亿人以上,享受待遇人数约134万人。同时,社区也在越来越多地成为提升居家养老服务质量、协调养老服务资源的平台与轴心。智慧社区养老平台、助老餐厅、社区医护……随着社区养老服务的普及化、普惠化、便利化发展,未来社区或将成为机构之外,居家、社区养老的共同选择,“9073”的格局有望朝着“97+3”或“96+4”的方向演变。

第三,服务主体正从政府供给为主向政府、市场、社会多元供给转变。面对客观环境,只有动员各方力量,统筹谋划、综合施策,才能实现积极应对老龄化的目标。一方面,政府依然是基本养老服务的主体。所谓基本养老服务,就是由国家直接或通过一定方式支持向老年人提供的基础性、普惠性、兜底性服务,着眼于保基本、广覆盖、可持续,保障老年人的基本生活和现实需要。另一方面,分担和共担是打好养老服务“组合拳”的基本要求。在政府“保基本”的基础上,通过发挥市场作用、引导社会互助共济、弘扬家庭养老美德、增强个人养老能力等方式,形成政府治理、社会调节、市场加力、个人赋能的良性互动,增加养老服务的力量。

放眼未来,不断完善基本养老服务体系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大方向和大趋势之一。这需要政府、社会、市场、家庭和个人协同发力,以基本养老服务为抓手,推动普惠型养老服务发展,完善养老服务体系的持续性和系统性,加快推进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成熟成型,推动养老生活向发展型、参与型转变,真正让每一名老年人都“老有所养”。(作者是南开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南开大学老龄发展战略研究中心主任)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