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布局 提质量 强保障 开创广西养老事业高质量发展新局面惠城开荒保洁13825404095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5-01-24 23:16

近日,惠城开荒保洁13825404095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在南宁市召开全区养老事业高质量发展现场推进会,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及中央、自治区关于养老事业的部署要求,推动全区养老事业高质量发展。会上,南宁、柳州、桂林、梧州、玉林5个市及钦州市灵山县、贵港市港南区作了交流发言,分享了推进养老服务业发展、促进养老人才队伍建设、破解养老服务发展难题等方面的经验做法。本期推出专题策划,对相关内容进行摘编选登。

南宁市   构建六个体系推动养老服务业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南宁市积极深化养老服务改革,着力构建“六个体系”,推动养老服务业高质量发展。

构建养老服务组织领导体系。南宁市建立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工作专班,完善南宁市养老服务局际联席会议制度,统筹协调25个政府工作部门推进全市养老事业发展。成立南宁市养老服务指导和未成年人保护中心,配备编制20个,并推动各县(市、区)相应成立养老服务指导中心。近3年来,全市平均每年统筹安排市财政1.1亿元一般预算用于养老事业。

构建养老服务政策保障体系。南宁市出台《南宁市养老服务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南宁市大健康产业“十四五”规划》等文件,对全市养老服务行业高质量发展进行引导。同时,启动《南宁市居家养老服务条例》立法起草工作,为居家养老发展提供法治保障。

构建养老服务基础设施体系。打造市级示范,南宁市推动在中心城区“东南西北中”各布局1个市级示范性养老机构,并打造了5个市级示范性综合养老服务中心。突出县级统筹,全市累计投入11亿元,推进15个县(市、区)各新建了1所具备专业失能照护、拥有300—500张床位的公办示范性养老机构。推进街道综合,全市选取25个街道建设具备全托、日托、上门服务、供需对接、资源统筹等功能的综合养老服务中心。落实社区配套,对新建住宅小区按每百户不少于30平方米的标准配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用房,对未配套的老旧社区按每百户不少于15平方米的标准逐一制订整改方案并抓好落实。

构建养老服务供给体系。提升助餐服务能力,南宁市采取社区设施自建厨房、社区餐饮门店挂牌、单位食堂延伸服务等模式开展长者饭堂试点,截至2023年9月,已有2.2万名老年人在长者饭堂系统注册用餐,累计用餐200多万人次。推进助浴服务试点,南宁市着力推进为60岁以上经济困难和80岁以上高龄失能老年人提供不少于1万人次的专业助浴服务。优化居家上门服务,南宁市采取“家政+养老”、养老机构延伸服务等多种模式,为1.6万名特殊困难老年人提供每年960元—1920元的居家养老上门服务。改善居家养老环境,近年来,南宁市累计为2400余名经济困难失能、部分失能老年人建设家庭养老床位,提供了不少于5000人次的居家上门服务。推行长期护理保险试点,南宁市于2021年3月1日起实施长期护理保险试点,累计有1.1万名失能人员及其家庭获益。推行养老服务信息化升级,南宁市打造了南宁数字民政平台,推进智慧养老服务系统建设。

构建健康养老产业体系。南宁市着力抓好康养项目建设,推动泰康保险集团、华邦美好家园、广西旅发集团等一批具有示范带动性的大型企业在南宁布局康养项目,打造了一批旅居示范基地和精品康养路线。培育园区发展,规划建设中国—东盟银发经济产业园(中国—东盟健康长寿产业园),打造集源头研发、标准制定、产品制造、品牌孵化、销售展示于一体的银发经济产业链。

构建养老服务人才支撑体系。南宁市依托10余家高校开设养老服务相关专业,与广西卫生职业技术学院等院校开展养老服务战略合作。加强队伍建设,重点加大养老服务人才培养培训力度,每年对养老机构管理人员、护理员、老年人能力评估员等分批次进行轮训,提高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

