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智能护理机器人的伦理问题家政服务13825404095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5-01-08 12:56

人工智能的飞速发展,家政服务13825404095为社会带来了深刻的变革,人工智能在给我们带来极大的经济价值和社会效益的同时,所引发的伦理风险也不断凸显。智能护理机器人作为人工智能在老龄养护领域的一大应用,也自然而然地面临着诸多伦理问题。与人工智能的一般伦理问题相比,因其服务于老龄人这一特殊群体且应用又十分具体,智能护理机器人面临的伦理问题除具有人工智能一般伦理问题的普遍特点之外,还有其特殊性。目前,由于国内外智能养老产业刚刚起步,且目前智能护理机器人的研发还处于初级阶段,其所涉及的伦理问题尚未被高度重视。针对这一现状,本文拟围绕智能护理机器人对智能老龄护理领域的伦理问题进行分析和思考,以期能引起相关领域的从业人员及政府决策者的关注。

一、全球人口老龄护理形势严峻

随着全球人口老龄化的日益严峻以及老龄护理任务的愈发艰巨,以智能护理机器人为核心的智能老龄护理逐渐成为养老服务体系最具潜力的可行方案;而智能老龄护理的服务水平在显著提升的同时,其所涉及的诸多伦理问题也带来了各种不容忽视的风险与危害,在细致分析的基础上探讨如何予以应对因而变得十分必要而紧迫,是直接关系到老龄养护事业成败的关键因素。

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使人口平均寿命提升,老龄化问题因此变得越来越显著。人口老龄化无论对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是一个严峻的挑战。由于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在人口结构方面存在较大区别,使人口老龄化问题变得愈加复杂。与全球发展形势一致,我国老年人口的数量也是急剧增加,人口老龄化也呈现快速攀升的态势。如何保证老年人健康生活、提高养老服务,成为亟待解决的一大社会难题。我国人口老龄化还伴随着高龄化、空巢化、失能等现象。同时,独居和空巢老年人数量也不断攀升,进而造成老年抚养比的进一步提高。随着生活水平逐步提高,老年群体多层次、多样化的服务需求持续增长,老龄护理需求变得愈发迫切,老龄护理任务变得愈加艰巨。

面对日益增长的老龄护理需求,传统护理手段及养护体系已难以满足。将人工智能技术引入养老产业的探索,使得以智能护理机器人为核心的智能老龄护理逐渐成为有效缓解养老问题的有效新手段。智能护理机器人由于引入了人工智能高科技手段,大大提升了护理服务的效率,为提高护理服务品质奠定了基础[] 。因此,以机器人和人工智能技术为核心的智慧养老服务新业态,成为实现搭建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目标[]的最具潜力的可行方案甚或首选方案。

得益于近年来智能机器人及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以智能护理机器人为核心的智能老龄护理,在全球范围内呈现出井喷的发展态势。在德国,莱尔克斯机器人研究院给德国著名的奥古斯汀养老院提供了一种护理机器人,它可以检测老人的健康状况、带领老人去洗手间、抱起老人从床上移入座位,可以从另外一个房间取回一瓶药、记录老人用药记录、送餐、整理床单等,对于那些不希望麻烦别人而自己进食的老年人,护理机器人还能用小勺子把食物送到老年人的口中。在澳大利亚,已有养老院引进护理机器人“佐拉”,这种机器人可以做运动、跳舞、读书、讲笑话,并基于语音识别技术实现与老年人的言语交流。在英国,研究人员开发了Care-O-bot 3机器人,目的是照顾那些行走不便以及孤单的老年人[]。这款机器人不仅会做多种家务,而且能当“贴心朋友”,为独居老人提供情感慰藉。在日本,松下公司的Resyone看护机器人可以从一张床变成一个电动轮椅,能够单独完成多个护理人员的任务[];另一款人形机器人Robear能将老人从床上抱到轮椅上[];为帮助下肢瘫痪的患者重获行动能力,日本丰田公司推出了一款机械腿支架Welwalk,相比传统的治疗,Welwalk装置能够帮助患者更快地康复[]。在美国,Luvozo公司的SAM看门机器人能够通过自动导航、远程监控和摔跤风险检测系统,为住户长期提供频繁的查房以及非药物类的护理服务。我国也有多家科研院机构和公司积极投入智能老龄护理的研发,已有多款智能护理机器人逐步问世。政府也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来支持和引导养老行业,例如《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提升养老服务质量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6〕91号)提出到 2020 年,养老服务市场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和产品有效供给能力大幅提升,供给结构更加合理,养老服务政策法规体系、行业质量标准体系进一步完善,信用体系基本建立,市场监管机制有效运行,服务质量明显改善,群众满意度显著提高,养老服务业成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动能[]。

