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分量、有温度!这些两会“好声音”聚焦经济、科技、民生发展新目标惠城开荒保洁13825404095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5-01-20 17:29

  央视网消息:参会的代表委员来自不同行业、不同地区,惠城开荒保洁13825404095他们分别就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教育强国、推进养老服务等议题建言献策。

  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 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

  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充分发挥创新主导作用,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全国人大代表肖伟表示,充分发挥企业在创新链产业链上的引领和主导作用,应支持企业组建任务型、体系化的高系列、高层次的科研平台,着力实现关键技术的创新和转化的新突破。

  全国人大代表王政涛说,加大对于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等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和培育,鼓励引导新一轮大规模的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持续扩大内需刺激消费,凸显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的硬道理。

  增强中西部地区高校办学实力

  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提出,要加强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增强中西部地区高校办学实力。

  全国人大代表宋宝安表示,贵州大学塑造学科建设新动力,新型工业化高层次人才发展的需求旺盛,他们提出博士工程师计划,到企业里做产业技术创新的复种。

  推进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 缓解失能老人家庭负担

  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推进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能够较大程度地缓解城乡居民失能老人家庭的照护负担。

  全国政协委员孙洁说,目前49个试点城市只是面对城镇职工,广大城乡居民这一块的长期护理保险,建议通过财政补贴的形式,特别是转移城乡居民医疗保险的财政补贴,来建立城乡居民的长期护理保险基金。

  养老服务新需求 催生一系列新职业诞生

  养老服务新需求,也催生了一系列新职业的诞生,比如长期照护师、老人能力评估师、适老化改造评估员、养老服务专员、助浴师、老人陪诊员等。

  全国人大代表谭国鹤表示,鼓励和引导更多有志青年投入到养老服务领域就业创业,支持跨行业跨区域的人才流动,同时,加强专业教育培养,强化技术技能培训,持续提升养老服务人才能力素质。

  推动解决老旧小区加装电梯停车等难题

  2024年的政府工作报告还提出,推动解决老旧小区加装电梯、停车等难题,加强无障碍、适老化设施建设,打造宜居、智慧、韧性城市。

  全国人大代表韩永生说,第一从国家层面来出台,老旧住宅电梯更新改造的政策法规,特别是当前还可以利用国家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计划,可以把老旧住宅电梯更新改造。

  科技创新 协同发力 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2024年两会上,“新质生产力”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引发港区代表委员的关注和热议。他们认为,香港在基础研究、未来产业、国际化等方面都有独特的优势。未来,香港可以进一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与内地企业“拼船出海”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港区代表委员认为,新质生产力的核心是科技创新。建议粤港澳高校合作办学,共享学科资源和研究设施,共同成立“粤港澳大湾区政产学研用资联盟”,以基础研究、技术攻关、落地应用、产业升级驱动新质生产力。

  全国政协港澳台侨委员会副主任屠海鸣表示,香港有很多国家重要的实验室,香港有五所世界排名、亚洲排名很靠前的大学,跟广东携手把产品转化、把蛋糕做大,为高质量发展,特别是为新质生产力做贡献。

  全国人大代表冼汉迪说,我们有智慧城市、人工智能、电动车上下游、数据科学、金融科技、大健康、微电子等,利用湾区的生产能力,加上香港的基础研究,这是很大的协同。

  港区代表委员认为,香港参与和助力共建“一带一路”大有可为,香港可以与世界各地开展更紧密的交流合作,更好满足多样化融资需求,促进提升“一带一路”规则标准与“软联通”水准。

  全国政协港澳台侨委员会副主任屠海鸣表示,香港可以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可以为内地企业走向“一带一路”、走向国际市场,大家可以“拼船出海”,可以提供很多先进的理念、先进的信息、先进仲裁制度等,这样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2024年是《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发布五周年。两会代表委员表示,过去一年香港融入粤港澳大湾区的步伐在加快,未来香港将继续发挥独特优势融入国家发展大局。

  全国人大代表共话经济发展新目标

  2024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和计划报告围绕“着力扩大国内需求、推动经济实现良性循环”作出一系列部署。下一步,各地将如何落实扩大有效投资、促进投资和消费良性循环。

  全国人大代表顾军表示,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2023年考察上海重要讲话精神,按照政府工作报告的总体部署和计划报告的具体安排,以5个“进”实现五个“稳”。以政策措施的“进”,实现经济运行的“稳”;以重大项目的“进”,实现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稳”;以改革开放的“进”,实现外资外贸的“稳”;以科技创新的“进”,实现产业发展的“稳”;以营商环境的“进”,实现市场预期的“稳”。