柳州市   改革创新破解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发展瓶颈

近年来,柳州市针对养老服务行业存在的人才短缺、年龄偏大、专业化程度不高、队伍不稳定等问题,紧紧围绕“有得用、用得好、留得住、有盼头”想办法、出实招,推动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以人才促发展,以人才强服务,回应老年人及其家庭的更高期待。

搭建平台,解决护理人才短缺和结构不合理问题

搭建人才培养平台。柳州市深化政校企合作,在高等院校开设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扩大招生规模,构建政产学研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支持符合条件的普通本科院校、职业院校、养老机构申报自治区级养老服务人才培训培养基地。近3年来,累计为社会输送养老服务人才1500余名。

搭建人才成长平台。柳州市探索在养老机构建立一批人才培养工作室,孵化一支技术型、知识型和实务型养老人才队伍。其中,柳州市社会福利院“邱丽芸技术能手工作室”已培养全国养老服务先进个人1人、国家级养老护理裁判员1人、自治区级养老护理裁判员1人、广西技术能手2人、养老护理二级技师2人和技能人才评价考评员7人。

搭建人才培训平台。柳州市建立培养培训工作机制,统筹各级各类资金,分层分类开展培训。全市现有养老服务培训资质机构18家、养老护理员职业等级认定资质机构4家。近3年来,全市累计培训养老服务从业人员7000余人次,培训率达100%。

创新使用,解决专业化程度低和高技能人才不足问题

以社区为载体培养人才。柳州市定期组织优秀养老护理员团队开展养老护理知识进社区、进家庭活动,为老年人及其家属普及常见的居家照护、预防老年人跌倒、突发情况处置等知识,提升失能老年人家庭成员的照护能力,提高居家老年人生活质量。

以多场景历练锻炼队伍。柳州市鼓励养老服务从业人员深度参与各类赛事策划、裁判、评分标准制定;选派优秀养老业务骨干进入合作院校当助教,为学生进行理论知识授课和实操技能示范;逐步完善养老从业人员学历教育、非学历教育、继续教育、专业技术培训等机制,引导养老从业人员走上专业化和职业化道路。

以大赛为平台磨炼人才。柳州市连续多年举办“龙城杯”职业技能大赛、养老护理职业专项赛等,通过技能竞赛带动日常轮训,提升养老服务人才队伍整体素质。

健全机制,解决人员流动性大和队伍不稳定问题

完善人才激励机制。柳州市出台《柳州市养老机构养老护理员从业奖励实施办法》《柳州市深入开展“龙城金蓝领”培育计划实施方案》,落实养老服务从业人员岗位津贴、入职补贴制度。对在国家和省级职业技能大赛中获奖的养老服务类选手及相关人员,落实荣誉称号、晋级、奖励等政策。

把人才建设纳入考核体系。柳州市出台机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百分制考核办法,加大养老服务人员队伍建设的分数权重,在人员配比结构、劳动保障等方面作出明确要求,考核结果与养老服务机构的年审、补贴直接挂钩,倒逼养老服务机构重视人才建设。

提升职业尊崇感和社会认同度。柳州市充分利用各类媒体,宣传养老服务人才建设经验做法、先进人物的典型事迹等,提升社会对养老服务工作的认同感,增强养老服务从业人员的职业荣誉感和获得感。

以多层次养老服务满足老年人多样化需求

本报记者   张伟涛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优化孤寡老人服务,推动实现全体老年人享有基本养老服务。

近年来,广西壮族自治区高度重视养老服务工作,不断深化改革探索、强化要素保障、狠抓质量提升,推动建立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全区养老服务发展取得长足进步。截至目前,全区共有日间照料中心、社区康复中心、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等各类养老服务设施1.28万个、养老床位26.3万张;养老机构1321个、养老床位9.4万张,其中护理型床位7.3万张,占机构床位总数的77%。

