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别
市政协提案
提案一:关于尽快推进社区食堂配建试点工作的答复 宜兴是一个老龄化程度较高的县级市。据统计,截止2022年底,全市60周岁以上老年人口34.31万人;65岁以上老年人口为27.65万人;70-79岁以上老年人口为12.95万人;80-89岁以上老年人口为5.25万人。 (一)当前我市养老助餐工作现状 1、推动无锡实事项目区域助餐中心项目建设。2022年,我市职能部门按照无锡市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建设相关要求,重落实、抓推进、强监督,深入推动实施官林镇、和桥镇、万石镇、周铁镇、新建镇助餐中心等实事项目建设,截止年底,五大区域助餐中心全部完工。全市16个镇级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大部分都配有中央厨房,建有区域性助餐中心8家,村(社区)助餐点有57个,村(社区)居家服务站中均设置助餐间和相应的助餐桌等设备。建立了多层次配餐、就餐、送餐的助餐格局,形成了镇级中央厨房、区域性助餐驿站、村(社区)助餐点的服务网络。进一步完善了助餐服务体系,有效保障了周边老年人的就餐服务需求。 2、老年人助餐公共服务开展形式灵活。2022年,我市职能部门转发并落实《无锡市基本公共服务实施标准(2022年版)》,积极推进老年人助餐服务等养老助老服务事项的落地落实,在助餐服务运营模式上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方式开展。镇级开展助餐运营的9家,其中公建公办运营4家、公建民营5家;村级开展运营的8家,其中村(社区)公建公办运营6家、公建民营2家。助餐标准中午一般每顿10-16元,太华镇乾元村、湖父镇善卷村提供一天两顿;收费标准90周岁以上基本为免费,70-80周岁根据各镇(街道)、村(社区)经济实际情况收取相应的费用。助餐服务均等化水平稳步提升,供给能力显著增强。 3、多方筹措助餐服务经费保障。一是市级层面,对符合标准、规范运作的助餐中心按照服务人次给予建设和运营补贴。按照平均每天不超过50人次、51—100人次、101—200人次、201—300人次分别补贴3万元、5万元、8万元、10万元,每年最高不超过10万元。二是镇级层面,对助餐标准上按照老年人年纪给予一定的补贴。每顿对不同年龄的老人给予3、4、5元不等的补贴。同时支付中央厨房、区域性助餐站点运行补贴。三年来共发放补贴185万元,助餐服务人数有1050余人。三是社会参与层面,目前我市助餐服务社会参与的有湖父镇(慈善分会补助)和新街街道(中大公益金)支助。 (二)下步工作打算 1、加强顶层设计 坚持政府主导,作为政府实事工程来推进,市级层面主抓体系设计,制定具体方案;镇(街道)主抓体系实施,统筹推进;村(社区)主抓体系落地和服务工作。同时把助餐服务工作纳入到市级对镇(街道)重点工作考核任务。 2、实施试点推进 进一步强化助餐服务布局,实施重点推进、试点运行的模式。镇级推行“一大一小”,即一个大镇和一个小镇,建成并运行中央厨房功能,对周边社区进行辐射;村级推行“123”,即大镇有3个助餐点、中镇有2个助餐点和小镇有1个助餐点进行助餐服务。 3、加强政策扶持 重新调整相关政策。对助餐老人助餐经费进行奖补。由原来每月总人数标准改为每个就餐老人补贴。对享受的餐标为每餐10元及以上的,且符合补助对象的老年人,市级财政每人每餐补助2元,各镇(街)配套补助不得低于市级补助的2倍。企业按照用餐情况给予一定的让利。 4、加强监管手段 一是对各类助餐服务机构,其所在镇(街道)要做好信息登记以及相关资质证明材料的收集工作,并签订相关协议。 二是市、镇(街道)两级民政部门通过相关信息平台等载体,向社会公开助餐服务机构的相关信息,接受公众监督。 三是加强老年助餐服务日常监管。对开展老年助餐服务的社会餐饮企业,镇(街道)要与市场监督管理部门信息共享,开展联合巡査等日常监管,至少每半年向社会通报一次日常监督管理的情况。 提案二:关于推进智慧化居家养老事业发展的答复 居家养老援助服务工作是近几年来在养老服务中比较关注的项目,被列为了省级高质量考核监测指标,市委、市政府对此项工作高度重视列入对镇街重点工作考核内容。 