人工智能技术的突破及其高速发展,深刻地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和工作方式,为从深层次上更全面地解决养老问题,提供了有力支撑和新的途径。人工智能技术在服务人类社会的同时,产生了许多新的伦理问题并引起广泛关注。智能老龄护理作为人工智能的一个极具前景的应用领域,在显著提升服务水平的同时,也引发了诸多相应的伦理问题,带来了各种不容忽视的风险。由于服务对象特殊、服务方式多样以及服务工作繁重等特点,使得智能养老服务的伦理问题,除具备人工智能一般伦理问题的普遍性之外,又有其特殊性。主要表现为:围绕老龄护理对象人格与尊严的多方面权益保障伦理问题更为加剧;涉及智能老龄护理的社会正义伦理问题更显突出。

以护理机器人为核心的智能老龄护理,一方面,面对智能护理手段所经历的从“可选”到“首选”再到“必选”的变化过程,各种智能护理机器人及智能护理技术设施等以极快的速度纷纷问世、爆炸发展,以应对老龄群体对智能护理迫切需求的现状;另一方面,其凸显的伦理问题,使得老龄护理对象的权益难以保障,导致相当一部分智能护理手段并不能被老龄护理对象真正接受。于是,出现了“迫切需要”与“难以接受”的矛盾。与此同时,随着人口老龄化速度的加快以及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技术的飞速发展,如不正视并加以有效解决,这些矛盾可能会进一步加剧。然而,目前,针对以护理机器人为核心的智能老龄护理领域的伦理问题,却尚未得到广泛而深入的关注!

因此,如何应对智能护理领域所涉及的迅速凸显的伦理问题,成为一个非常必要且十分紧迫的课题,对于智能护理机器人在养老服务领域真正发挥作用从而切实服务人类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二、智能护理机器人的伦理问题亟需应对

目前,智能机器人应用于老龄护理主要有三种方式:一是协助老龄人完成日常事务;二是监测老龄人的行为与健康状况;三是提供陪伴。根据具体服务场景,护理内容可进一步细分为:个人卫生护理、饮食护理、排泄护理、睡眠护理、沐浴护理、居室清洁、洗涤、康复辅助、助医服务、精神慰藉服务等。智能护理机器人以多种护理方式提供养老服务的过程中,引发了各种相应的伦理问题,带来了巨大的潜在风险与可能危害。

国际上对于人工智能伦理问题,关注较为广泛,多个研究机构或学术组织已研究并制定相应的伦理准则和标准,例如,IEEE组织已先后发布了两个版本的《人工智能设计的伦理准则》白皮书[][],旨在为全球范围人工智能领域的研发及应用提供规范和引导。面向机器人伦理问题,相关研究和标准制定也开始逐步推进,2016年英国标准化组织就推出了针对机器人及机器人系统相关伦理的设计及应用标准[]。针对以健康养护为目标的护理机器人,由于其涉及的伦理问题特殊而具体,引起一些研究者的注意,一些初步探索也日渐展开。例如,Sharkey在《自然》上发表论文[],通过对护理领域及军事领域机器人的应用分析,呼吁重视相应的伦理问题;有学者对机器人在医疗领域中面临的伦理困境予以分析[];也有学者通过对现存的护理机器人技术和系统的发展分析,提出和讨论了相应的部分伦理问题[][];还有学者尝试提出对伦理设计进行验证的框架[];我国学者结合中国国情,探讨了高科技养老产品实际过程中遇到的伦理问题[],等等。

