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琴:以工匠精神铸就养老服务品质惠城开荒保洁13825404095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5-01-18 20:06

本报记者  赵晓明  张 俊  王正玲

“养老是一份技术活,惠城开荒保洁13825404095也是一份良心活。”“我所理解的工匠精神,既要能脚踏实地坚守养老事业,也要能精益求精铸就养老服务品质。”在今年11月“上海工匠”评审会上,黄琴——这位来自上海市第三社会福利院的养老护理技师如是说。

接受记者采访时,顺利通过“上海工匠”评审,并拿到证书的黄琴一脸羞涩,但谈及养老护理,她又变得神采飞扬:要做好这份工作,其实并不简单。现代养老护理涉及护理学、心理学、营养学、康复学等多门学科,每一项护理操作都要有规范的流程和人文关怀。

“工匠”情深:

26载倾情为老人服务

与护理工作结缘,始于1992年。黄琴至今都清楚地记得,自己入职上海市第二社会福利院前的彷徨:帮成年孤残人员料理生活,洗脚、倒马桶,甚至洗澡、安抚情绪。这些活,一个18岁的小姑娘怎么干得来?

但自己毕竟在农村长大,从小吃过不少苦。看到其他的工作人员很自然地为那些成年孤残人员服务,黄琴慢慢地说服了自己,发挥吃苦耐劳、勤快能干的优势,很快就成了福利院的骨干。

2003年,黄琴调到位于宝山区的市第三社会福利院工作,服务对象从成年残疾人员变成老人。“80%是80岁以上高龄老人,其中失能、失智者又占了90%。”黄琴介绍说,“同样是护理工作,为老人尤其是失能、半失能老人服务与为成年孤残人员服务有很大的不同,需要探索不同的服务方式。”

进入上海市第三社会福利院,黄琴的工作压力陡增:失能老人需要护理员全方位的照料,老人的饮食起居、康复护理以及居室、个人卫生方方面面都要照顾。以吃饭为例,普通养老院的饭菜只需变换花样,可在失能老人护理区,则必须细化为流质、半流质、普食、软食、碎食等五类食物。

86岁的潘阿婆因脑梗造成吞咽困难,插胃管喂食固然方便,但会给老人带来较大的痛苦。可不插胃管,每次给老人喂饭都需要一个多小时,喂进去的食物有三分之二会从口中流出,不但耗时费力,老人还不舒服。经过仔细观察,黄琴专门为潘阿婆调制流质食物,这种流质食物黏稠度恰到好处,老人吞咽比较容易,喂饭时间从原来一个多小时缩短到20至30分钟,赢得了潘阿婆及其家人的一致好评。

从业26年来,黄琴一直用心服务。她说,养老护理员勤快固然是必须的,但更要针对不同的需求创新护理方法,用心用情驻进老人心里,让爱心贯穿于护理工作的每一个细节。

“工匠”技高:

创新和改良养老护理用具

走进黄琴的办公室,输液保护用具、偏瘫老人助步鞋、手指分隔握力具、床护栏保护软垫……一件件设计发明,都凝聚着黄琴的匠心,也为上海市第三社会福利院的老人们带来了实实在在的便利。

入住第三社会福利院的老人中,有不少人患有脑梗,肢体一侧偏瘫,他们希望可以自己加强锻炼,可又难以实现。黄琴看在眼里、急在心里。2015年,黄琴在助步器的启发下,用旧衣物制作了助步鞋,帮助老人自行进行患侧下肢锻炼,保持和加强下肢的功能性。

79岁的胡曰宏老人入住福利院已经4年多了,老人患有高血压,右侧肢体行动不便。每天下午,睡醒午觉后,胡曰宏老人都要穿上助力鞋,扶着栏杆,慢慢挪步。在黄琴和护理员们“真棒”的鼓励声中,胡曰宏老人每次都能坚持锻炼半个小时。

失智照料中心的杨阿婆脑中风后手指关节挛缩变形,五指紧握无法分开,手心和指缝间出现了湿疹、破皮、感染,苦不堪言。为了帮助杨阿婆解决这一问题,黄琴尝试用纸巾和纱布夹在杨阿婆的手心和指缝间,但发现纸巾湿了容易断,而纱布的线头又会造成指间皮肤损伤,效果都不好。