一、我局在推进智慧化居家养老事业所做的工作 居家养老援助服务工作是近几年来在养老服务中比较关注的项目,被列为了省级高质量考核监测指标,市委、市政府对此项工作高度重视列入对镇街重点工作考核内容。 (一)搭建“三级”服务体系,完善“线上+线下”居家养老服务机制 市级层面,我局通过招投标确定了九如城、久久春晖、宜兴市社区便民服务中心等3家居家养老服务机构为我市78周岁以上老人提供居家养老援助服务。3家机构分别建立了九如城智慧健康养老云服务平台、久久春晖信息平台、宜居乐智慧健康养老平台等智慧养老服务平台,为有需要的老人进行智能化个性服务,基本能够实现智慧化居家养老;街道层面,以街道养老服务中心为载体,打造由专业养老服务机构运营,集托养服务、制餐配餐、居家护理等功能于一体的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向上与市级智慧养老服务平台联动,向下统筹指导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养老服务;社区层面,以社区日间照料中心为支点,将生活照料、康复护理、文化娱乐等各类养老服务延伸至群众“家门口”,从而形成市、街道、社区三级养老服务网络体系。依托市、街道、社区三级养老服务网络,推行政府购买养老服务,建立完善“线上+线下”服务机制,实现养老需求与服务资源的有效衔接。通过购买居家养老服务,向失能、高龄、特困等老人提供“助餐、助浴、助洁、助医、助行”5项专项服务和上门巡访关爱服务。向社区普通老人提供文体娱乐、主题活动、专题讲座、兴趣娱乐、健康管理等多项普惠服务,实现养老服务向居家延伸覆盖,打造“家门口”的服务网络。 (二)深入推进家庭适老化改造,让老人更“乐居” 自2019年开始,我市按照省、市文件要求,出台《宜兴市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实施办法(试行)》等文件,对符合条件的失能、失智或重度残疾老年人等低保低收入家庭实施居家适老化改造。改造中广泛使用紧急呼叫按钮、门磁报警器、燃气报警器、水浸报警器、烟雾报警器单烟感等智慧化适老产品。在改造内容方面,制定城镇单元户、农村非单元户的改造清单,做到精准施策。在保障机制方面,将适老化改造纳入政府购买养老服务清单。在资源统筹方面,实施包括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在内的公共服务适老化改造提升行动,全面优化老年人生活场景。在精准评估方面,通过进村调查、入户询问和多方座谈等方式开展摸底调查,注重了解改造服务对象的生理和心理特征、行为特点和生活习惯等,为科学制定改造方案提供数据支撑。 同时,我市还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扩大改造对象范围,扩展受益面。三年来,我市按照不超过6000元/户标准,累计为全市2150户困难老年人家庭开展了适老化改造,投入资金约为1100余万元。 二、下步工作计划及具体举措 智慧养老服务以老年人的需求作为出发点,我们将以提升老人服务质量为立足点,努力实现提高老年人的幸福感与获得感的目标,切实做好以下几点。 (一)加强顶层设计,完善智慧养老体系。对智慧养老进行顶层设计,建立统一标准,促进数据在社区、医院、养老机构和社保系统的整合共享,避免系统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加强数据在养老、医疗等方面的应用,让养老真正变得更加智慧、便捷、安全和可靠。一是建立统一的规范化体系,并在实践中不断进行完善。二是建立统一的养老服务平台,建立医疗卫生、娱乐服务、信息共享等方面的大数据平台,并逐步形成一张互联互通的养老大数据网络。三是构筑普惠的基础养老服务机制,按照必要、可行与可持续的原则,个人、家庭、社区、政府与企业责任共担、利益共享、成本分摊,构筑全社会基础型普惠养老服务。 (二)建立激励机制,优化服务队伍。一是注重培养专业化和职业化人才。智慧养老模式市场潜力大,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进入智慧养老行业,吸引民间资本助力人才培养;依托岗位需求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以系统化的培养和针对性的培训,促进养老服务人才质量的提高;支持中高等职业学校有针对性地开展智慧养老服务培训,建立培训基地,全面提升养老服务从业人员的技能水平、服务意识和职业素养。