尽管针对智能护理机器人伦理问题的研究,现阶段仍处于初步探索和讨论阶段,但由于当前护理需求迅猛增长和相应伦理问题快速凸显的矛盾紧迫形势,预计将很快迎来系统深入、全面透彻的研究新阶段。面对这一现状,本文在分析已有研究进展的基础上,结合在智能护理机器人方面的研发积累,通过对其基本服务过程的深入分析以及对智能老龄护理的实践考察,给出我们对智能护理伦理问题的理解与认识。与已有研究逐点枚举、平行分析的思路不同,本文从智能老龄护理伦理问题的不同作用对象入手,对其展开分层式研究。考虑到作用对象主要分为个体和群体两类情形,提出将智能护理机器人涉及的主要伦理问题划归为如下两个层面:一个层面是与老龄护理对象个体的人格与尊严息息相关的伦理问题,另一个层面则是关乎智能老龄护理的不同社会群众的社会正义伦理问题。前者主要包括对老龄护理对象的隐私权、心理健康权、知情权、自主权等多方面权益的保障问题;后者则主要包括社会资源分配、不同群体差异性考量等相应的正义、公平问题。

1. 涉及老龄护理对象人格与尊严的主要伦理问题

(1)隐私问题。《世界人权宣言》中提到:“任何人的私生活、家庭、住宅或通讯不得任意干涉,他的荣誉和名誉不得加以攻击。人人有权享受法律保护,以免受这种干涉或攻击”。其中,隐私被看作是一种权利,也被认为是一种广泛认可的人类价值[]。在智能护理领域,为更好地提供全方位的老龄护理,智能护理机器人系统趋向于采集更多的用户数据。一般而言,隐私数据正比于所采集的全部数据。数据被采集的越多,其中的隐私数据也会随之增加,从而导致泄露的风险就越高。而且,由于智能护理机器人的应用场合多见于护理对象的私人空间(比如卧室),意味着更多的数据属于隐私数据,于是泄露风险被进一步提升了。以护理机器人的视频监护为例,视频数据的实时采集、传输、分析等,必然会带来隐私泄露的担忧,相应智能养老监护系统产品,其问世及应用就受到了广泛质疑,人们在不得不使用的过程中却纠结于对老年人日常起居全时段、无盲区视频监控所带来的不安。老龄用户数据的泄露,在侵犯老人隐私权的同时,还大幅度提升了潜在危害的程度。这些包含更多更完全用户信息的数据一旦泄露,导致精准推销甚至精细诈骗的实施门槛急剧降低,这对于本来易于受骗的老龄群体来说,无疑雪上加霜。比如,在智能老龄护理服务过程中,生理信息的监控是一个必要环节,是及时了解老人护理需求的一种有效方式。心跳、血压等生理数据一般通过佩戴在使用者身体上的传感器进行采集,对于一些老龄人突发的疾病,能起到很有效的监控与预警。然而,通过对这些生理数据进行分析和挖掘,可以得出老龄人的身体状况、饮食习惯、生活规律等信息,一旦这些信息被无意或有意泄露,为不法分子提供了可乘之机。因此,相对于一般人工智能伦理涉及的隐私问题,面向老龄护理领域的隐私问题显得更为突出,风险更高。正如一些学者认为,我们或许应该对于弱势群体运用特别的隐私保护政策[]。随着大容量存储技术的发展,智能护理机器人采集全方位、全时段、无盲区、长周期的老龄人生活数据不再有任何难度,但这很可能是老龄人所不期望的。老龄人的子女、其他家庭成员是否有权利代替老龄人本身对这种监控采集记录进行许可授权;在数据的存储、分析和使用方面,数据应当被保留多久、谁可拥有隐私数据的访问权、如何保障等等,这些也都是智能老龄护理领域需要面对的隐私方面的具体伦理问题。

(2)心理健康问题。作为护理对象的老龄人,由于身体机能的减退,可能造成心理问题的高发。因精神问题而致病,已成为威胁老年人健康的首要方面。同时,智能护理机器人的引入也对老龄人心理问题的研究引入了新的课题。研究表明,使用护理机器人的老龄人易出现社会孤立现象,进而导致护理对象尊严受损;过多的自动化会使老龄人的社交活动大幅减少,从而造成老龄人心理上的空虚与孤独感;智能护理机器人在减轻老龄人子女护理负担的同时,子女的责任感也会降低,子女与父母面对面交流的时间也将减少,从而加剧老龄人的内心空虚等。如何从精神慰藉入手,缓解和调节老龄人心理问题是智能护理机器人真正具有生命力的关键。

