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消医院护工!多地推出“无陪护”,一天60元,能全国推广吗?惠城开荒保洁13825404095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4-12-23 19:45

「无陪护」病房试点范围,惠城开荒保洁13825404095正在逐步扩大。

最近,福建、天津等多地医院取消了护工,推出「无陪护制度」,由医院全权负责护理住院老人,有的医院一天只收 60 多块钱。

据报道,福建所有三级医院都已经开设「无陪护」病房,二级公立医院也开始设立。几个月前,浙大系医院更是表示,在省级医院率先开展「无陪护」病房模式。

这一模式,可以满足患者的照护需求吗?对医院来说,又意味着什么?

一天 60 元,医院全负责

「无陪护」的概念,不是无人陪护,而是取消以往家属或自聘护工的陪护方式,患者的医疗、护理和生活照顾,由医护人员和经过培训的护理员共同承担。

这个理念从国外舶来到逐渐成长,其实已经历了十几年的时间。2010 年,原国家卫生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医院实施优质护理服务工作标准(试行)》,提出「不依赖家属或家属聘护工照顾患者」。自此,国内医院开始出现了「无陪护」病房的涟漪。

目前,部分地区医保局已将「无陪护费用」正式纳入医保支付范畴,并制定了相应的项目和标准。

目前可以检索到相关资料比较详细的地区是福建省。2022 年 7 月,福建省卫健委等单位引发《福建省「无陪护」病房试点工作方案》,确定全省「无陪护」试点医院 17 家,试点病区 107 个,并建议护理员由试点医院统一聘用,或引入第三方提供服务。

以厦门大学附属心血管病医院(简称「厦心」)为例,该医院将陪护等级分为一级、二级、三级。一级护理适用于病情严重或自理能力差的患者;二级护理面向病情稳定仍需卧床或生活部分自理的患者;三级护理免费,针对症状轻、自理能力强的患者。

在收费方面,厦门系医院分别有自费和医保两种逻辑。对于患者自费,医院会按患者病情和自理能力,最初设定一级护理 150 元/天,二级护理 100 元/天,患者与陪护公司签合同。近两年,该医院将一、二级护理费各上调 20 元/天,算下来患者平均住院时间 7 天的话,「无陪护」服务最少是 800 多元。

第二种模式则是「财政、医保、患者各负担一点」。收费标准根据生活自理能力分为 100 元、160 元、230 元(不同地区系数不同)三档,整体护理按床日收费整体纳入医保支付范围,个人先行自付 30%,其余 70% 可按照基本医保规定支付。

福建一家医院「无陪护」病房不同照护等级服务内容表格

患者,苦黑护工久矣

其实,无论是价格还是服务品质,「无陪护」模式都要比单独找护工更有性价比。

在价格上进行计算,无陪护模式中即便是最贵的一级护理也就堪堪持平。毕竟随便去哪家大三甲医院附近居民楼转悠,护工的报价都远不止这些。此外,因为早期的护工没有统一定价标准,乱收费的问题时常存在。

笔者自己家有亲戚因免疫性疾病在北京某三甲医院住院,虽然患者能自理,但医院要求必须有人陪床,如果不能陪床就必须请护工,不请就不让住院。中介也找了几个,人家一听不是北京口音基本都是涨价。最后找了一个差强人意的护工,也要每天 350。

折腾一大圈,报销后的医药费 2000 多,但护工费就花了 4900。钱花出去了,住院的老太太还没少跟护工怄气,让人苦笑不得。

在服务质量上,护工的整体质量也参差不齐。可以肯定的是,大部分护工都是尽职尽责的,但即便是火眼金睛的悟空,也难以分辨「零经验、速成培训」火线上岗的护工。

北京日报记者曾在调查中曾发现,一些家政公司招募医院护工时表示,「没有经验也可」,甚至「不用培训,也不用办健康证,到时公司会给安排」。

广东某三甲医院医生张志强(化名)表示,医院以前黑护工的势力十分猖獗,但也没有办法。「医院四周全是城中村,说到底医院可能还只是过江龙,人家才是真正的地头蛇。」

张志强回忆,以前医院曾经严打一阵子黑护工,但是过了几天,原本已经眼熟的不得了的黑护工们,已经摇身一变成了有合同、有证件的「护理员」了。

「这些黑护工找了第三方公司做包装,培训 1~2 天就结束。印象最深的是个老家雷州的阿姨,大家都知道她大字不识几个,但天天带着培训证书在医院外晃悠。」

无陪护,能堵住 2300 万护理缺口吗?

「无陪护」模式,归根结底就是要解决现有的病人护理难题。

今年两会期间,据澎湃新闻报道,全国政协委员、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骨科主任张伟滨的政协提案也指出,在上海市某公立医院,运行床位 4000 余张,但在岗登记备案的护工人数仅为 260 人,且 70% 以上的护工为 51~60 岁。

据观研天下数据中心推测,中国将分别在 2035 年、2055 年附近出现两次护工需求高峰,峰值可达 2100~2300 万人次。

而随着独生子女逐渐成家立业长大成人,「4 个老人+两个大人+0 或多个小孩」的模式将变得普遍。到时候,护工行业将更会成为整个医疗运作体系的痛点。

「无陪护」模式,能堵住这 2300 万护理缺口吗?

先说结论,有希望,但为时尚早。

首先,「无陪护」模式不可避免地会增加护士的工作量。据了解,很多试点「无陪护」模式的病房都会要求护士和护理员 24 小时在岗。而科室对于护士和护理员的要求是要「全天候、提前识别高风险患者」。

护士梁娇(化名)曾在长沙某医院「无陪护」病房锻炼过,她觉得「无陪护」时期是护士生涯里最「累心」的时刻,「虽然院内表示主要的陪护工作由护理员完成,但是很多时候其实还是护士来干。」

「经过正经医疗培训的护理员还是太少了,最主要的是护理员很难回应病人的诉求,也无法判断这个诉求是否合理,所以最后的解决就是找护士。」

另外梁娇表示,医院护工或医疗护理员的陪护质量,并非卫健部门考核医院的指标,所以医院对于护工管理「并不想投入太多的精力与资源」。

梁娇回忆,她以前发现长期卧床的患者中出现压疮的个数有所增加,去向护理员反应,结果护理员问她「压疮是什么」。这让梁娇很是怀疑这批护理员的工作素养,多次向领导反应能够更换,但领导的反馈则是「医院签了三年合同,没到期是没得换的。」

其次,对患者来说,「无陪护」模式也并非所有人都能接受。

社交平台上,「无陪护」的评价处于两级分化的趋势。在年轻人比较多的平台,会有很多住院的年轻人觉得「无陪护」真香,因为可以节省父母请假陪护的成本,护理服务也很周到。

而对中年以上患者群体来说,「无陪护」的接受度则相对差了很多。张伟滨主任就曾对媒体表示,瑞金医院推行「无陪护」病房「不是很成功」,原因在于不少家属秉持的传统观念是,家人住院需要陪护。

对医院来说,「无陪护」模式也并非一颗万能灵药。

从福建的规划中就可以看到,福建并没有在综合三甲医院大力推广无陪护病房,而是在三级、二级医院进行试点探索。这类医院多以专科、慢病和康复等实力著称。

谢菲尔德大学公卫博士赵箐(化名)认为,目前国内的大型综合三甲医院仍不太具备推广「无陪护」模式的条件,因为住院患者病情更为复杂,自理能力评分普遍较低,需一对一服务的患者会更多。「总的来说,这个模式很可能是我国医疗护理体系发展的下一阶段,但目前暂时还没看到铺开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