二是扩大智慧养老服务人员的就业规模。吸收农村转移劳动力与待就业人员从事养老服务;促进居家、社区、医养三方相结合,实现资源、人员和信息共享;鼓励低龄以及身心健康的老年人发挥更好的帮扶作用。三是运用激励手段改善从业环境。建立合理的薪酬保障机制,采取多种方式提升护理人员的社会地位,提高待遇和补贴,从而鼓励优秀人才参与到智慧养老的建设中。 (三)优化产品和服务,注重适老化设计。一是提升智慧养老服务水平。将大数据、智能科技与智慧养老相结合,加大老年健康科技支撑力度。加快智能机器人在居家生活、医疗健康、教育娱乐、公共安全等领域的普及,开发残障辅助、家务、情感陪护、娱乐休闲、安防监控等智能机器人,多渠道、宽领域扩大适老化产品和服务。二是创新服务方式,推进“互联网+养老”的深度融合。整合线上线下资源,精准对接智慧养老服务的需求与供给,提高各种智慧养老模式在管理、服务、运营、宣传、沟通和信息服务等方面的能力。加强物联网技术在智慧养老中的应用,通过各类传感器实时监控管理老年人的健康情况。管理员、护理员、家属等可实时通过手机App或者PC端进行查看,当老年人健康情况有异常时会进行预警提示,为老年人提供更加精准和精细的养老服务。三是加大宣传力度,提升公众认知度。提升全民参与意识,加大宣传普及力度,鼓励家庭积极参与到智慧养老服务当中,为老年人营造一个无论是物质层面还是精神层面都较为舒适的养老环境。 (四)整合多方资源,鼓励多主体参与。智慧养老模式的完善需要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形成一个以智慧社区为基础平台,向居家、社区和医养三方面养老人群全覆盖,不断落实共建共治共享的新格局。通过扩大政府养老、政府购买、社会组织加入等多种方式,不断丰富和拓展养老服务,为智慧养老提供智能化、层次化和个性化服务。一是建立政府与市场有机结合的运行机制。政府在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过程中要完善组织协调的重任,在促进市场机制作用发挥的同时,做好政府在养老服务方面的宏观调控作用。凝聚社会力量共同组建合规合理的市场灵活调控的多元化运行机制,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积极引导社会力量或民间资本进入智慧养老行业。二是鼓励慈善机构、社会组织参与到智慧养老的发展中来,引导社会组织、慈善机构以及志愿服务团队开展公益活动,对养老行业服务者进行专业培训,推动志愿服务制度的完善,加快培养和扩大专业老年服务社工队伍。 以上办理情况,如有不同意见,请于我们联系。联系人:沈永明,电话:87962022。
主提人
市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城乡建设委员会、朱九红
标题
关于加快推进我市智慧化居家养老事业发展的建议(合并提案)
建议内容
提案一 提案者:市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城乡建设委员会 一、提案理由: 当下老年人口不断增长,惠州保洁13825404095社区居家养老一直是各地探索惠民实事工程的重要内容之一。完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加快推进社区发展迫在眉睫。。10月31日,住建部、民政部联合发布《关于开展完整社区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其中,试点社区配建食堂成了公众议论的重点。在社区设立助老食堂有利于居民居家养老,减轻家庭和社会的负担,是民生服务的最后一公里。 社区小食堂不是取代既有市场化餐饮场所的多样性选择,而是扶老助困的兜底保障。政府积极作为,搭台唱戏,推动社区建立助老食堂,关系到老年人舌尖上的幸福感,是促进社区养老的“大文章”。一是对老年人来说,家门口的社区食堂相对卫生、便捷、价格更亲民、口味更清淡健康,多了一个性价比高的选择和保障。社区里的老年食堂让不会点外卖的银发族可以享受更从容的晚年生活。二是社区食堂能发挥老年服务中心的功效。食堂不仅是老年人聚餐地点,也可以是老年人疾病防护、保健宣传、反诈宣讲、老人互助等的宣传阵地。