首先,智能护理机器人的使用可能会给老龄人带来自卑、恐惧等负面心理,同时也会带给老龄人不良心理暗示。比如暗示他们已经是老年人,暗示某种机能衰退或丧失,暗示是需要被护理的脆弱人群,等等。设计不当或突兀的智能护理系统可能会给使用者在公众场合使用带来很大困扰甚至伤及自尊,例如一个追踪定位模块在公共场合发出声响。一些学者对此探讨了相应的解决方案,如Robinson等人提出,在研发此类部件模块时,应当充分考虑尺寸、重量、可见度等因素。外观设计的不友好也会对老龄人心理产生重大影响,日本机器人专家森昌弘于1969 年提出机器人的“恐怖谷理论”:仿人机器人由于与人在外表﹑动作上相似,所以人亦会对机器人产生正面的情感;但当超过一个临界点时,这种好感度会突然降低,越像人则越反感恐惧,直至谷底,称之为恐怖谷;随后,当机器人的外表和动作和人的相似度继续上升的时候,人对他们的情感反应亦会变回正面,类似于人与人之间的移情作用。因此,在智能护理机器人的外观设计上,应充分考虑老龄人心理状态和认知态度的因素,以避开“恐怖谷”并防止老龄人产生恐惧、反感等情绪。

其次,智能护理机器人的助手功能可能减少老龄人社交的机会。尽管很多智能护理机器人旨在缓解老龄人的孤独现象,例如使用视频会议、视频电话等手段进行沟通交流等[],然而,智能护理机器人的助手功能也同时带来了真实社交活动的减少,反而可能会加剧社会孤立和孤独现象[],甚至产生健康问题[][]。对于很多老龄人来说,真人护理者的来访可能是他们与外界社会的主要甚至唯一联系。

此外,老龄人的“物化现象”是智能护理领域另一个值得关注的具体伦理问题。Kitwood对物化现象定义为:“像对待无生命物质那样对待人:推、拉、拽一个人,不把他当作一个有生命的个体”。对于智能护理机器人来说,它们被研发用于替代真人护理者,承担一些类似于喂饭、抬升等工作。这些机器人物化操控式的服务过程,可能会导致老龄人尊严的丧失;同时,相比于传统的真人护理,也会让老龄人产生失去控制之感,并使老龄人产生心理负担,出现厌烦情绪,进而会使相关心理问题发生的概率增高。另外,使用机器人监护老龄人有可能导致老龄人社交和陪伴的减少。有学者认为,助手功能会使原本亲近的护理关系转换为远程的虚拟的照料关系[]。如果监护被用于子女或亲朋对老龄人的虚拟问候或虚拟拜访,那么实际的面对面交流可能减少。

尽管虚拟的家庭拜访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有益于对老龄人的心理健康,但其显然不足以代替家庭成员之间亲身共享空间、拥抱、护理等。令人更为担忧的是,这些虚拟场景反而可能会降低家庭成员、社会对于老龄人的责任感,甚至因将护理服务推卸给了机器人而减少本来可以安排的亲近会面。同时,随着智能护理机器人逐渐成为护理对象的刚需,容易造成被动接受的局面,护理对象在抵触和将就的心态下使用智能护理机器人,其效果也是不言而喻的。因此,基于对智能护理涉及多方要素不适当、不全面、不充分考虑而研发的护理机器人系统,反而会带来或加剧老龄人孤独抑郁等心理健康问题。智能老龄护理心理健康方面涉及的伦理问题非常关键,直接关系到老龄护理服务的最终效果,是智能护理机器人能否提供普惠性高质量护理服务的重要因素。

(3)知情权问题。随着智能护理机器人提供服务种类的增多,容易产生由于多功能集成而导致易用性下降的问题。低的易用性使老龄人不能预计智能护理机器人在使用过程中可能产生的相应后果,危害到了老龄人的知情权。老龄人群体对新事物学习能力,整体水平可能偏低。难于理解掌握和实际使用的护理机器人系统,意味着低的易用性。以我国为例,农村老龄人口比重大,老龄人口受教育的程度较大差异,导致了学习能力的差异较大。如何针对不同教育背景和不同工作经历的老龄使用者群体,进行细粒度的个性化考量也十分关键。智能护理机器人的易用性,不仅要求能使老龄群体普遍易于理解掌握和实际使用,也涉及老龄群体使用过程的便捷性。智能护理机器人系统对护理对象信息采集的方式,可分为接触式和非接触式两种。接触式或佩戴式,需要使用者随身佩戴,采集的数据精确度较高,但会带来不便,甚至妨碍老龄人的正常生活,降低生活品质。非接触式或非佩戴式,带来便捷的同时,却可能因非直接的信息采集特点带来数据分析难度的增加,由此导致的智能机器人不正确或不恰当的交互行为,可能引发护理对象各种不安情绪,护理服务质量的保障也随之下降。

