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养老金融业务发展策略研究安保顺家政13825404095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5-02-13 23:37

  近年来,安保顺家政13825404095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剧、个人养老金制度落地实施以及康养行业快速发展,商业银行纷纷布局养老金融赛道,养老金融成为金融业必须做好的五大文章之一。本文从组织架构、业务模式两个方面概述了当前商业银行养老金融业务发展现状,深入剖析了商业银行拓展养老金融业务的市场机遇与面临的挑战,并从发挥资金融通功能、差异化顶层设计、丰富产品服务、优化渠道建设、挖掘个人养老客群、完善养老产业授信政策、加强宣传教育等维度提出商业银行养老金融业务高质量发展策略建议。

  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速和净增人口数量的持续下降,养老问题成为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重要议题。一系列政策和措施的出台,有效推动了养老金融事业的快速发展。2023年10月,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将养老金融作为金融业必须做好的五篇大文章之一,养老金融迎来重大发展机遇。

  商业银行养老金融业务发展概况

  养老金融是指在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围绕社会成员的各种养老需求开展的各项金融活动的总和。养老金融体系包含养老金金融、养老服务金融和养老产业金融三个维度。养老金金融是指养老保障三大支柱体系,养老服务金融主要是指老年人金融资产配置和非金融服务等,养老产业金融则涉及银行等金融机构针对养老产业的投融资运作业务。近年来,商业银行纷纷布局养老金融领域,进行了一系列有益探索。

  (一)在组织架构上设立专业部门,专注养老金融业务研发与拓展。根据公开披露信息,商业银行为抢占养老金融先发优势,纷纷设立了养老金融业务专营机构,以一级部门或二级部门(处/中心)的形式,专业管理养老金融业务发展。例如,工商银行成立了养老金业务部、中国银行成立养老金融中心;华夏银行采取板块业务管理方式,分别在公司业务部、个人业务部下设养老产业金融业务室、养老金融业务室;北京银行在财富平台部下设养老金融中心等。

  (二)在业务模式上聚焦养老需求,以服务创新培育养老金融业务特色,着力构建养老金融服务品牌。各家银行通过整合自身各方面资源,推进养老储蓄、养老理财、养老保险、养老基金等一揽子养老金融产品开发以及配套营销服务设计,致力于打造专业化、有温度的养老服务银行。例如,建设银行与社保基金率先试点设立建信养老金,建立年金母子协同营销机制,搭建“1314”养老金融服务体系建设;华夏银行推出“华夏颐养”等养老金融系列产品,为养老企业和老龄客户提供一揽子个性化、综合化金融产品和服务等。

  商业银行拓展养老金融业务机遇分析

  未来5到10年我国老龄化进一步提速,60后和70后人群批量退休。对于商业银行而言,养老金融市场机遇巨大。

  (一)一系列支持措施的出台,为商业银行发展养老金融业务提供良好政策基础。近年来,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支持养老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推进家庭、社区、机构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大力支持包括商业银行在内的各类社会资本在养老体系中积极发挥重要作用。这一系列文件的出台,为未来5到10年我国养老产业和养老金融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制度保障。随着我国老龄化进程进一步加速,预计未来将有更多养老政策红利,商业银行拓展养老金融市场前景广阔。

  (二)人口老龄化趋势加速、居民养老意识增强、老年群体数字化水平提升,商业银行养老金融业务发展前景广阔。一是老年人口呈迅猛增长态势。近年来,我国老年群体平均寿命不断延长,总体规模加速扩大。据国家统计局相关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年末,我国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数量接近2.97亿人,占比21.1%(见图1)。据国家卫健委预测,到2030年前后,我国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数量将达到4亿人规模,届时我国将由中度老龄化正式迈入重度老龄化阶段。这对银行未来经营发展战略和模式都将产生重大影响。人口老龄化将带来巨大的消费和金融服务市场需求,据艾媒咨询统计,2021年中国养老产业市场规模为8.8万亿元,未来几年随着市场需求规模的快速扩张,2027年养老产业规模将快速增长至21.1万亿元,与此相应的养老金融显现出巨大的市场潜力。

  