实验了一次又一次后,在社工分指板用具的启发下,黄琴用弹力棉、棉布等简易材料制作成了手指分隔握力具,既柔软舒适,吸汗性还好,马上受到了杨阿婆的喜爱。现在,手指分隔握力具已经在院内推广,20位老人使用,能够有效预防手指僵硬老人湿疹和破皮的发生。

每年冬天,院内老人输液量激增。进入12月,77岁的徐前美老人又因腔梗治疗需要输液,连续7-10天、每天1.5小时的输液量对老人而言是个不小的负担。为了避免针管滑脱,老人输液的手会暴露在外,尤其冬天如果使用热水袋容易发生皮肤损伤。为了解决老人的问题,黄琴发明了输液导管保护用具,将大号的塑料瓶切开,挖出手掌大小的洞,并用纯棉秋衣等套牢,老人的手背固定在洞口。输液导管保护用具固定、保暖效果好,荣获2015年度上海职工优秀创新项目奖。

如今,黄琴办公室里的诸多发明,都已经在全院推广运用,为老人提供良好的服务。黄琴说,要坚持问题导向,注意观察,找准老人需求,致力于创新和改良各项护理用具,使养老服务不断拓展延伸。

“工匠”徒多:

打造优秀养老护理团队

随着社会老龄化程度的加深,越来越多的老人选择入住养老院。随之而来的是业内人士的担忧:老人越来越多,如何提升养老护理员水平,以满足老人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

2010年,第三社会福利院改扩建工程竣工,成为上海市民政系统首家由政府出资购买养老服务岗位的单位。一批又一批的外来务工人员或近郊农民通过培训后,成为了养老护理队伍中的新成员。

按照福利院领导的安排,黄琴到护理部从事培训工作,200名新进护理员的培训任务,就这样压到了黄琴的肩上。黄琴形容培训新的护理员就像“没有写过字的白纸,要一笔一画写上去,需要全方位培训。”从简单的穿衣、喂饭、排泄护理,到复杂的翻身按摩、消毒隔离等各项护理操作,黄琴都倾囊相授。

2012年,为进一步发挥民政高技能领军人才在带徒传技等方面的积极作用,民政部启动实施首批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项目。2014年,第三社会福利院成立了“技师创新工作室”,黄琴成了工作室的领衔人。

蒋卫丽从2011年就进入第三社会福利院了,现在是“技师创新工作室”的成员,也是黄琴的徒弟。在工作室和黄琴学习了如何与老人及家属有效沟通、如何进行高效护理等技能的她,如今也取得了高级养老护理员证书。

黄琴的另一位徒弟江磊说,在工作室跟着黄琴老师学习,探讨院内老人遇到的各种情况,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个过程让自身的能力得到了较大提升。

这些年,像蒋卫丽、江磊这样的徒弟,黄琴带出了两批共13人。在她的精心指导下,徒弟中已经有1人取得养老护理员技师证书,有5人取得高级养老护理员证书,其中3人荣获“上海市民政系统技术能手”称号。

近三年来,黄琴和她的工作室团队创建了循环递进、情景模拟等培训模式,使培训效能大大提升。此外,工作室承接了多家院校护理专业学生的临床带教任务,定期开展民办薄弱养老机构对口帮扶工作。通过集中授课、现场指导、跟班实习等带教模式,形成了养老护理职业道德、操作规范和沟通技巧相融合的实训教学体系,培训受益者达1.5万余人。

在黄琴的带领下,工作室不断汲取现代护理理论和前沿技术,通过护理、医疗、社工的共同参与,促进部门间的沟通和融合。2016年,工作室在原来生活护理实操培训的基础上,又融入“全人照护”现代护理新理念、新思路,让老年护理真正上升为一种人文关怀。

黄琴说:“独角戏没有交响乐激昂的感染力,一个人再强,终究只有两只手,只有整个团队都强了,才能更好地提高工作效率,我的工作室就是和同事们一起打造新一代护理人的平台。”

人人都会变老,人人都有需要被照料的一天,这是老龄化社会不能回避的现实。未来,黄琴将继续带领工作室团队,以匠心守护,以孝心相伴,为提升养老服务品质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