(4)自主意愿问题。自主意愿实际上是人的尊严的一种需求,对于老龄人而言尤其重要。智能护理与老龄人的自主意愿会不时地表现出不一致,如何实现二者的协调平衡,即如何随时准确评估老龄人状况以决定智能护理机器人应在何种程度上保障老龄人的自主意愿,是老龄人智能护理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

智能护理机器人为老龄群体提供护理服务的同时,也提高了老龄人的自主生活能力,从而可在一定程度上带来老龄人独立性和自主性的提升。研究显示,当老龄人清晰地了解智能护理机器人的能力并能很好地予以控制时,智能护理机器人对老龄人的独立性和自主性有正面影响[]。然而,缘于护理服务因涉及多方要素所致的复杂多样性,以及现阶段护理机器人的智能水平仍然处于极低层次的事实,智能护理机器人在实际的服务过程中,不乏出现制约服务对象自主意愿的现象。Astell曾认为辅助机器人可能会机械地控制使用者,并逐渐使其变得失去自主性[]。在智能老龄护理的实施过程中,智能护理机器人所做出的约束或限制护理对象的行为,即违背护理对象的自主意愿,或许并非不合理。绝大多数情况下,这很可能正是护理服务的需要,尽管它违背了护理对象的自主意愿。比如,患有高血压心脏病的护理对象,降压药物的按时服用通常是非常重要的。碰巧地,在服药时刻护理对象正处于某种焦躁状态,其自主意愿表现为拒绝接受护理机器人的用药提醒或用药服务。这就出现了自主意愿与护理策略之间的如何予以平衡的问题。根据Percival和Hanson的调查[],老龄人普遍认为他们做自主选择的权利不应该被限制,他们不希望所有人知道他们在家中跌倒(这一自主意愿,与智能护理系统一旦发现护理对象跌倒,就立即发送消息给亲人或医护人员的护理策略之间,出现矛盾),因为他们认为他们可以自行克服这些困难,并在他们觉得需要帮助的时候再通知别人。也就是说护理对象对于自主意愿天然有着极高的维护意识。然而现阶段,在智能护理机器人的研发过程中,对于护理对象自主意愿的考虑并不深刻,对于自主意愿与护理策略失衡的伦理问题缺乏广泛而深入的关注。随着护理服务机器人智能水平的不断提升,其做出决策的准确性将越来越高,所作决策涉及面也将更广,因而护理对象自主意愿与智能护理机器人护理策略之间的矛盾也将越来越多,矛盾的级别也将越来越高。因此,如何平衡自主意愿与护理策略正在变得越来越重要,成为智能护理领域的一个越来越突出的伦理问题,迫切需要各方给予深入关注。

2. 关乎智能老龄护理的社会正义伦理问题

在我国,城市、农村老龄人口的经济承受能力差异较大。因此,在研发智能护理机器人时,如何充分考虑使用者经济承受能力,是一个重要的关乎社会正义的伦理问题。考虑到护理服务涉及到人最基本的健康权利,护理机器人的定价不应该是一个纯粹的市场行为,应该接受国家的调控。高端的贵族产品无可厚非,但强调大众普惠性更为关键,因为针对人口老龄化问题的老龄护理乃是全社会全人类的大挑战,而非特殊群体。

老龄群体差异性带来的社会正义伦理问题,除上述因购买力水平所致贫富群体的差异性而引发的社会资源分配正义伦理问题之外,还有因民族习俗、宗教信仰、性别等群体差异性带来的社会正义伦理问题。比如,护理机器人不能在外观设计和交互护理中暗含性别歧视、种族歧视。再比如,宗教信仰、民族习俗也将影响到智能护理机器人的正义性。我国是多民族国家,各民族通常会有其独特的民族习俗、宗教信仰等,护理机器人在设计研发使用的多个方面,均应在考虑一般群体使用偏好的同时,须对不同民族习俗、宗教信仰的少数民族群体进行细致考量,以维护因不同群体差异性带来的老龄护理正义性。例如在给部分少数民族的老龄使用者推荐食谱时,应充分尊重其民族习俗。

