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一人住院全家受累”护理难题
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惠城开荒保洁13825404095护工的需求不断增长,如何破解“一人住院全家受累”的陪护难题?在广州市政协十四届四次会议举行的大会发言环节,市政协委员胡桂芬提出改革医院护理管理模式,推进医护一体化“无陪护病房”建设的建议。
胡桂芬的发言引发了关注,市政协委员们热烈探讨。记者从市卫生健康委进一步采访获悉,广州市卫生健康委已计划今年在全市三级公立医院中开展免陪照护服务病房试点,鼓励全市三级公立医院积极申报。2025年广东省卫生健康工作会议部署,实施免陪照护试点行动,鼓励全省三级公立医院以自愿为原则,积极申报免陪照护服务规范和管理机制。
胡桂芬
直击护工行业“痛点”问题
广州市政协委员、广东法丞汇俊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胡桂芬表示,广州是医疗强市,不仅要满足本市患者的需求,同时也吸引省内、国内病人前来就医。问卷调查显示,住院患者雇请护工比例高,需求较大。
然而,护工实行医院指导价,市场调研发现,目前收费多按护工陪护形式进行差异化收费,一对一陪护,每天收费230—300元/人;一对二陪护,每天收费130元—150元/人;一对多陪护,每天收费60—110元/人,对比已经开展无陪护病房试点的厦门、长沙等城市整体偏高。
护工从业准入门槛低、管理模式简单粗放亦是痛点所在。“护工虽然大部分时间是在医院内工作,但实际上护工的劳动关系隶属于陪护公司。”胡桂芬表示,医院并不参与直接管理。
针对这些痛点,胡桂芬建议,应根据国家、省相关文件,制定医院护工管理工作规范。推进护工持证上岗制度,大力推行护工注册制,建立护工执业档案,尝试推行护工考核量级评定及黑名单制度,为医疗机构查阅护工执业档案及患者选择护工提供便利。
推动“无陪护病房”试点 建设“医护一体化”
胡桂芬认为,解决陪护问题困境,必须从打破原有的思想认知和思维定式入手,推动制度、机制管理层次的改革和重构,进而推动护工行业转型升级。她进一步建议,借鉴福建省推广“无陪护病房”试点工作的先进经验,建设“医护一体化”模式。
“医护一体化”,是指诊疗过程中,科室医生和护士形成相对固定的诊疗团队,以医护一体化合作小组的形式为患者提供治疗、护理、康复等医疗护理服务。
一方面,医院将日常照护纳入管理运行机制中,另一方面,推动护工向医院护理员转变,医院将护理员纳入医院统一管理,其具体工作在护士指导和管理下开展,推动从“护工”向“护理员”的业态转型升级。在机制方面,建立包括业务培训、服务费用在内的管理运行机制、完善保障机制、考核评价机制,确保“无陪护病房”的有序运作。
建议选择市第八人民医院等市属三甲医院正式开展“无陪护病房”试点,争取三年内创建一定数量“无陪护病房”示范医院。
调查一:珠江医院骨科中心开展“免陪照护病房”探索
针对市政协委员的热议话题,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在广州多个医疗机构进行了走访,发现目前广州有多家医院正探索护工、护理创新性管理模式。
在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从去年11月开始,该院在骨科中心的10个病房率先开展了“免陪照护病房”的探索工作。该院护理部主任王灵晓介绍说,随着人们医疗服务需求的增加,社会上对于医疗机构提供免陪照护服务的呼声越来越高。选择在创伤骨科病区这样的外科病区进行探索,也是综合考虑床位规模、护理人员配比和患者病种、年龄结构等因素,“创伤病区年轻患者更多,对新事物接受程度更高,同时骨伤患者的体位搬动等也有更高的专业技能要求,没有经过专业培训的护工或者家属,一旦操作不规范,伤者二次损伤的风险是很大的。”
王灵晓介绍说,按照国家相关规定要求,医院组织临床骨干对医疗护理员进行了规范系统的培训,每个试点病房配备一名专业医疗护理员,编入相应的护理团队,和医护人员形成小组制的一体化照护团队,同步更新同组的患者病情、护理等级和照护需求等情况,让患者得到更好照护。
据了解,目前该院的探索充分尊重患者和家属的意愿,也强调“免陪护不等于没有陪护”,由专业医疗护理员替代一对一的护工,提高了照护服务的专业水平,也减轻了以前家庭自行雇请护工的费用,从目前效果看,病人和家属的满意度较高。
调查二:省中医院打造专业护理+生活照护体系
在广东省中医院,护理人员包括一批专业的护工队伍,这些在省中医院动辄工作实践超过十年的资深护工,是医院护理+生活照护体系的固定成员。
广东省中医院护理部副主任林丽君介绍,在省中医院的住院病人并不需要自行雇请一对一的护工。早在二十年前,该院已经开始探索建立固定的专业陪护队伍。虽然属于第三方机构派遣的劳务人员,但这些被医院“选中”的陪护人员,经过医院的专业培训、接受医院的统一管理。“他们细心又专业,经验丰富,深受病人的欢迎,我以前在肝胆外科临床工作,科室就有年资超过三十年的陪护人员。”
该院探索的优质照护模式,建立陪护小组制,根据病区床位数、病人危重情况等配备一定数量的陪护人员,与科室护理队伍形成 “护理—照护”模式。
委员声音
建议进一步出台政策引导“无陪护病房”推行
广州市政协委员、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院长郭洪波:
免陪照护服务体系的构建与落实,需要在专业医疗护理人员的教育培训、资质准入、注册系统、职业进阶体系以及满意度评价等方面进一步探索,在此基础上,认证、管理、监督机构职责需要进一步明确,从而推动专业医疗护理员队伍持续发展。
在院期间,护理体系由医护人员和医疗护理员组成一体化照护团队,对于慢病居家患者,后续可发展健康照护师队伍,逐步完善我国覆盖院内外的完整照护体系。
市政协委员胡国胜:
在老龄化进程加快的情况下,关注住院期间护理问题很有现实意义。许多40—60岁的人都正处于职场重任和家庭重任交织的时期,家中老人住院期间的照顾问题确实是切身痛点,“经过培训的护理人员所提供的服务,肯定比我们更专业,有这样的护理人员照料,我们也可以在没有很大精神和心理负担的前提下,一边工作,一边抽出时间探望老人、陪伴老人。”他认为,要推行“无陪护病房”,政府应出台护工行业相关政策法规和规范进行引导。
什么是“无陪护病房”?
很多人都有过这样一种经历,那就是“一人住院全家受累”。近年来,一种新兴的住院方式正在一些城市试点,那就是“无陪护病房”。所谓“无陪护”是由医院安排经过专业培训的护理员进行陪护,病人不再需要家属额外请护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