  二是居民养老意识有所提升,老年群体购买力不断增强。养老金是我国现阶段退休人员可享受的一项最基础的生活保障,其发放水平的高低在某种程度上决定和影响了退休人员晚年生活质量。据《2022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年末,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离退休人员数量为13644万人,月人均基本养老金水平为3600元左右;全国建立企业年金的企业共计12.8万家,参与职工3010万人,年金运营规模达2.87万亿元,自2007年以来,企业年金基金年均投资收益率约为6.58%。此外,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预测,2030年全国养老金融市场规模将达22.3万亿元。养老金的大面积覆盖促使居民增强了养老规划意识,年均养老相关消费支出持续增长,养老产业正在成为我国新发展阶段新经济增长点的重要支撑。同时,未来5年至20年内,经历了改革开放和数字时代的“65后”“婴儿潮”群体步入退休行列,老年群体对于健康养老服务的消费意识和习惯将发生重要转变,必将显著增加对健康和养老服务的叠加需求。因此,商业银行可借助现代数字技术特别是人工智能技术,促进构建健康养老生态圈,最大限度地满足老年消费者对“养老+健康”的端对端需求,有效提升老年客户满意度和服务黏性,开拓新的养老金融业务蓝海。

  三是银发族的线上化接受程度持续提升。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尤其是互联网适老化改造的不断推进,老年群体的生活习惯、消费场景逐渐线上化,手机应用程序(APP)的接受程度和使用频次日益增长,银发族的数字化参与程度持续提升。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显示,60岁及以上网民群体持续增长,截至2023年6月末,60岁及以上网民群体占比达13%,较2017年12月末的5.2%增长了7.7个百分点。(见图2)

  

  (三)第三支柱建设初具雏形、高净值老龄人口财富管理需求日益丰富,商业银行养老金融业务潜力巨大。一是个人养老账户制基本明确,第三支柱建设加力提速。2019年2月,我国正式启动建立养老保险第三支柱工作,2022年11月25日开始在北京、上海等36地启动实施。截至2023年年末,我国个人养老金开立账户超5000万人,个人养老金产品共753个,从产品类别看,以储蓄类为主,共465个,基金、保险、理财类分别为162个、107个、19个。

  二是高净值老龄人口财富管理需求日益增长。随着社会人口老龄化的深入,有一定财富积累的中老年群体资产管理、财富管理需求将为商业银行带来新机遇。据麦肯锡报告数据,我国是世界第二大财富管理及在岸私人银行市场,截至2020年年末,我国个人金融资产已超过205万亿元,预计2025年有望达到332万亿元,其中老年人财富市场空间巨大。据中国人民银行《城镇居民家庭资产负债调查课题》研究数据显示,户主年龄为56岁-64岁的家庭户均总资产最高,达355.4万元;户主年龄为65岁及以上的户均资产288万元,其购买银行财富产品的规模均值为23.9万元,高于总体均值40个百分点,占其家庭金融资产的比重为34.8%,远高于其他年龄段水平。此外,《中国老龄产业发展报告》指出,从全球看,我国老年市场潜力最大,预计到2050年,我国老年人消费总量约为106万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例达33%。商业银行应抢抓银发经济发展浪潮,深入开展养老金融产品及服务探索,积极服务好老年人消费市场,打造竞争新优势。

  商业银行拓展养老金融业务面临的挑战

  近年来,我国养老金融市场加速发展,商业银行、保险、基金、证券等各类金融机构积极布局养老金融业务,但总体看,与欧美日等发达经济体的养老金融相比,我国养老金融市场仍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我国养老保障规模和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目前我国加速进入老龄化社会,社会养老需求十分旺盛,传统养老模式和养老资源难以为继。有机构预测,未来5至10年,我国养老金缺口接近10万亿元,平均每年是1至2万亿元,我国第三支柱个人商业养老金发展有巨大提升空间。从总量上看,我国养老资金规模远低于欧美发达国家。据万得(wind)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年末,美国养老体系的三大支柱合计规模为35万亿美元,约为美国当年GDP总值的170%左右。相比而言,同期我国养老金整体规模约为9.35万亿元,占GDP比重不及10%,两者差距约20倍。另据《中国养老金融发展报告》,截至2023年年末,我国养老金资产规模累计达15.01万亿元,占GDP比重为12%,尽管2030年中国养老金资产总规模将达到约30万亿元,占同期GDP的比例近20%,但仍远低于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国家养老金占GDP总量80%左右的平均水平。从结构上看,我国养老金三大支柱发展不均衡。1994年,世界银行提出了“三支柱”养老金分类模式,经过几十年发展,美欧日等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养老三支柱体系,2019年美国第三支柱占GDP比重已高达64.53%。与发达经济体相比,我国养老保障体系三大支柱比例失衡,截至2023年年末,我国养老保障第一支柱累计结存近14.24万亿元,第二支柱规模近5.11万亿元,第三支柱规模仅约为200亿元。