因此,以护理机器人为核心的智能老龄护理,在分析老龄护理对象不同群体各自特点的基础上,探讨社会正义伦理问题并从设计、研发、使用以及性价比等多因素多角度入手分析应对之策,是其能否被广泛地、普惠地、高接受度地使用并服务于整个社会的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

三、思考与建议

针对以智能护理机器人为核心的智能老龄护理领域的主要伦理问题,如何合理予以应对,是一个大课题,需要多方参与、深入研究、共同努力、逐步推进才有望形成可行有效的具体措施。结合一些具体实践,提出如下几点思考。

1. 几点思考

(1)保护隐私。目前,通过计算机视觉、语音处理、自然语言处理等技术,智能系统能更加精确地判断人的行为。首先,在客户端就将一些涉及隐私的传感数据进行挖掘,得到高层的语义信息,能在很大程度上减少需要传输的隐私敏感数据。例如,在客户端就将老龄人的各项生理指标数据进行融合,并直接做出粗略的决策,以判断老龄人是否产生身体异常,但同时,这种决策涉及到老龄人的生命安全,决策的算法应当透明且责任必须可追溯。其次,鼓励以非隐私敏感的手段来对老龄人进行护理服务,以非隐私敏感的数据类型来实现老龄护理对象隐私数据的记录传输分析,如通过Wi-Fi信号来判断老龄人是否跌倒。在国家层面上,应制定一系列政策法规,用以规范对隐私数据采集、传输、加工、存储的全过程,建立风险预警机制。

(2)尊重老龄心理。针对智能护理机器人给老龄人心理带来的问题,在设计层面,在研制智能护理机器人时,应当对产品的外观进行周到的设计,并进行调研,以获知老龄人对外观设计的接受度;在人机交互策略层面,充分尊重老龄人的尊严,充分关注老龄人的心理;在国家层面上,应制定一系列针对智能护理产品外观、交互方式等纲领性准则,发挥自上而下的引领规划作用;此外,也应引导大众,提升大众对智能养老产品的认识,消除社会上的歧视。

(3)保障知情权。提升护理机器人的易用性,降低其理解复杂度,以保障老龄护理对象的知情权。在设计层面,强调智能护理机器人的简明易操作性;在交付阶段,可考虑由简到繁逐层递进的使用模式和功能分阶段开放的策略;在实际使用阶段,注重明确操作效果的因果关联,增强可解释性;在国家层面上,应制定多方面多角度保障知情权的保障措施,形成明确的规范和指导性约束。

(4)平衡护理与自主意愿。护理与老龄人自主意愿这个平衡较难把握。首先,我们应该把使用者安全放在首位,在保证老龄使用者安全的前提下,充分尊重老龄人的自主意愿。技术上,如何对危机情况进行正确判断,在老龄使用者无法自主决策或自主决策威胁老龄人生命时进行干预;设计上,如何把握老龄人对隐私的敏感与护理人员对老龄人身体状况的知情权之间的平衡,在保障老龄人健康的前提下最大程度尊重老龄人隐私;这些都是在智能护理机器人设计和实现上需要慎重考虑的问题。

(5)尊重群体差异,保障社会公平。设计层面,设计者应综合考虑成本、实用性等方面,针对不同用户群体设计不同的外观与交互策略,以满足不同群体对于智能护理产品的差异性需求。国家层面,应对智能护理产业的研究、推广进行扶持,将一些智能护理产品纳入到我国的养老体系中,促进智能护理产品推向市场,加速产业升级和改造,以提升在实际使用过程中用户的接受度。并对智能护理机器人市场进行必要的调控,将其作为一种社会资源进行调配和市场监管,以促进社会公平。

