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孩子成了“996孤儿”惠阳月嫂13825404095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4-08-26 02:51

自从孩子成了“996孤儿”

湃客:书单SHUDAN 2021-03-08 14:25

原创 书单君 书单 收录于话题#解读社会现象11#书单观点39

最近两会召开,惠阳月嫂13825404095很多提案都上热搜了。

比如委员马光瑜建议:推迟放学时间,让学生做完作业再回家,与父母下班时间相一致。

这个新闻一出,书单君所在的家长群立刻就炸了,网上讨论的热度也很高。

一些父母举双手支持,毕竟已经苦“翘班接娃”、“隔代养育”、“陪写作业”久矣。

但还有一些父母反对,觉得这让本就不多的亲子时间,变得更少了。

书单君前几天看到一些文章,把996打工人的孩子,称之为“新型留守儿童”“互联网孤儿”,父母无暇陪伴孩子的内疚感,都溢出来了。

豆瓣上也有个《所以996的人有孩子了怎么办》的热帖,底下不乏这样的评论:

刷了几页留言,书单君心里升起了这样的疑惑:

工作忙,就真的不配生孩子吗?

或者,必须放弃事业上的追求,找一个朝九晚五的工作甚至全职带娃,才算合格的陪伴吗?

既不错过孩子的成长,搞事业又游刃有余的普通人,是真实存在的吗?

为此,书单君采访了三个已经为人父母的朋友,看他们在鸡飞狗跳的带娃日常中,如何平衡事业、自我与家庭。

看完他们的故事,也许你会对育儿这件事,有一些新的看法。

(人物均为化名,为保护隐私,部分细节做改编处理。)

为接送孩子放弃外企工作,

但我从没后悔

阿叶,35岁,自由撰稿人

全职妈妈和小学鸡的一天,是怎样的?

以下是我的时间表:

早上5:30,起床煎蛋、做三明治,冲芝麻糊。

6:00,叫醒穿衣洗脸刷牙吃饭。

6:30,送儿子上学(为什么小学就要早读

)。

7:30到家,8:00送老公出门,9:00打开电脑,给育儿号写稿子。

中午随意吃个外卖,休息个把小时,下午3:00出门接娃,4:00到家陪娃写作业……9:00上床折腾到10:00才睡,我再写会儿稿子……12:00左右上床睡觉。

满满当当的一天就结束了。

当年没有老人帮忙,老公又在鹅厂996。于是我从外企财务岗离职,全职在家带娃。

本以为上了幼儿园就能回去上班,没想到更大的拦路虎还在后面——幼儿园下午3:30就放学

除了继续全职,还能咋的?

毕竟,赚钱,老公更专业;跟小孩玩,我更喜欢。

专业的事让专业的人做,是我们夫妻的默契和共识。

这些年在家,我管着财权,家务基本上由扫地机器人、洗衣机和小时工包办。在陪玩和接送孩子之余,我还能做点喜欢的事,每个月写稿子赚三四千块钱。

所以时至今日,虽然鸡娃偶有崩溃,总体还是岁月静好。

让孩子在学校做完作业再回家,不就像智能家电和钟点工一样,把我们从不擅长的事务性工作中解脱出来吗?反正回家也是写作业,在学校写效率还更高。

<书单君与阿叶的部分聊天截图>

每个月花4000块在外租房,

我就是“互联网在逃爸爸”

朋哥,38岁,滴滴程序员

我,38岁,已婚有房有娃,跟一个单身男人合租满4年了。在新宇宙中心回龙观,8000块每月的房租,我们一人分摊一半。

一周7天,有6个晚上,都是跟这个单身男人共度。

夜里12点,当我结束在出租屋里的学习和工作,回到家中,看着孩子熟睡的面孔时,一种讽刺的感觉就涌上心头。

我的家庭,怎么就变成这个样子?

不是不想参与儿子的成长,可一想起老婆那些冷嘲热讽,就觉得,这么凑合过吧。

她在带娃上特别焦虑,我做什么都能挑出毛病来。

就算在超市里随手买两根香蕉,她都会骂我有打折的为什么不买。可我买了打折的,她又会嫌弃都快坏了,质问我是不是存心想害了孩子。

这样钝刀子割肉般的折磨,不胜枚举。

其实我们也不是一直都这样的。刚结婚时我俩也很幸福,可有孩子以后,她就变了,说话越来越恶毒,对我越来越挑剔,脾气越来越暴躁。

我也努力在改,但永远追不上她的期待。

沙子再小,走时间长了也会硌脚;感情再深,也经不住日复一日的消磨。

于是,我活成了一台单纯的赚钱机器,在这个家里越来越边缘化,这个家对我也逐渐可有可无。

她多半也是这么想的吧。之所以没跟我离,除了钱和孩子,我想不到其它过下去的理由。

至于推迟放学这事,我觉得要从更广的维度上看。毕竟在大厂996是一般人享受不到的“福报”,更多人还是每个月几千块钱,照样996甚至007。

我一个学弟在乡镇当公务员,因为编制有限,一个人得干2个人的活,经常跟我抱怨“又穷又忙”。一年52个周,能休20个周末就谢天谢地了,加班费当然是不存在的,调休也没有。更别提医护、教师、私企职工、个体从业者了。