加强养老服务工作组织领导

自治区党委、政府把加快养老服务发展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主要负责同志多次深入一线调研指导养老服务工作;自治区党委常委会专题听取养老服务工作汇报,研究解决重要问题。“十四五”以来,自治区将养老服务纳入经济工作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乡村振兴战略等重要内容,两次召开全区养老事业发展推进会部署推进。

为强化部门间协调联动,自治区养老服务联席会议制度发挥牵头作用,统筹协调相关部门合力推动养老服务发展。广西各地将养老服务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普遍建立领导协调机制。南宁市建立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工作专班和养老服务局际联席会议制度,统筹协调25个政府工作部门推进全市养老事业发展。目前,各市已将养老服务工作列入市政府督查激励事项。

自治区民政厅相关负责人介绍,为加强养老服务工作的政策支持,自治区先后出台《广西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方案》《广西壮族自治区“十四五”养老服务体系规划》,颁布实施《广西养老服务条例》;各相关部门围绕规划建设、运营管理、投资融资、人才保障等方面出台政策30多项,为养老事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撑。各市也加强规划建设,将养老服务业发展纳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形成市委市政府主导、民政牵头、部门配合的工作格局,对全市养老服务业进行统一谋划,形成全方位、多领域的养老服务支持政策。

扩大优化养老服务供给

近日,家住柳州市柳北区雅儒街道的陈奶奶委托家人给街道为老服务中心送来一面锦旗,感谢中心对她的悉心照顾。

陈奶奶今年92岁,因在家中不慎摔倒导致右腿骨折,出院后选择入住设立在家门口的街道为老服务中心。中心工作人员经过评估后,有针对性地为陈奶奶制订了康复训练计划,使她的身体得到很好恢复。

雅儒街道为老服务中心是柳州市首个街道级的为老服务示范中心,由柳钢仙源颐养中心承接运营,设有长期照护区、日间照护区、“互联网+居家社区智慧养老服务平台”,很好地满足了老年人的机构、社区、居家等养老服务需求。

自治区民政厅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广西不断扩大养老服务供给,满足老年人多样化的养老服务需求:

——完善居家社区养老服务布局。“十四五”以来,全区建成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社区日间照料中心等设施1.2万余处;建成街道综合养老服务中心135个,覆盖率100%;培育老年人宜居社区50多个,建成长者饭堂(社区食堂)100个;建成家庭养老床位7500张,帮助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进行适老化改造1.2万户。

——加强机构养老服务建设。推进完善“1521”养老机构示范工程,每个设区市建有1家以上公办养老机构;全区建成县级以上示范性养老服务中心100个,评定等级养老机构200多家。全区养老机构建成护理型床位7.3万张,占机构床位总数的77%,较好地满足了失能老年人的刚性需求。

——发展医养康养结合服务。推动养老机构内设医务室、与医疗机构签订合作协议,支持医疗机构开设养老机构,为老年人提供便利服务。全区医养结合机构达189家,医疗机构和养老机构建立合作关系784对;长期护理保险参保160多万人,惠及1.7万个失能老年人家庭。

提高普惠养老服务保障能力

针对养老服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价格可负担、质量有保障的服务供给不足的问题,近年来,广西努力提高普惠养老服务的保障能力和水平。

目前,全区18万名特困老年人被纳入政府供养,分散居住的城乡特困老年人分别按照平均每人每年12264元、7286元的标准发放生活补助,安排1.1万名特困老年人入住养老机构。“十四五”以来,全区累计发放特困人员救助供养金58亿元,确保“平日有人照应、重病有人看护、有意愿可集中供养”。桂林市针对县域农村养老服务的新特点,自2020年开始,连续4年每年投入约1.3亿元养老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全面改造提升乡镇敬老院、农村老年活动场所等硬件设施,确保有意愿的特困老人100%集中供养。