三是为了在应对类似防疫及其它突发事态的需求,社区需尽快完善闭环管理体系时,社区食堂有利于在封闭的状态下满足社区居民的生活需求,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因此,我们建议尽快推进社区食堂配建试点工作。 二、具体建议: 一、政府规划、社会参与。根据我市老龄人口密度和城乡需求结构合理布点,编制详细发展规划,合理布局老年食堂,先行先试,点面结合。把试点社区食堂建设作为政府实事工程,从资金、政策上予以支持资助。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助送餐服务。采取“企业让一点、政府补一点、慈善捐一点、个人掏一点”的办法,多元拓展资金来源。吸引更多的社会餐饮服务单位加入到养老助餐事业中来,提升老年食堂、助餐点,改善服务环境和服务能力,不断完善助餐服务体系。 二、保障食品安全,优惠服务老年人。社区食堂食材可纳入统一采购范围,确保食堂卫生安全,社区食堂优先服务于老年人,对社区老年人优惠服务,比如年满60周岁以上8折,80周岁以上7折,90周岁以上5折。各地还可以因地制宜在市级基础上探索多种助餐方式。三、引导公益慈善资源、志愿服务力量参与配餐服务。发挥各社区、小区志愿者重点保障三无、纯老、独居、孤寡、计划生育特扶、失能等特殊困难老年人助餐配餐服务需求,为无人照料、行动不便的失能、重病卧床等特殊困难老年人提供送餐上门服务。 提案二 提案者:朱九红 一、提案理由: 我市老龄化程度比较高,据统计,截止第七次人口普查,全市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32.44万人,占总人口的25.23 %,8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5.25万人,占60周岁以上老年人口的16.19 %,人口老龄化、高龄化、空巢化、失能化趋势明显,养老服务供需矛盾日趋突出。 近年来,我市面对严峻的老龄化形势,市政府及职能部门主动应对、扎实工作,大力发展养老服务业,初步建成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信息化为辅助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全市建成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近300家,实现了居家养老设施的城乡全覆盖。为6.3万名老年人提供日间照料、文体活动、志愿服务,让老人不出社区就能够享受到基本的养老服务。我市老龄安康关爱行动连续三年获得全省先进,并且被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授予“中国长寿之乡”称号。 我市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整体还处于起步阶段,与日益严峻的老龄化形势和多元化的社会养老需求相比,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居家养老服务能力水平较低。我市绝大多数养老服务机构的技术设备落后,居家养老服务人员专业培训不足,流动性大,服务效率和质量得不到保障,严重制约了我市养老服务专业化水平的提高,居家养老服务能力和水平亟需提升。 2、居家养老服务供给总体不足。尽管我市许多社区都推广实施了居家养老服务,但是服务内容还是比较单一,除了个别养老中心还能够提供医疗服务、文娱服务、援助服务外,大多数居家养老服务站功能发挥不充分,受场地、设施、人员、经费等因素制约,服务项目单一,覆盖面较窄,也就是停留在基本生活照料、提供活动场所等方面,难以开展医疗康复、精神慰藉等专业化服务,难以满足社区广大老人多样化的需求,难以让更多的社区老人都能享受到居家养老的服务。 3、居家养老信息化程度发展慢。我市智慧养老产业发展方面,无论是发展速度还是发展质量,都已明显落后于部分沿海地区。社区居家养老信息化程度低,难以惠及更多老年人群。智慧养老产业尚处于起步阶段,产业层次较低。目前开展的试点,提供的大多数是居家呼叫和应急救援服务,与真正实现“智慧”养老相去甚远。 二、具体建议: 1、把智慧养老列入我市实事工程规划建设。 