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落实“长幼随学” 解决多孩子女接送难惠城开荒保洁13825404095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5-02-01 13:06

随着二孩、三孩政策的推行,惠城开荒保洁13825404095近年来陆续有家长遭遇两孩、三孩如何接送的现实问题。对于多孩家庭而言,会遇到因学区调整、搬家等原因造成孩子在不同学校就读的困境。不少家长到教育部门反映情况,因泉州尚无明确政策,因此多孩家庭接送子女上下学面临困难。在今年泉州两会上,农工党泉州市委会呼吁,推广落实“长幼随学”制度,解决多孩子女接送难的问题。

家长反映:

两娃不同校区 接送任务重

林女士家住市区西郊一带,两个孩子都在泉州市通政中心小学就读,不过大女儿在泉州市通政中心小学北校区读三年级,小儿子在泉州市通政中心小学南校区读一年级。

“两个孩子都很幸运,当时申请按‘多校片区’都被老牌名校通政录取了。”林女士告诉记者,不过因为不是片内生源,所以小儿子2024年9月入读没得选择,被安排在南校区就读。林女士夫妻俩是双职工,本来家里还有老人帮忙接送,奈何孩子爷爷生病,住院治疗后医生建议要卧床休息。

“孩子爷爷回老家去休养了,孩子奶奶也跟着回去照顾他。”林女士说,接送两个孩子的重任落在了她和老公的身上。三年级和一年级上下学的时间都差不多,本来要赶着上下班的人时间就很紧了,现在还在不同的校区。南校区和北校区虽然距离不是很远,但是都在老城区,中间还隔着一条西街,老城区游客多,加上上下学接送孩子的家长一多,这一公里的路程也着实耗费时间。“入学那时就跟学校反映过,让两个孩子在同个校区,当时学校的回复是‘没办法’,现在家里遇到了这特殊情况,这接送也真的是累人,希望学校能体谅一下家长的不容易。”林女士说。

同样的情况也出现在来泉务工人员陈先生家。陈先生一家来自四川,有两个孩子,当时都是去区教育局申请统一安排的,老大被安排在鲤城实小笋浯校区,老二则在泉州市新隅小学,他也希望能把两个孩子安排在同一所学校就读,这样便于接送。

他山之石:暖心举措 解决家长难题

“当前,全国已有不少地方陆续推出‘长幼随学’政策,向多孩家庭释放出暖心信号。这一举措极大程度解决了多子女家庭接送难题。”据农工党泉州市委会介绍,2021年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创新性地提出了“长幼随学”制,即多孩家庭子女入园、入学,可以根据意愿安排其中一个调配至另一个孩子的学校同校就读,减轻家庭接送负担。具体包括以下几种情况:长子女在某校就读,二孩在符合入学条件的情况下,可以优先被该校录取。录取过程中,不受班级限额的约束;长子女在A校,二孩在B校,可以申请将两个子女都转学到A校或者B校,不受班级限额约束;三孩拥有同样的选择权,即“长随幼”或“幼随长”的模式都可以。2022年浙江将此经验推广至全省,提出除小学、初中起始年级外,允许因“长幼随学”转学适当突破基准班额。

2023年5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做好2023年普通中小学生招生入学工作的通知》中提出鼓励各地出台多孩子女同校就读具体实施办法,帮助解决家长接送不便问题。当前,全国已有不少地方陆续推出“长幼随学”政策,向多孩家庭释放出暖心信号。很多家庭反映,该政策实施后,解决了家长奔波于不同园所校区以及参加家长会分身乏术等问题,节省了家长的时间、精力、交通工具和费用。在福建省内,2024年9月,福州、厦门两市已有部分学区试点推行“长幼随学”政策,并取得了较好的反响,“希望泉州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也可陆续推行‘长幼随学’政策。”

委员呼吁:参考高考提前批预录取形式,每年预留学位

就如何推广落实“长幼随学”制度,解决多孩子女接送难这一问题,农工党泉州市委会也提出了以下几点看法。

调研摸排,做好政策试行筹备工作。赴浙江省等多个已实行“长幼随学”政策较为成熟的地区,了解政策制定和落地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同时,通过官方公众号、电视台宣传等多个媒介,向群众搜集“长幼随学”政策相关的意见建议,初步了解各个区域对于“长幼随学”的需求数量为因地制宜地制定本市“长幼随学”政策做好准备。

由点到面,在部分学区进行试点,条件成熟再向全市推广。经过前期的调研摸排,可以选择在部分学位较为充足的地区优先展开“长幼随学”政策的试行工作,在推行过程中,适当向育有多子女的外来务工人员、拆迁随迁人员等人群帮扶倾斜,展现教育温度,在试点成熟后,再向全市范围内推开实行。

在试点推行的过程中,要做好相关信息收集整合工作。在现有的“教育入学一件事”模块中对有意向选择“长幼随学”政策家庭,增加家庭子女数量及子女在学情况等信息的收集,建立区域统筹数据库,方便学位调配。根据所收集到的数据,参考高考提前批预录取的形式,每年给予“长幼随学”一定比例的学位预留,如果预留学位未用,在正式招生阶段予以释放。

加强调研分析,研判多子女家庭“长幼随学”需求发展趋势。探索“强校+弱校”的集团发展模式,进一步发挥名校优势输出,推进基础教育均等化,通过媒体宣传等多种方式,引导家长在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阶段就近就便入园入学,缩短就学通勤时间,保障儿童睡眠时长和质量,助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