建立广西基本养老服务清单, 明确12类老年人享有的16项基本服务项目和经费标准;建立高龄津贴制度,惠及130多万名老年人;建立经济困难老年人养老服务补贴制度,惠及40多万名老年人。“十四五”以来,全区累计发放老年人福利补贴约24亿元。与此同时,广西关注农村地区的养老服务需求,依托1200多个乡镇(街道)社会工作服务站和1.6万个城乡社区志愿服务站,为独居、空巢、留守等特殊困难老年人提供探访关爱服务。

为充分发挥公办养老服务机构的公益属性和骨干作用,广西努力满足特困人员集中供养需求,优先为经济困难老年人服务;开展公办养老服务机构改革探索,优化公益性床位使用管理,创新机构运营模式,统筹城乡资源提升乡镇敬老院服务水平;对部分不具备公办条件的养老服务机构,公建民营后保留20%的公益床位,确保兜底养老有保障。玉林市坚持以公办养老机构为主导,建立起市、县、镇三级兜底普惠养老服务体系。目前,全市有社会福利院、敬老院等公办养老机构56家,床位6143张,集中供养失能特困老年人1834人、社会普惠养老对象2036人。北海市聚焦养老服务供给,不断夯实养老设施基础。2021年以来,全市统筹资金近3亿元投入养老服务体系,每个县(区)均建有1个社会福利中心,乡镇(街道)养老服务中心覆盖率56.7%,居家养老服务站38个,县、乡、村三级居家社区养老服务网络初具规模。

提升养老服务质量水平

广西不断加强养老服务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提升养老服务质量和水平。近年来,自治区先后制定发布了13项养老服务地方标准,建成智慧养老服务平台,在全区持续开展养老行业标准化宣传贯彻和培训推广。

据介绍,目前广西全区有23所高等院校开设养老服务与管理专业,为养老服务提供人才保障。柳州市围绕“有得用、用得好、留得住、有盼头”,以全市“一盘棋”格局推动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搭建养老服务人才培养、成长、培训平台。崇左市将养老护理员纳入政府补贴性培训工种范围,支持各类符合条件的职业技能培训机构到基层开展技能培训。

为强化养老服务工作的综合监管,自治区先后制定了17项措施,明确19个部门的监管职责;组织开展服务质量巡回服务活动,每年对100家养老机构重点帮扶,促进其规范化运营管理。百色市将集中供养特困人员服务机构供养制度落实情况作为重点监管内容,列入检查督查计划,县级每半年、乡镇(街道)每季度检查不少于1次。来宾市以开展困难群众救助补助资金审计发现问题专项治理“回头看”为契机,不断健全养老机构财务管理制度,加强特困人员集中供养资金使用管理和监督,进一步明确特困供养机构供养金使用范围,健全资金保障机制,规范财务管理。

贵港市港南区  持续提高农村老年人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近年来,贵港市港南区扎实推动农村养老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持续提高老年人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完善养老服务基础设施,让养老服务有力度。近年来,港南区共策划农村养老项目24个,总投资9.8亿元;争取资金3836万元建设养老服务中心项目5个;投入180多万元提升改造区级养老示范点2个、乡镇区域养老服务中心示范点5个、村级养老示范点5个。港南区还加强养老设施维护,对公建民营养老机构新增床位给予每张3000元的一次性建设补助,对符合条件的养老机构从业人员每人每月给予50元—400元不等的补贴,支持养老机构可持续运营。

培育养老服务多元主体,让养老服务有广度。打造“长者食堂+爱心食堂”关爱链,在东津镇冲口屯建立全区首个长者食堂,采取村集体经济出资、村民理事会管理的自主营运模式,为村里65岁以上老人提供一日三餐免费就餐服务,由此示范带动全区13个村集体经济较好的村建立长者食堂。打造“康养+医疗”健康链,依托中药材产业、铜鼓湾温泉等康寿资源优势,为老年人开展免费义诊、理疗康复等特色康养服务;在区级医疗机构设置老年病科,为1800余名患有慢性病的老年人提供护理服务。打造“志愿服务+邻里守望”亲情链,将助餐配餐服务与特殊困难群体老年人探访关爱、精神慰藉等服务有机结合,提升老年人的幸福感。

