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家社区养老 养得了更要养得好
一个社会幸福不幸福,惠城开荒保洁13825404095很重要的一点是看老年人幸福不幸福。对大多数老年人而言,在熟悉的家门口与“老友记”一同享受老有颐养的生活,是最朴实、最温暖的期待。而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推进社区支持的居家养老,强化失能老年人照护”等内容,也令不少老年人及其家庭对居家社区养老的幸福图景有了更多的期待和想象空间。
实际上,居家社区养老不仅要“养得了”,更要“养得好”。而能否推动专业照护资源下沉社区、破解认知症照护等养老垂直领域难题、优质养老服务能否可持续才是居家社区养老的关键细节。街坊们细数对“家门口养老”的切身期待,希望身边的养老服务更多元。代表委员则围绕养老服务如何可持续发展,进行了多维度探讨。
社区养老是街坊关注的焦点之一
街坊心声
花都区花城街百合社区副主任陈晓颂——
让科技助力“老有所安”
“我们以‘党建引领、政府主导、整合资源、市场运营’为原则,实现网格化管理。”花都区花城街百合社区副主任陈晓颂介绍,依托党建网格,将党员、楼栋长、志愿者纳入养老服务体系,精准覆盖老年群体需求。据了解,为更好地推进居家养老服务,花都区花城街百合社区以“在地养老”为基础,打造家门口的医院,联合花城街社区医院,每周下沉到各物业小区,设置医疗服务点,满足老年人多元化、个性化需求。针对失能(失智)老人的需求,百合社区还提供送医上门、一站式就医、嵌入型医养结合等服务,打通老人看病“最后一公里”。
陈晓颂表示,为推动智慧养老服务体系发展,百合社区联合花城街颐康中心,完善人才培养输出,配置社工、护士、康复师、志愿者、护理员相结合的跨专业团队,将家政、护理、养老与智能化融合,构建智慧养老体系。与此同时,社区还为长者提供生活照料、助餐配餐、医疗保健、康复护理、日间托管、临时托养、精神慰藉、文化娱乐、安全援助、辅具租赁等一站式服务,托起银发健康。
随着DeepSeek等AI软件的普及应用,人工智能正在越来越多地影响、改变着我们的生活。陈晓颂希望,未来能进一步探索人工智能在居家养老服务领域的创新应用。陈晓颂说:“希望能通过高科技穿戴设备与远程监测,如智能手环、血压计等实时采集老人心率、血氧、睡眠数据检测,让辖区老人有紧急情况可通过智能终端快速联系社区服务中心或急救机构;利用人工智能分析健康数据,预测慢性病风险,提供个性化干预建议,也希望通过高科技穿戴设备集成跌倒检测、语音交互、用药提醒等功能,辅助独居老人日常生活。”
此外,陈晓颂还表示,希望互联网医院和家庭医生联动,通过视频问诊、电子处方、药品配送,解决老人就医不便问题;针对行动不便的老人,由三甲医院专家远程指导基层医生完成紧急救治。“科技联动养老的目标不是用机器替代人,而是以技术为桥梁,让养老服务更高效、更温暖、更可持续,让科技进步真正服务于老有所安的美好愿景。”陈晓颂说。
越秀区人民街综合养老服务中心主任蔡锦勇——
“四床联动”深耕医养融合新模式
健全基本养老服务体系,是实现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加快构建完善的养老服务圈、提升居家养老服务能力、推动银发经济更好发展,是实现老年群体美好生活向往的重要途径。越秀区人民街地处老城区,辖内60岁以上老年人数量较多,是典型的老年人密集街区,居家养老需求迫切。记者了解到,针对这一实际情况,人民街综合养老服务中心依托大德路一家养护院而建立,致力通过专业的医、康、养、护团队,深耕社区养老服务。“自2022年起,我们中心便探索‘四床联动’模式,即养老机构床位、家庭养老床位、家庭病床和医疗机构床位。”人民街综合养老服务中心主任蔡锦勇介绍,中心大力发展养老服务向导和陪护服务生活管家,通过专业、持续的陪护服务,成为实施“四床联动”的关键和突破点,旨在解决失能老年人的照护困难,缓解家属的照顾压力。2024年12月,“四床联动”案例入选全国老龄社会建设创新案例。
2023年,在越秀区民政局、越秀区卫生健康局等上级主管部门的指导下,人民街综合养老服务中心还加入越秀区医养联合体单位,积极联动周边医疗机构,与广东省中医院,人民街、光塔街、北京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签订合作协议,开展家庭病床、陪护转介等服务,为突发疾病长者提供及时救治。
蔡锦勇表示,为传承中医药文化,人民街综合养老服务中心还将中医药与长者饭堂结合,打造中医药特色长者饭堂,“我们聘请中医营养师团队,将中医药膳食运用到长者饭堂餐品中,推出‘二十四节气养生膳’,包括药膳炖汤、养生茶饮等。同时积极联动广东省中医院,推动食疗药膳走进养老机构及社区。”这一项项特色举措,是人民街联动辖内公立医疗资源,将医疗资源和养老资源相结合,积极构建“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的生动缩影。“未来,我们中心会继续努力,加快推进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打造具有中医药特色及智慧养老的多元化服务场景,逐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多层次养老服务需求。”蔡锦勇说道。
海珠区海幢街道寺前社区党委书记梁炽斌——
长者食堂托起幸福“食”光
