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陪护”病房,真能放心入住吗?惠城开荒保洁13825404095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5-02-20 12:33

导读:患者交给医院家属放心吗?医院护理服务能跟上吗?如何收费?与过去请护工有何差别?

---------------

近日,惠城开荒保洁13825404095一种被称为“无陪护”的病房悄然在上海部分医院推广。这种国际上的通用实践目前在我国仍处于发展的早期试点阶段,尚未被大部分人所知,但业内已经开始对无陪护模式进行积极地探索。

所谓的“无陪护”病房,并非真正的“无人值守”,而是患者不需要家人亲属陪护,可以将护理交给医院的专业护理人员,也不需要自聘护工。这种无须家属陪护的理念顺应了当今社会老龄化、少子化的趋势。

但随之而来的问题是,患者交给医院家属放心吗?医院护理服务能跟上吗?如何收费?与过去请护工有何区别?为此,第一财经记者采访了多位患者家属和不同科室的医生,他们都认为,这一新生事物有存在的价值,但如何执行需要更深入地研究。

哪些患者需要“无陪护”?

第一财经记者了解到,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目前已有胸外科和泌尿外科进行“无陪护”病房的试点工作。由于在试点病房没有家属探视,减少了人员的流动,病房显得更加安静整洁,对于一些喜欢安静的患者来说,选择无陪护的模式满足了他们的需求。

王老伯前一阵因骨折住院,子女每天轮流去医院照顾他,晚上还请了护工。但王老伯天生不愿麻烦他人,哪怕是子女。他在得知了有“无陪护”病房后对第一财经记者说道:“我认为挺好的,子女工作都忙,不可能24小时陪在身边,护工有时请得不好也有苦难言,如果能把护理交给专业的团队,对各方都是有利的。”

尽管如此,多数患者往往仍需心理的照护和陪伴,这也与中国人传统的家庭伦理观念有关。“家里老人生病了,作为子女总是应该力所能及地尽到照护的义务,不可能全部放手给护工的,也不放心。”家住上海的张阿姨告诉第一财经记者。

张阿姨今年已经65岁,她89岁高龄的母亲最近因为心衰住进了医院,她每天家里医院来回跑。在她看来,就算是医院有无陪护病房,家人的探视也是必不可少的。

像张阿姨这样五六十岁的“小老人”照顾八九十岁的“老老人”,在当今时代正在成为一种趋势。虽然张阿姨的传统观念认为必须“尽责”,但无陪护病房未来仍然有望解放一部分像张阿姨这样的年轻老人的负担。

但目前来看,住在无陪护病房里更多的是单身年轻人,尤其是一些来自异地无人照顾的年轻人。一些外地的单身青年不愿意麻烦父母照顾,住进无陪护病房是更自然的选择。而这也折射出未来单身人士逐渐变老所带来的就医护理的需求问题。

“我们认为无陪护模式更像是一种面向未来社会多元化需求的新生事物,它的优势未必现在就能很好地体现出来,但随着未来家庭孩子越来越少,将会有越来越多的老人陷入无人照护的处境。”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一位科室主任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

他表示,每个家庭至少要生2.1个孩子,才能维持社会持续发展。在现在的情况下,未来子女肯定是不够的。他认为,各界对于无陪护病房的模式可以继续进行有益的探索,若能从服务供给端到支付端形成一套完整的机制,未来将产生有价值的社会效应。

业内人士同时强调,并不是所有的科室都适合推广这种无陪护病房,仍需根据学科的性质进行选择。例如,无陪护病房在妇科等病区难以推动,患者心理需求多,且病程大多与情志因素相关,在儿科等病区更是无法实现。

仁济医院胸外科护士长倪科春解释称,无陪护病房适合三类学科:一是手术节奏“短、平、快”的;二是患者术后能很快进行恢复活动的;三是病床周转率较高的。

还有专家建议,在短期内,“无陪护病房”应该成为一种补充性的服务选择,不宜成为所有患者的“必选项”。“无陪护”病房可以考虑从骨科、神经科等专业护理需求高的科室开始试点。

不过据第一财经记者了解,在仁济医院,骨科和神经科都暂未开始试点无陪护病房。仁济医院一位胸外科主任医师告诉第一财经记者:“无陪护模式执行起来肯定还是面临不小的难度,毕竟需要探索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道路。”

另据仁济医院介绍,无陪护模式自新冠疫情以来得到加速发展,由于人员流动大幅减少,院感能够得到有效控制,也更有利于医院的管理。仁济医院院感管理办公室援引数据称,无陪护或减少探视频率,可有效降低约4%的感染率。

医院护士够用吗?