智慧养老事业是我市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社区养老服务智慧化是未来的发展趋势。打造“互联网+”居家养老服务信息平台,将信息技术与居家养老服务机制相结合,积极推动居家养老服务规范化、多元化、智慧化,能够助推我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建设再上新台阶,让全市老年人能够更好地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安,充分享受宜兴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因此,我市一方面要把智慧居家养老工程,列入全市年度的民生实事工程,来落实推进。另一方面,要出台智慧居家养老工程的扶持政策体系,发挥财政资金撬动作用,大力扶持养老服务龙头企业和社会专业机构建设智慧居家养老服务平台,努力促进我市居家养老服务水平迅速迈上新的台阶。 2、扶持专业机构搭建“虚拟养老院”智慧平台。 以现代化信息平台为载体打造的“虚拟养老院”是“没有围墙的养老院”,是解决养老问题的“破题之举”,运用大数据云技术,在全市搭建“虚拟养老院”智慧平台,以招标委托、特许经营的方式,确定一个平台运营商,设立统一标示的呼叫中心,以社区为单位,将分散居住的老年人通过注册纳入“虚拟养老院”,将老年人的生活需求和企业的专业化服务有机结合。政府通过营运补贴、购买服务或与企业合作的方式,推动建设养老平台,发放数据采集设备和智能终端,探索实践智慧养老运作模式。以“智慧养老服务信息服务平台”为技术支撑,为社区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健康护理、精神慰藉、文化娱乐等方方面面的多样化服务。在老人的日常生活中,可通过手机实现送餐、送药、订货。比如只要用手机点击桌面“订餐”客户端,社区服务中心的每天菜单和价格、实物图片都能清楚显示,老人可以选择确定,然后由服务中心送餐、收费。通过智慧养老信息化平台,老人的健康护理、娱乐休闲、生活购物、养生教育、亲情互动等都可以实现,同时还可以整合众多养老服务供应商,配送、家政、护工等服务都可根据老人需要及时来到老人家中。 3、实施“社区健康小屋”与“虚拟养老院”联网服务。 政府推动养老龙头企业和专业机构在各社区建立“健康小屋”,全面推行社区居家养老的医养结合。“社区健康小屋”与“虚拟养老院”智慧平台互通,实现区域内各社区联网,集中统一管理。通过“一键通”手机的方式,提供即时响应与服务,在手机安装养老服务APP客户端,提供移动生活护理和医护保健,实现呼救、就医、订餐等各类服务。子女可以通过服务端APP查看相应数据,了解老人每日作息情况等信息。比如通过智能手环等方式对高危老人的血压、血糖、呼吸、心跳等医疗基本情况进行跟踪,实现日常健康监控智慧化;如遇突发意外状况,后台将接收到老人的异常数据产生警报,老人也可通过“一键通”向联网的服务中心与社区发出警报,系统进行急救定位,即可立即采取急救措施。 4、推动实施全市“居家养老服务员培训工程”。 有了居家养老智慧平台,还需要居家养老服务人员的落地服务。政府首先要制定居家养老服务规范,规范全市的居家养老服务行为。同时推动实施全市“居家养老服务员培训工程”,分期分批组织开展对居家养老专业服务人员的培训,要求掌握居家养老服务规范与要求,内容包括老年人心理特点、居家老人的精神慰藉及与老人的沟通技巧、老年人生理特点、居家老人的常见病及日常居家护理、居家养老服务的安全防范与急救处理等,通过职业素养和服务技能的考核合格才能上岗,尽量满足不同层次的老年人的各种服务需求,提升居家养老的服务水平。 5、协调社区保障智慧居家养老实事工程实施。 只有社区组织的大力支持和密切配合,智慧居家养老实事工程才能顺利实施。要发动社区组织平台,对需要提供智慧居家养老服务的市场需求进行摸底,采用电话、上门走访等方式,了解哪些家庭需要提供智慧居家养老服务,摸清各社区老人具体需要哪些方面的服务,做好数据收集。社区将这些老人统一纳入智慧居家养老平台进行管理,尽量做到全面,满足不同人群的个性化需求。同时做好相关的宣传指导工作,让居民充分了解智慧居家养老的好处,主动加入到这一平台的管理,尽可能让更多的社区老人得到智慧居家养老工程的实惠。
承办单位
民政局
答复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