2. 几点建议

考虑到智能护理机器人涉及伦理问题对于智能老龄护理带来的不容忽视的巨大风险,我们认为应在养老服务框架中全面纳入伦理考量,构建理性的智能老龄护理体系。我国的智能老龄护理产业起步较晚,智能护理机器人的研发工作正处于初级阶段,对相应伦理问题的探索和实践也才刚刚起步。这对于构建融合伦理考虑的理性智能老龄护理体系来说,既包含由储备积累薄弱带来的诸多挑战,也包含由高起点(初级发展阶段就引入对伦理问题考虑)而带来的可能机遇,同时也对规避大规模社会资源浪费有积极作用。因而,深入探索我国国情背景下的智能老龄护理涉及的具体伦理问题及应对之策,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采取跨学科的路径。在一些科研院所建立多学科交叉的智能养老伦理研究机构。由于智能护理领域涉及心理学、人口学、智能科学、医学等多学科领域,其所涉及的伦理问题可能需要综合考虑多学科因素,采用跨学科的路径,让相关专家和顾问团体参与到智能护理机器人的研究和设计当中,全面考虑多方因素,研制出符合伦理规范又便捷易用的智能老龄护理机器人。

(2)组织试点或示范应用。加快智能护理产品的试点工作,通过试点得到用户反馈,发现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可能遇到的伦理问题,并将这些问题纳入到研究之中。同时,试点也是提高大众对智能护理机器人的认识,了解大众对智能护理机器人的具体需求的一种很好的方式,对于加速智能养老设备在社会上的推广有很大益处,同时能很好地提升各群体对智能养老设备的认知,促使智能护理机器人的分配变得更加公平合理。

(3)制订相应的指导文件以及规范。目前,我国针对智能养老机器人的标准制定尚处于起步阶段,可执行的标准尚不多见。国际上已有多个国家政府、组织对于机器人相关伦理规范提出了一些草案和标准,为人工智能从业人员提供一些洞察与建议,为未来从事相关科技领域的技术专家的工作提供重要参考。我国可以参考国际社会上出现的一些人工智能相关的伦理设计准则,建立起符合国情的、切实可行的伦理标准和规范,由此保障智能护理设备的使用者的权利不受侵犯。

(4)促进国际合作与交流。相比我国,西方一些发达国家人口老龄化现象出现较早,因此对于老龄人护理领域的研究也起步较早,已研制并投产了多款智能护理机器人,在其的使用过程中积累了不少的伦理实践经验。我国可以借鉴西方国家的前期研究成果,深入发掘两者之间的共性与特性,利用后发优势,研发符合我国伦理道德观念的理性智能护理技术和相关设备。