事实上,这种无陪护病房的形态在医院的某些科室已经是常态,比如重症监护室以及新生儿科室。重症监护室(ICU)一直以来都是医院劳动力最为密集的科室,且由于护士和护工人手紧缺,患者体验并不好,也经常遭到患者及家属的投诉。

小吴的父亲去年因菌血症住进了上海某三甲医院的重症监护室。小吴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ICU规矩比较多,加上家属无法探视,我爸爸住在里面就感到很不适,有时叫人倒杯水都半天叫不应。”他补充道,ICU的护工基本都是一个人要应付好多病人,忙不过来。

随着无陪护病房的推广,护理人员是否足够?服务能否跟上?也成为患者及家属最关心的问题。

以仁济医院胸外科为例,该科室病区共有45张核定床位,由20余名护士、7名医疗护理员(即“护工”)共同照护管理。床护配比为1:0.6,也就是说一个护理人员需要照顾1.67个患者。

相比之下,早在2007年,美国顶级医院妙佑国际(Mayo Clinic)胸外科病区33张床位,护士人数达到85名,床护配比为1:2.6,也就是说一个患者有2.6个护士照顾。

“无陪护模式要想真正长效、良性地运行,压力最大的是护士、护工群体。”仁济医院胸外科主任赵晓菁坦言。仁济医院护理部主任奚慧琴也表示,当陪护职责进一步向护士倾斜后,需具体测算人力成本是否足够覆盖。

根据2024年5月上海市卫健委公布的数据,目前上海注册护士11.63万,千人口护士4.7人,按需求计算,上海护士缺口将近8000名。

此外,有数据显示,目前中国医院90%以上的护工学历水平为小学及以下,护工行业无准入标准资格,多为农村转移劳动力,大多未接受过系统性的规范化培训,其中不乏一些“零经验上岗者”。

国家医保局也指出:“单纯依靠年均毕业生人数不足一万的护士增加数量,现阶段是无法填补空缺、满足患者照护需求的。如何让病家信赖、认可护工,同时让护工群体乐于、敢于投入专业工作,是在无陪护病房试点中倒逼我们解决的现实问题。”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一名科室主任告诉第一财经记者,无陪护病房的理念是依靠专业的护士来提供专业的护理服务,但这也意味着未来专业护士的供给将远远跟不上需求。“护工虽然无法承担护士这样的专业工作,但有一种可能性是未来护工或许能在医院成为一个正式的工种。”他说道。

目前,在医院聘请护工的行为仍然是一种市场化的导向,也就是患者及家属自行聘用,大多数是没有协议约束的,少数家庭可能与劳务派遣机构或家政服务机构签订协议,而医疗机构对护工执业也缺乏有效的监管,这导致护工行业缺乏统一的监督标准和评价体系。

因此,在医院经常发生护工“争抢”患者的情况;而一到节假日,一名护工超额陪护多名患者的现象也很常见。在医院管理人士看来,通过无陪护模式的推广,可能成为规范护工行业的一个契机。

“近年来,有关规范护工的呼声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随着我国老龄化、独子化现象日益加深,医疗和生活护理需求矛盾凸显。一方面护理人员离职率高,另一方面护工服务和管理规范性问题极为显著,护理体系亟待完善。”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副院长朱同玉教授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

朱同玉早在2022年就曾关注到医院的护工乱象,并呼吁借鉴国际上“无陪护”的通用做法,将生活护理作为患者康复的一部分,纳入整体护理范畴,由医院统一管理,形成“技能混合”型的护理队伍。