健全养老服务帮联机制,让养老服务有温度。在关爱服务上,运用好“红格善治工程”建立的4000余个网格组织体系,整合驻村干部、网格员等力量,对重点老年人群体加强巡访,为关爱服务奠定坚实基础。在社会参与上,以“孝百家·百家笑”“千企联千村·共建新农村”等项目为重点,引导社会各界提供慈善捐助298万元。在阵地建设上,在全市率先实现乡镇(街道)社工站全覆盖,形成政府、基层、社会力量共同参与老年人探访关爱服务合力。

钦州市灵山县  一体化推动农村养老服务提质升级

近年来,灵山县在强化制度保障、服务保障、要素保障上持续发力,加快养老服务提质升级,推动形成县域一体化农村养老服务体系。

强化制度保障,农村养老服务体系不断完善。灵山县委常委会会议、县政府常务会议定期听取和研究部署养老服务工作,解决养老服务工作问题;各部门同向发力、乡镇(街道)和村(社区)协同配合,构建起三级联动的责任体系。灵山县出台养老服务综合改革工作方案、养老设施公建民营实施方案等文件,按照“优先扶持一批、主动打造一批、试点转型一批”的工作思路,加快推进以1个县级大型养老机构为中心、N个乡镇区域养老服务中心为依托、N个村级养老服务站点为触角的“1+N+N”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目前,全县引进培育了灵山县博鸿颐养院、灵山县荔海护理院、灵山县长康养老院等一批优质县级养老机构,推动8家乡镇敬老院升级转型为区域养老服务中心,建成2个农村养老服务联合体。

深化服务保障,农村养老服务形式多元发展。灵山县以政府购买服务形式经营村级养老服务站点,为农村老年人提供定期探访、应急救助、健康保健等关爱服务1.8万人次;建立“村委会+村医+社工”巡防队,及时发现和解决农村留守老年人遇到的生活、就医等问题;探索邻里互助养老模式,在沙坪镇那琅村等10个村(社区)建设村级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设置日托照料室、阅览室、康复室等功能室;创新长者饭堂运营模式,采取“政府补贴+村集体经济+社会资助”的方式,为老年人提供就近便利、安全优质、价格合理的助餐服务,推动长者饭堂可持续运营。

细化要素保障,农村养老内生动力全面激活。“十四五”以来,灵山县通过各种方式累计筹措资金2700万元,推动陆屋镇养老服务中心、旧州镇敬老院等乡镇区域养老服务中心公建民营,建成灵山县老年养护中心、丰塘镇养老服务中心等一批县、镇级养老服务设施,推动沙坪镇那琅村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等一批村级养老服务设施提质增效。此外,严格按照自治区部署,深入开展居家和社区基本养老服务提升行动试点项目,推动养老设施建设、养老机构培育、养老人才培养等方面创新突破。目前,已完成1000户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

桂林市   推动城 乡养老服务均等化

近年来,针对县域农村养老服务的新特点,桂林市加强科学指导,突出精准供给,创新服务模式,推动城乡养老服务均等化,探索出一条符合实际、具有特色的发展路子。

坚持项目化推进,打牢县域农村基本养老服务基础

抓实基础设施建设。针对农村公共服务资源少、养老设施不健全等问题,桂林市自2020年开始,连续4年每年投入1.3亿元养老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全面改造提升乡镇敬老院、农村老年活动场所的硬件设施,确保有意愿的特困老人100%集中供养。

抓实信息平台打造。桂林市投入300万元,打造了市级居家养老信息平台,具有信息采集、健康管理、数据分析等功能。同时,投入资金90万元,为100个乡村提供了老年人智能化体检一体机,让2.5万名老年人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便捷体检服务。

抓实医养结合服务。桂林市11个县(市)、47家乡镇卫生院与乡镇养老服务机构开展医疗卫生合作,先后为22.5万名65周岁以上老年人建立健康档案,签约家庭医生39.4万人。