现在网上有人说:“为人父母,如果你996是为了孩子,真的不如朝九晚五的工作然后多花点时间陪孩子。”

我觉得这纯粹是站着说话不腰疼。

如果孩子能晚点放学的话,那些有育儿焦虑的父母,和互相折磨的夫妻,都能稍微喘口气吧。

说不定,离婚率也跟着下来了。

小托班拯救了我们全家

阳阳,27岁,事业单位职工

我的婚姻状况,说出来让人羡慕:

工作在钱少事少离家近的清水衙门;

嫁了个年薪40W、不用996的育儿主力军老公;

还有一对贴钱带娃的公婆……

育儿顶配无疑了。

可我的生活,却过成一团糟。

家里4个大人,4种育儿观念天天碰撞:

婆婆日常跟在宝宝屁股后,念叨“这不能做那不能做”;

老公日常念叨婆婆“不要跟宝宝说‘这不能做那不能做’”;

公公带娃时,各种危险游戏搞得飞起;

我作为最佛系的那个,被迫成为全家的情绪救火员,一天下来没干什么事,却身心俱疲。

4个人都觉得自己做到了最好,也都积攒了一肚子委屈,有冤无处诉。

整个家庭如同一团越撕扯就缠得越紧的毛球,一方面把吸管插进彼此身上吸食能量,个个都吸得只剩一层皮;另一方面,每个人都承载的巨大的压力,又无处开闸泄洪。

于是,半夜刷手机,就成了唯一的出口。

不光我们熬夜,连婆婆这种一开口就是老养生人的60后,都要报复性熬夜到凌晨2点。

睡眠不足,第二天脾气更差,于是陷入恶性循环。

每个人都坐在濒临爆发的火山口,家,也越来越不堪重负。

有一天,宝宝又把皮筋洒了一地,婆婆突然爆发吼娃,然后公公吼婆婆,婆婆又吼公公,老公一边吼婆婆一边吼公公一边满脸阴云地哄娃……

这一刻,我下定决心。

我马上团购了亲子体验课,周末就带宝宝去了早教中心。逐渐习惯跟陌生人打交道后,我反手就把她塞进了小托班。

<本以为会有分离焦虑,看了老师的反馈,我直呼好家伙>

一开始,老公和婆婆有很多疑虑,挂心的连饭都吃不下。

但我们逐渐发现,老人们有时间跟老家的亲戚朋友聊天了,夫妻属于自己、属于彼此的时间更多了,心气儿顺了,晚上和周末陪娃也更有耐心了。

小托班是真的香,做梦都能笑醒。

就算你说把孩子变成“996孤儿”,我也认了。

当然我也同意,孩子大一点再跟父母分离,无疑是更好的选择。

但这一年下来,我越来越多的感受到,父母在孩子的成长里,其实根本就没有我们想像的那么重要。

一个人是长成伏地魔还是哈利·波特,父母只是一部分,更多的还是要看他有没有赫敏、罗恩和邓布利多。

✎✎✎

这些年,原生家庭问题甚嚣尘上,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被不断拔高。

诚然,这些讨论都是进步且有意义的,但也有人被焦虑裹挟,因此套上了沉重的枷锁,诚惶诚恐,如履薄冰,生怕哪句话没说对,哪件事不到位,从而毁了孩子的一生。

但书单君最近看了一本《教养的迷思》,作者却用众多证据证明了一个不同的观点:

在孩童的成长过程中,父母的影响力并没有大家想象中的大,真正具有影响力的是孩童在家庭之外的同辈群体。

团体社会化最重要的时期是六岁到十二岁。住家环境、朋友同学的影响比父母的影响更大。

除了社会支持之外,先天禀赋也是重要影响因素。

每个孩子生下来,都带着天赐的独一份礼物。

正如书中所说:

我们以为我们可以使孩子变成我们所要的人,但这完全是个错觉。放弃吧!孩子不是一张空白的画布,父母可以随意在上面画出他们的理想与梦想。

早在出生之前,孩子就为自己画好了底色。

<每个宝宝都有独特的先天气质类型,二胎家庭都懂>

书单君觉得,生养孩子当然是一件很严肃的事,但也无需用“996孤儿”、“新一代留守儿童”来自我恐吓。

请告诉自己:

人非木石,只能被不断消磨,雨打风吹去。

人是种子,只要有一点阳光雨露,就会拼尽全力生长。

我们能做的,无非是有工作就认真干,陪孩子就专心陪,遇到问题一起面对,享受今生相伴的缘分。

做父母,也可以是件很快乐的事。

我相信那是凡俗人生里,独一无二的瞬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