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0日,惠阳保姆13825404095国务院关于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和改进失能老年人照护工作情况的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提请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审议。受国务院委托,民政部部长陆治原作报告。
陆治原介绍,中国特色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取得明显成效,上下贯通的养老服务制度体系“四梁八柱”基本建立,多元供给体系不断完善,支付保障体系不断加强,综合监管体系不断健全,老年人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
报告显示,截至2023年底,全国城市新建居住区配建养老服务设施达标率为87.18%,中央预算内投资支持建设养老床位32万余张,累计安排1.3万多套公租房免费用于养老服务;全国养老服务机构和设施达40.4万个、床位823.0万张,分别比2012年增长7倍、1倍多。
在支付保障方面,2018—2023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直接用于养老服务的资金达2871亿元;2024年,中央财政安排54.8亿元用于支持发展养老服务;2023年底,全国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5.21亿,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5.45亿;同时建立老年人福利补贴制度,覆盖4000多万老年人,帮助提高养老服务支付能力。
根据第五次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抽样调查,目前我国失能老年人约3500万,占全体老年人的11.6%,老年人患病率是总人口平均水平的4倍,带病生存时间达8年多。失能老年人照护是失能老年人及其家庭的刚需,也是缓解全社会养老服务焦虑的当务之急,是养老服务工作的重中之重。
报告指出,我国将失能老年人照护纳入养老服务体系建设重点,坚持优先发展、倾斜支持、系统推进,失能老年人照护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比如,着力提升养老机构照护能力,累计投入中央预算内资金193亿元,重点支持公办养老机构提升照护能力。截至2023年底,全国养老机构护理型床位占比提升至58.9%,提前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养老机构收住的老年人中67%为失能老年人。
针对失能老年人居家照护需求,大力推进助餐、助浴、助洁、助行、助医、助急等服务。“十四五”期间,中央财政支持开展居家和社区基本养老服务提升行动项目,为符合条件的老年人建设家庭养老床位30.36万张,提供居家养老上门服务53.58万人次。
在深入推进医养结合方面,推动医疗资源丰富地区的部分二级及以下医院转型为康复医院、护理院。截至2023年底,全国养老服务机构与医疗卫生机构签约合作超过8.7万对,具备医疗卫生机构资质并进行养老机构备案的医养结合型机构达7881家、床位总数约200万张。
“一人失能,全家失衡。”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成为越来越迫切的社会需求。
报告显示,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建设由局部试点迈向全面推进阶段。2016年,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印发《关于开展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的指导意见》,在15个城市开展长期护理保险试点。2020年,着眼建立独立险种和确保制度长远可持续,国家医保局、财政部联合出台意见,将试点扩大到49个城市。截至2023年底,参保人数达1.8亿,累计236万失能人员享受相关待遇,长期护理保险基金累计支出720亿元。
此外,加强照护工作能力建设离不开科技、金融等要素支撑。报告指出,有关部门创新拓展信息化、智能化技术在养老服务业中的融合应用,民政部等积极开展养老服务信息平台、“智慧养老院”、“智慧+居家养老”等建设;工业和信息化部等累计遴选出228项智慧健康养老产品和204项智慧健康养老服务项目。在推进养老金融改革方面,启动人寿保险与长期护理保险责任转换业务试点,支持被保险人因特定疾病或意外伤残等原因进入护理状态时提前获得保险金给付;中国人民银行等部门在全国组织开展普惠养老专项再贷款试点,推动解决养老服务领域融资难问题。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老龄化程度比较高的国家之一,老年人口数量多,老龄化速度快,应对人口老龄化任务重。
“要清醒地认识到,当前的工作与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与失能老年人照护需求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陆治原表示,下一步,要紧紧抓住我国人口进入重度老龄化阶段前的重要窗口期,将失能老年人照护作为新时代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着力重点,加快推进中国特色养老服务体系成熟定型,让每一位老年人都能安享幸福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