坚持清单管理,提升县域农村养老服务质量

突出精准供给。桂林市坚持政策清单化,梳理高龄老人生活津贴补贴、困难残疾老年人生活补贴等20多项政策,开展集中宣讲活动3000余场次,提升政策知晓率;坚持服务项目化,累计投入资金5000多万元,高标准打造农村居家养老服务设施600多个,精心打造助洁、助餐、陪同外出等服务项目。

重视互助服务。桂林市连续10年推进农村互助养老服务试点工作,累计打造政府购买基层老年协会互助养老服务试点30个。兴安县、七星区等县(区)精心培育“银龄护航”等志愿服务品牌20多个,注册志愿者人数超过2.3万人,累计为农村高龄、失能、重病、留守老年人等提供了12万个小时的照料服务。

关注精神需求。桂林市把“更好满足老年群体精神文化需求”作为养老服务重要内容,在700多个农村幸福院、老年活动中心推出日间照料服务,依托基层老年协会年均组织开展各类文化娱乐活动3万多场次,丰富农村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

坚持综合施策,确保县域农村养老服务可持续

下好党建“引领棋”。桂林市坚持群众自我管理为主、村(社区)管理为辅,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将老年人服务纳入党组织的工作职责,压实乡镇党委分管负责人直接责任。兴安县、象山区充分发挥农村老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定期由他们带头到老年活动场所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宣讲老年政策。

下好制度“长远棋”。桂林市近千家农村老年活动中心建立了定期开放、安全运营、修缮维护、资金保障等一整套管理制度,选取责任心强、身体素质好的志愿者担任管理人员,全面负责日常安全、卫生清扫等工作,确保农村老年活动中心每天正常运行。

下好自治“关键棋”。桂林市整合村民自治组织、老年协会等各方力量资源,丰富拓展农村老年活动中心功能,为老年人发挥长处、展现优势提供平台,全市涌现出一批如灵川县“灵田排灯”、秀峰区“幸福银龄”等在内的老年特色文化品牌。

梧州市  “三个聚焦”破解居家社区养老服务难题

近年来,梧州市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持续提升养老供给能力,以“三个聚焦”为抓手破解“在哪养、养得了、养得好”难题,初步形成适度普惠、服务精准、多元供给的居家社区养老服务网络。

聚焦养老设施建设,解决“在哪养”问题。梧州市落实新建小区配套用房,出台《梧州市新建住宅小区配套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用房管理办法》,加强养老设施供给,推动碧桂园·西江府等4个新建小区配套建设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变“闲”为宝,通过盘活老旧小区闲置资产,推进万秀区东兴街道三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建设;在低收入群体相对较多且老龄化达25%的富祥安置房小区,由政府出资租赁闲置资产盘活成养老配套设施。通过在社区日间照料中心设立卫生室或与医疗机构合作等方式,探索医养结合的“社区模式”,三云社区联合医疗机构在养老服务中心设立医护室,为居家老年人提供日间照料、医疗护理等一体化服务;长洲区大塘街道京梧社区联合医疗机构建立中医药特色养护室,为老年人提供以老年病、慢性病管理和民族特色药膳为重点的中医药特色健康管理服务。

聚集服务方式多元化,解决“养得了”问题。资源整合,互利共赢。万秀区城北街道钱鉴社区采取办公用房低偿租赁的方式,建设运营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并将社会组织孵化基地、老年残疾人精准康复服务等项目资源整合,实现微利可图、良性运营。培育引进相结合。梧州市引进香港幸福养老集团等4家知名养老服务企业参与运营管理,并培育了一批本土中医特色养老服务机构参与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连锁运营,其中万众养护院等3家机构获评广西中医药特色医养结合示范基地。此外,梧州市还落实奖补政策,通过开展“养老服务质量提升百分制行动”,对服务质量优秀的机构以奖代补给予3000元—1万元不等的补贴,激发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的积极性。