参考文献 [1]   Boland L, Légaré F, Perez M M B, et al. Impact of home care versus alternative locations of care on elder health outcomes: an overview of systematic reviews. BMC geriatrics, 2017, 17(1): 20. DOI: 10.1186/s12877-016-0395-y.  
[2]   赵函.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 十三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规划》. 中国民政, 2017(21): 1-17.  
[3]   Graf B, Reiser U, Hägele M. Robotic home assistant Care-O-bot® 3-product vision and innovation platform//Advanced Robotics and its Social Impacts (ARSO), 2009.IEEE Workshop on. IEEE, 2009: 139–144.  
[4]   Kajitani I, Wakita Y. An Introduction to the Development of Transfer Assistive Robots in Japan. Studies in health technology and informatics, 2017, 242: 465-471.  
[5]   Davies N. Can robots handle your healthcare?. Engineering & Technology, 2016, 11(9): 58-61.  
[6]   Holanda L J, Silva P M M, Amorim T C. Robotic assisted gait as a tool for rehabilitation of individuals with spinal cord injury: a systematic review. Journal of neuro engineering and rehabilitation, 2017, 14(1): 126. DOI: 10.1186/s12984-017-0338-7.  
[7]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提升养老服务质量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6] 91号), 2016.  
[8]   IEEE Global Initiative. Ethically Aligned Design. IEEE Standards v1, 2016.  
[9]   IEEE Global Initiative. Ethically Aligned Design. IEEE Standards v2, 2017.  
[10]   British Standards Institution (BSI): BS 8611:2016- Robots and robotic devices. Guide to the ethical design and application of robots and robotic systems (2016).  
[11]   Sharkey N. The ethical frontiers of robotics. Science, 2008, 322(5909): 1800–1801.  
[12]   Rogozea L, Leasu F, Repanovici A, et al. Ethics, robotics and medicine development. Proceedings of the 9th WSEAS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ignal processing, robotics and automation. World Scientific and Engineering Academy and Society (WSEAS), 2010: 264–268.  
[13]   Datteri E, Tamburrini G. Ethical reflections on health care robotics. Ethics and robotics, 2009, : 35-48.  
[14]   Sharkey A, Sharkey N. Granny and the robots: ethical issues in robot care for the elderly. Ethics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2012, 14(1): 27-40. DOI: 10.1007/s10676-010-9234-6.  
[15]   Sparrow R, Sparrow L. In the hands of machines? The future of aged care. Minds and Machines, 2006, 16(2): 141-161. DOI: 10.1007/s11023-006-9030-6.  
[16]   王求知, 何振林. 养老智能监护系统应用中的伦理问题探析. 老龄科学研究, 2014(7): 47-52.  
[17]   Schachter O. Human dignity as a normative concept. America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Law, 1983, 77(4): 848-854. DOI: 10.2307/2202536.  
[18]   Sedenberg E, Chuang J, Mulligan D. Designing Commercial Therapeutic Robots for Privacy Preserving Systems and Ethical Research Practices Within the Hom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ocial Robotics, 2016, 8(4): 575-587. DOI: 10.1007/s12369-016-0362-y.  
[19]   Blaschke C M, Freddolino P P, Mullen E E. Ageing and technology: A review of the research literature. British Journal of Social Work, 2009, 39(4): 641-656. DOI: 10.1093/bjsw/bcp025.  
[20]   Demiris G, Rantz M J, Aud M A, et al. Older adults' attitudes towards and perceptions of‘smart home’ technologies: a pilot study. Medical informatics and the Internet in medicine, 2004, 29(2): 87-94. DOI: 10.1080/14639230410001684387.  
[21]   Fratiglioni L, Wang H X, Ericsson K, et al. Influence of social network on occurrence of dementia: a community-based longitudinal study. The lancet, 2000, 355(9212): 1315-1319. DOI: 10.1016/S0140-6736(00)02113-9.  
[22]   Wang H X, Karp A, Winblad B, et al. Late-life engagement in social and leisure activities is associated with a decreased risk of dementia: a longitudinal study from the Kungsholmen project. American journal of epidemiology, 2002, 155(12): 1081–1087.  
[23]   Boissy P, Corriveau H, Michaud F, et al. A qualitative study of in-home robotic telepresence for home care of community-living elderly subjects. Journal of telemedicine and telecare, 2007, 13(2): 79-84. DOI: 10.1258/135763307780096195.  
[24]   Körtner T. Ethical challenges in the use of social service robots for elderly people Ethische Herausforderungen zum Einsatz sozial-assistiver Roboter bei älteren Menschen. Zeitschrift für Gerontologie und Geriatrie, 2016, 49(4): 303-307. DOI: 10.1007/s00391-016-1066-5.  
[25]   Astell. Technology and personhood in dementia care. Quality in Ageing, 2006, 7: 15-25.  
[26]   Percival J, Hanson J. , Big brother or brave new world? Telecare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older people’s independence and social inclusion. Critical Social Policy, 2006, 26(4): 888-909. DOI: 10.1177/0261018306068480.  

Ethical Challenges in Servicing Elderly People with Intelligent Caring Robots

LUO Ding-sheng, WU Xi-hong     

Department of Machine Intelligence,Peking University;Key Lab of Machine Perception (Ministry of Education), Peking University

Abstract: The breakthrough and high-speed development of AI technology have provided a new approach to the elderly care problem. However, the ethics problems involved cannot be ignored. This paper divides and analyses the ethical concerns into the following two aspects: dignity-related and justice. The conclusion is that only through integrating the multi-source massive power from government, social organization, AI practitioners etc., and through considering multi-view from policies making, resources allocation, professional actions regulation etc., can the caring robots be accepted and intelligent elderly caring really play its positive role in serving human society.

Key words: population aging    AI    caring robots    ethics    intelligent elderly caring    


作者简介:罗定生,北京大学智能科学系、北京大学机器感知与智能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机器学习与智能机器人、环境感知与运动控制、服务机器人、护理机器人;
吴玺宏,北京大学智能科学系、北京大学机器感知与智能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教授。研究方向为听觉建模及听觉信息处理、言语感知与计算、智能康复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