  (二)银行养老金融服务体系有待进一步健全。据《中国养老金融调查报告2023》显示,调查对象对养老生活最为关注的是医疗服务、资金保障等,也有部分关注与亲人子女相聚、兴趣爱好的满足等精神需求,居民养老生活需求呈现多元化趋势。近年来,商业银行围绕银发经济赛道,积极研发养老金融产品与服务。据有关机构统计,商业银行正逐步构建涵盖储蓄、理财、人身保险等多个类别的个人养老金产品体系。但是,对照国民养老需求,商业银行养老金融业务拓展力度还有待强化,主要表现为:一是商业银行现有养老业务主要集中于开展个人养老金账户开立、企业年金托管等,在养老产业资金支持、康养服务资源对接等方面相对欠缺,推出的养老金融产品和服务同质化严重、针对性不强,与普通金融产品差异性不明显,满足老龄群体金融服务需求的精准度不够;二是商业银行尚未推出综合性、特色化、全生命周期财富管理及增值服务,未能体现各类别商业银行经营特征,尚难满足多元化多层次养老服务需求;三是部分金融机构养老理财产品存在风险与收益不符合老年群体特征等现象;四是由于商业银行人员素质、技术支撑等方面的不足,养老金融教育还无法满足所有老年消费者的咨询需求。(见表1)

  

  (三)养老产业链有待进一步完善。养老服务产业是指为实现生命健康、提升晚年幸福指数,提供各类产品和服务的研究、开发、生产、应用等功能的产业集合。但是,由于我国资本市场发展相对滞后,养老产业资金来源狭窄、较为单一,难以吸引长期战略性投资者合作。据中金普华网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6月,我国涉及养老产业的上市公司共有30家,涵盖养老服务、医疗器械、生物技术、智慧养老等养老产业的多个领域,其中主板14家,中小板8家,创业板8家,在5000多家上市公司中占比较小(见表2)。

  

  同时,养老产业金融支持政策在项目运营期的精准赋能方面有待进一步优化。由于养老产业投入大、风险高、资金回报周期较长,商业银行基于风险性和盈利性双重考虑,对养老项目的全周期投入积极性有待进一步提升。

  新发展阶段商业银行养老金融业务发展方略

  商业银行是养老金融市场的重要参与者,一方面在支持和培育养老金融市场发展方面肩负重大使命;另一方面,通过数字化赋能和金融产品创新,也将在养老金融市场中赢得巨大的发展空间。

  (一)充分发挥资金融通的桥梁作用。一是发挥银行的客户关系优势。我国养老金融客户群体覆盖面广泛,从个人客户方面看,参加三支柱养老保障体系的10亿人口,基本覆盖了我国4.9亿个家庭。从对公客户方面看,基本涵盖了政府、地产、医疗、文旅、康养等各类机构。目前,国内主流商业银行在养老三大支柱业务中主要负责账户管理,尽管各商业银行由于自身综合实力和市场地位差异,导致对养老金融业务的介入程度有所差异,但各家银行都服务了大量客户。在第二支柱方面,各主流商业银行凭借自身成熟的账户管理体系,都获得了较为齐全的年金牌照资质,作为养老金融运营服务提供方主要承担养老账户管理人和托管人角色。在第三支柱方面,鉴于我国居民储蓄率相对较高,在居民资产配置中储蓄存款规模大、占比高,因此通过大力发展第三支柱个人养老金,有利于实现社会存量金融资源再配置、活跃资本市场和提高社会资源投入产出效益。二是发挥商业银行综合实力雄厚的优势。与社会其他机构相比,商业银行资本实力雄厚、经营相对稳健,在养老账户管理、服务渠道、老年客户资源和产品配置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有望在养老金融市场快速发展中率先成为提供“一站式”服务的养老金融综合服务商。

  (二)差异化战略定位和顶层设计。为了适应未来5到10年我国养老金市场发展新形势,打造自身特色养老金融服务优势,商业银行应基于国家和各地区养老政策及相关市场发展现状,制定符合自身经营特色和总体发展战略的中长期发展规划,强化养老金融业务的顶层设计,明确在养老金市场的市场定位,优化资源布局规划。同时,通过建立健全专门的养老金业务部门,整合银行集团和主要控股股东等利益相关者的内外部养老业务资源,不断健全养老资金运作和服务养老客户的体制机制。通过发挥银行内外合作综合金融服务平台优势,最大限度地拓展养老产业链合作长度和深度,构建覆盖养老客户全生命周期、全方位需求的多层次、系统化养老金融服务体系和产业合作生态。创新能力、渠道网络资源等综合实力、股东背景强大的商业银行集团要全面覆盖养老体系三大支柱,既要做优做强面向终端客户的养老服务金融,也要发力养老产业金融,最终搭建涵盖养老资金运作、养老产业建设、养老需求消费、覆盖上中下游全产业链的养老服务体系。与相关机构深度合作构建资金支持产业、供给服务消费、产业拉动需求、需求升级产业的良性循环发展机制,推动国家养老金融事业持续向纵深发展。对于资金实力、资源禀赋相对较弱的地方中小商业银行应立足“政务+”,发挥本土优势,结合当地政府养老政策和产业布局,围绕某一个养老金融服务场景或选择某几个养老产业垂直领域精耕细作,如居家适老化改造项目、智慧养老服务示范社区建设、老人食堂等,发挥中小银行决策链条短、反应灵敏等优势,构建政银协同发力、一体化运作局面,走出各具特色的中小银行养老金融发展之路。