聚焦服务能力提升,解决“养得好”问题。个性化服务解决居家照护刚需。梧州市通过村(社区)入户摸底、民政审核确认的方式,开展“一户(人)一案”个性化改造评估,设立客服电话,加强质量监督保障,有效提升家庭床位建设和上门服务的满意度。截至目前,全市建成家庭养老床位1862张,累计开展居家上门服务19.2万人次。专业化服务提升养老质量。梧州市实施“机构+居家和社区养老”模式,把市社会福利院老年人肢体康复服务、市第三福利院老年病康复护理等机构专业照护延伸至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实施“物业+养老”模式,引导物业公司加强与社区居委会、卫生院的合作,为小区老人提供日常关爱照料服务,实现小区服务与养老质量双提升。多元化服务让“养老”变“享老”。梧州市发挥“五社联动”作用,加强社工站、社工、志愿者等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联动,在原有居家照料、康复理疗、老年助餐等服务内容的基础上增加社工探访、精神关爱等社会工作内容,满足老年人多样化需求;探索互助养老服务模式,让低龄老人通过志愿活动形式服务高龄老人,使高龄失能老人老有所养、低龄健康老人老有所为。

玉林市   激发公建公营养老机构活力  兜牢基本养老服务底线

玉林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公建公营养老机构高质量发展,创新管理模式,增强运营活力,建立市、县、镇三级兜底普惠养老服务体系,积极发挥公建养老机构兜底普惠养老的赋能增效作用。

强化保障举措,夯实公办养老机构发展基础

高度重视公办养老机构建设。玉林市坚持“公办为主、社会为辅”的工作思路,大力推进公建公营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全市75%的社会福利院坚持政府运营。建立养老服务局际联席会议制度,市委、市政府分管领导专题听取汇报,协调解决用地难、筹资难和招人难等问题。玉林社会福利院于2021年6月投入使用,总投资1.8亿元,规划床位1000张,是全市规模较大的公办养老服务机构。

强化要素保障。近年来,玉林市落实市、县公办养老机构建设用地520多亩,投入配套资金达2亿多元。每年,福彩公益金按照不低于60%的比例支持公办养老机构建设。“十四五”以来,全市各级财政投入专项经费1000多万元,有效保障公办养老机构高效运转。

发挥兜底普惠功能。玉林市将失能和有入住需求的特困老人及特殊困难老年人全部纳入公办养老机构集中供养,实现100%兜底保障。同时,在满足兜底保障床位的前提下,按照保本经营的原则,合理调整公办养老机构收费标准,将剩余床位向社会开放,提供普惠养老服务。

创新工作方式,破解公办养老机构发展瓶颈

破解覆盖窄的问题。玉林市启动“公办养老机构+”服务模式,在多个社区建立居家养老服务和日间照料中心,把公办养老机构专业服务延伸至社区、家庭,为高龄、失能半失能老人解决现实问题,建设“没有围墙的养老院”。

破解人才少的问题。玉林市成立市养老服务指导中心,建立定期培训机制,市社会福利院与辖区师范、医科、技工等院校开展合作,为养老服务行业培养和储备后备人才力量;打造“医养+康养+社工”三位一体服务模式,引入专业人才为老年人提供文娱和心理服务。

破解运营难的问题。玉林市出台《玉林市城乡养老服务设施服务质量提升三年行动实施方案》,将乡镇敬老院整体捆绑打包交由县级公办养老机构运营,并挂牌成立福利院分院,解决乡镇敬老院等公办养老机构无人管理的难题。实施此项改革后,容县、陆川、福绵等县(区)的12个乡镇敬老院的入住率从原来的20%提高到了63%。

破解医养结合难的问题。引入医疗服务资源。玉林市公办养老机构与该市二级以上医院签订医养结合协议,为入住公办养老机构的老人提供医疗康复、中医理疗等服务,并支持公办养老机构建设老年人康复中心,全面提升公办养老机构的康养服务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