  全国人大代表李郁华说,宁夏将抓好“项目”这个关键支撑,聚好“要素”这个关键保障,增强“消费”这个关键基础,推动实现供需在更高水平上的良性循环。围绕扩大有效投资,开展“项目投资攻坚年行动”,加快推进1301个重大项目建设,奋力开创宁夏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全国人大代表陈军表示,过去一年,安徽有效展开“投资安徽行”系列活动、扎实推进“徽动消费”行动,为经济回升向好打下坚实基础。2024年,安徽将更好统筹抓投资和促消费,聚焦节能减排降碳、设备更新改造、民生补短板等领域,谋划实施一批既利当前又利长远的高质量项目。

  全国人大代表马健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更好统筹消费和投资,增强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过去一年,河南深入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坚持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把扩大有效投资作为稳定经济的关键抓手。下一步,河南将全面贯彻全国两会精神,着力激发有潜能的消费、扩大有效益的投资,推动形成消费和投资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

  全国人大代表白松涛表示,广西将深入贯彻落实积极扩大有效投资的决策部署,试点投资便利,资金流动便利等领域改革赋权,完善投资便利服务体系,实施好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的新机制,鼓励民间资本参与重大项目建设。

  全国人大代表李鹏宇说,辽宁将紧紧把握2024年投资扩大和有效益两个关键点,积极争取国家新质生产力更多布局在辽宁,以全省15项重大工程为总抓手,以深化央地合作为突破口,充分发挥政府投资带动的放大效应,最大力度支持民营企业和社会资本投资。

  全国人大代表龚明珠表示,2024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再次鲜明地提出,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内蒙古要把握好“先立后破”的原则,统筹各类政策资源,加强对政策执行和落地情况的跟踪评估,确保政策同向发力、形成合力,推动内蒙古高质量发展,努力为全国大局作出更大贡献。

  全国人大代表孙爱军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2024年经济增长的预期目标是5%左右,山东省提出来增长5%以上,这个目标是做了详细测算,对一、二、三、四产业分别打开分析,对2024年的增量因素、减量因素分别进行了全面、尽可能准确的测算。山东有信心、有底气、有能力实现5%以上的目标,继续为全国经济大局做出贡献。

  全国人大代表王岿然表示,2023年以来新疆的经济增长亮点纷呈,其中,比较突出的就是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排在全国的第四名。2024年以来,新疆继续紧紧牵住重大项目牛鼻子,大抓项目、抓大项目,聚焦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特别是八大产业集群,以及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这些重大战略,继续结合新疆的实际,打造具有新疆特色的新质生产力。

  回应社会关切 履职建言为民

  2024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连日来,全国政协委员围绕文化、就业、养老、教育、医疗等社会热点履职建言。

  全国政协委员张斌表示,以数字文化提升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以在线影视、网络游戏、短视频等业态为代表的数字文化产品已经成为中华文化“走出去”的重要力量。我们应充分发挥丰富文化资源优势和数字文化产业竞争力,积极布局全球文化产业市场,推动中华文化与中国企业走出去,抢占全球文化产业主导权。

  全国政协委员刘林说,就业是最大的民生,政府工作报告在多处对就业工作特别是青年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做出重要部署,体现了对青年学子未来发展的高度重视和殷切期望。建议推进直播带岗在就业公共服务领域广泛应用,同时,面向所学专业与市场需求不匹配的毕业生,开展专项职业技能培训,为先进制造、数字经济、乡村振兴领域提供急需人才。

  全国政协委员邓琳表示,建议用好长期护理保险,打造“医疗+养老”服务体系。建立居家、社区、机构养老之间的服务转介衔接机制,促进医疗服务进机构、进社区、进家庭。

  全国政协委员龚卫娟说,走向老龄化的阶段,要关注老年人的需求,不仅仅是照顾的问题,还有精神享受。她认为在教育上大有作为,她2024年的提案,关注面向老年医学人才培养,建议把老年医学作为一级学科来进行开展工作。

  全国政协委员王平表示,失能老人是社会最脆弱群体,要充分认识市场在这一领域的局限性,绝对不能想着办法去挣失能老人的钱。坚持失能照护服务的公益性是建设具有中国特色养老服务体系的应有之义,能够很好地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更好地解决失能照护这一百姓急难愁盼的大问题。

  全国政协委员龚健梅说,建议加大对边疆地区基础教育、科学教育教学设备的投入以及科学教师的培训。基础教育阶段加强科学教育是提升学生科学素养,丰富科技创新人才储备的关键的举措。

  全国政协委员方向明表示,我们可以攻克利用新材料的研发,攻克一些关键的“卡脖子”技术,来研发更多新器械。她建议科技部可以跨学科找一些人才,同时跟企业合作,用新质生产力来持续推进健康中国的建设,构建健康的生活环境,为老百姓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