他建议,根据工作内容和职责不同,将护理体系分为护理员、助理护理、医疗护理和护理科学研究等不同层次。其中日常生活照护由护理员承担;低技术含量、低风险的基础医疗护理由助理护士承担;注册护士承担医疗护理工作。不同层次教育各有侧重,并有职业上升通道。

“尽快落实由医疗机构统一管理护理员的制度,这样既能减轻患者家属的负担,又能建立医疗机构与护理人员之间的劳务关系,从根本上杜绝护工第三方管理的弊端,同时也提高了医疗的安全性。”朱同玉表示。

如何收费才合理?

从人员配置上来看,无陪护病房配备的护理人员肯定会多于普通病房,这也意味着更高的人力成本。如何收费才合理?这个问题成为摆在无陪护病房推广面前的又一道槛。

按照人力最密集的重症医学科的发展经验来看,合理地调整收费,增加对护理人员的激励必不可少。业内普遍认为,目前医疗服务类收费明显偏低,尤其是护理收费,这也是中国护理行业难以发展起来的重要因素。

对此,朱同玉建议,除了对护理体系分层,建立不同层级的创新医护体系模式,加速落实护理员由医疗机构统一聘用和管理的制度之外,还应将医疗护理员的配置水平纳入医院考评体系,并制定合理的护理价格体系,将生活护理的部分费用纳入医保体系,形成费用分摊机制,由社会和家庭合理分摊费用。相关费用按照物价部门制定的价格指导标准合理核算,一方面促进护理员队伍在医疗机构的建立,同时也防止护理费过高而加重患者的负担。

2024年10月,国家医保局优化调整了护理价格政策,新设置了“免陪照护服务”价格项目,这也为“无陪护病房”的推广奠定了政策基础。各地的试点表明,与家属自己请护工相比,医院统一安排的护理员不仅服务更专业,而且费用也有所降低。

以浙江省长兴县试点的无陪护病房收费标准为例,“一对一”服务每天200元,“一对二”服务每天150元,“一对三”服务每天130元。而在当地,患者家属自聘护工,提供“一对一”服务的价格普遍在每天260元至350元。

不过,国家医保局也明确,现阶段“免陪照护服务”仅适用于特级、一级护理患者,且暂不纳入医保。

有患者家属表示,这样的“明码标价”对于市场的规范具有积极意义。小吴告诉第一财经记者,父亲住院时,他聘请了医院的第三方公司护工,“一对多”收费是每天100元至120元。“这个价格看似不贵,但是我通常都会给护工另外再塞红包,这样她才会在家属不在的时候多关照一些。”小吴说道。

小吴认为,目前聘用护工虽然也有市场价的参照标准,但是整个市场比较分散,既有医院的护工,也有外面家政服务机构的护工,产生的法律纠纷也很多。

“如果有统一的收费标准,那么可以减少一些不必要的矛盾。”他表示,“从相关部门推动无陪护病房的做法来看,也是希望能推动市场的规范,这是件好事,如果以后能逐步纳入医保就更好,也有助于减少一些人的经济压力。”

北京大学医学人文学院教授王岳认为,要继续推广无陪护病房,未来应从三方面着手:加大培训投入、重视家属考核、提升护工待遇。

“当前,经过严格专业培训的护工数量较少,且由于薪酬待遇不高,人员招聘尤为困难。国家应加大对护工专业培训的投入,并逐步将护理费用纳入医保体系,既保障护工的合理收入,又减轻患者家庭的经济压力,从而推动无陪护病房服务模式的普及。”王岳表示。

华东医院老年放射科主任李铭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目前针对陪护人员的培训以及培训的质量与患者的期待之间还存在不小的差距,我认为只要服务质量提升了,价格方面其实可以弹性化的。”

他表示,在陪护人员的培训方面仍需要投入大量的成本和精力,包括人员资质的考核。“最重要的是如何把需求分层、服务分层,培训和考核也相应地进行分层。”李铭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