  (三)创新养老投资产品和服务,丰富老龄群体财富管理产品供给。一是强化与国内外重点机构合作。通过与中外主流养老机构合作,深入同业养老金融产品研究,商业银行要围绕养老客群全方位金融需求,研发创新性、特色化养老金融产品和服务,增强养老金融有效供给。同时,通过配置有效金融资源,支持相关养老服务企业积极开发适老型生活用品,借助人工智能为代表的金融科技,强化相关金融产品和服务的科技赋能,逐步建立兼具商业价值、社会效益和普惠性的养老金融服务品牌。二是强化与其他金融机构的养老金融合作。充分运用自身所拥有的牌照资源、网络资源和各类子公司网络,加强与证券、保险、基金公司、信托等金融同业的合作,设计个性化、多样化、综合化的养老金融产品。例如,通过与保险公司、基金公司的合作,运用互联网、大数据深度挖掘老龄群体的保险消费需求,参与健康、养老等多层次普惠类保险、长期护理保险等产品研究,在零售银行体系中引入税延养老保险产品以及以服务养老事业为目标的各类价值稳定增长的基金。三是深入产学研合作,提供养老金融咨询服务。面向不同年龄段、不同特征客群设计专业化、多元化、差异化养老金融方案,匹配客户全生命周期养老需求,打造一站式养老规划服务。

  (四)优化线上线下渠道建设,提升老龄客户体验。一是充分发挥物理机构网点优势。全国4600多家银行业金融机构拥有22万家机构网点资源,依托机构网点和社区网络综合优势,以提升养老金融产能和服务质量为重点,做强做优线下服务渠道,构建适应老年人金融投资和消费特点,能够丰富和促进养老客群物质和精神生活的线下便捷、舒适的金融服务生态圈。二是提升养老客户群体体验。加快数字化转型,做优线上数字化渠道,做强具有竞争优势、界面友好的线上数智化综合养老金融服务渠道平台。三是强化跨界养老金融渠道。以线上获客、公私联动、产品拉动为重点,拓展潜在的高质量养老客户群体。例如,通过引入优质养老业务合作伙伴及供应商,整合行内外养老金融和非金融服务资源,推动养老产业合作,为养老客户群体提供包括居家护理、康复医疗、文化娱乐、健身服务等全方位的专属优惠,做优养老金融品牌。

  (五)深度挖掘个人养老金融客户群体。明确自身目标养老客户群体,积极拓展个人养老金融客户。与发达经济体相比,我国个人养老客群在养老全部客群中的占比较低,商业银行要抓住未来国家大力发展养老第三支柱的政策机遇,强化与政府养老主管部门、基金公司、保险公司合作,实现批量获客,同时尝试老年学校、文体俱乐部等多种获客模式,做深客户群体金融服务。既要突出重点和优势,对有避税需求的优质存量养老客户开展精准营销,又要强化与有关机构在养老金融方面的研究合作,借助行内外智库力量,精准分析养老客户金融需求,完善养老金融产品和服务体系,在重点地区、重点行业、重点客户群体中,推进养老金融生态建设,占领“养老数字生态场景建设”高地。

  (六)完善养老产业授信政策。为抢抓我国养老产业发展机遇,商业银行要根据国家和地区政策及本行发展战略,深入研究养老产业链上下游行业,出台针对养老产业的相关配套专项授信政策和“绿色通道”,推动包括老年学校、健康咨询和服务、老年体育、老年文化、旅游、家政服务等在内的全产业链养老服务业与产业的融合发展。

  (作者为苏州银行总行消费者权益保护部副总经理)

  主要参考文献:

  ①徐鹤龙.养老金融的新形势及商业银行的布局[J].银行家.2020(04).

  ②连平、刘涛.老龄化趋势下的财富管理[J].现代商业银行.2021(11).

  ③雷晓康.数字赋能第三支付养老保险发展探析[J].中国高校社会科学.2023(01).

  ④张春子.新形势下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思考[J].银行家.202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