据了解,海珠区海幢街道寺前社区60岁以上常住长者近1800名,占社区总人口约23.3%,社会老龄化程度较高。“养老配餐,是民生实事,也是民心工程。”海幢街道寺前社区党委书记梁炽斌介绍,面对空巢、独居、高龄老人“做饭难”“吃饭难”的困境,近年来,街道积极整合统筹各类养老服务资源,充分利用社区内各种闲置设施,打造长者饭堂,为社区老人提供健康、惠民的餐食。“去年,社区长者饭堂进行了升级改造,在不断优化长者就餐环境的同时,增设长者饭堂适老化改造,方便长者就餐。此外,社区长者饭堂还积极拓展供餐时段,结合实际增设早晚餐及周末供餐,定期举办试餐活动,吸引了更多老年人就餐,对于困难长者开展免费赠餐活动,并进行上门探访,给予他们温暖和关怀。”梁炽斌告诉记者。
梁炽斌还表示,除了就餐问题,长者健康服务也是社区关注的重点。社区通过与辖内单位共建的形式,在辖内设置了健康服务便民点,方便长者就近参加免费体检项目。接下来,社区将积极链接资源,为老年人提供全面、便捷、高效且贴心的养老服务,充分满足老年人在物质和精神层面日益增长的需求,构建多层次、多样化的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
黄埔区永和街道 来穗退休老党员彭声骠——
让更多养生科普进社区
“欢乐在忙碌中蕴藏,广州这座城市让我的老年生活真正有滋有味。”2007年,在江西省吉安市安福县退休的老党员彭声骠跟随儿子来到广州。没想到,这一住就是17年。17年来,他先后在从化日报、从化电视台、从化区政协实现“再就业”。如今扎根黄埔、78岁的他仍乐此不疲地参加各项公益活动。
彭声骠早年是一名新闻工作者,曾获得过多项国家级新闻荣誉奖励,还曾获评为“劳模”。因此,他提前享受到了黄埔区的免费老年配餐福利。现在,他和爱人每个工作日的中午都能领取到社区配送的免费午餐。“我是在江西退休,但广州这座城市很包容,很大度,为我的晚年提供了很多福利,我和爱人去公园免费、坐地铁、公交免费、长者体检免费,还有长寿金补贴。”聊起现在的生活,彭声骠有着满满的幸福感。
彭声骠说:“希望以后长者饭堂的伙食标准能再提高一点,同时,让更多专业的健康养生科普知识走进社区,从而提高老年群体的晚年幸福指数。”
代表委员建言
我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已进行6年,积累了一定经验,应加快向全国推广,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提高居家养老服务质量,解决失能老人护理问题。接下来可以建立长期护理保险与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等社保制度的协同机制;拓宽资金渠道,调整缴费结构,吸引社会资本,探索多元筹资,构建“居家、社区、机构”一体化的综合养老服务体系。
——全国人大代表、东莞市横沥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护士莫幼坤
我关注养老服务体系的搭建。我所在的蟠虬社区老年人口占比较高,是一个典型的老龄化社区。老龄化导致了医疗需求的增长,同时也带来了家庭养老需求的增长。
我认为,要完善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体系,下一步可以构建“医、养、康、护”10分钟服务圈,通过联动多方资源,将家庭医生签约、居家护理、家庭病床等养老医疗服务资源有机整合起来。
——全国人大代表,广州市荔湾区金花街道蟠虬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区燕明
社区医院联系着广大的人民群众。如果这样的医院能够发挥养老功能,实现医养结合,那么,它们在为社区老人提供健康管理和日常照护等方面将大有可为,为养老事业拓展出更大的空间。
这种嵌入式的、以社区医院为载体的、发展出养老功能的方式,应该是我们未来重点发展的一个方向。
——全国政协委员、民建广东省委会副主委、广东财经大学副校长鲁晓明
广州实践
产业事业 双轮驱动
激活居家社区养老活力
在广州,如何让200多万老人养老“养得了”“养得起”“养得好”“可持续”一直是民政部门的重要课题。近年来,广州通过持续完善全覆盖、多层次、多支撑、多主体的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体系,以177个街镇颐康中心、2724个村居颐康服务站、1407家长者饭堂,将多元普惠的服务全面延伸到社区和老年人家庭。
优质普惠 让养老服务完善升级
在这里,“优质”“普惠”是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词。
更早前,广州在长者饭堂不断完善升级的基础上,通过建设街镇综合养老服务中心(颐康中心),并在村居打造颐康服务站,让养老服务专业资源走向社区村居,实现全市全覆盖。同时,100%的养老服务综合体、长者饭堂由社会力量运营。政府补贴支持下,颐康中心和长者饭堂提供基本养老服务,实行普惠收费;居家社区养老服务项目按政府指导价收费。一张“1+N”的基本养老服务网络正为老人提供覆盖全生命周期的一站式、到户式的专业综合养老服务。
在此基础上,广州不断从刚性需求中延展社区养老的人文关怀和多元服务。如今广州有一千多家长者饭堂,上百家颐康中心。每天早上,位于荔湾区西村街的颐康中心长者饭堂都会格外热闹,工作人员忙碌地招待着前来喝早茶的“老友记”。这是颐康中心结合广州人生活特点特别开设的服务。而一百多公里外的从化良口北部片区村落,则以长者饭堂为抓手,建立老人协会,探索乡村互助养老的新模式,回应乡村老人养老特点和面对的挑战,激发内生发展动力。
专业照护 让认知障碍老人有尊严
因地制宜的同时,广州养老也在向纵深迈进,直面养老服务领域的深水区。当城市老龄化逐渐显现,认知障碍老人照护便成为养老服务中的重点和难点。2024年年初,“建设认知障碍照护床位,推动广州市养老机构高质量发展”列入广州十件民生实事之一和市人大重点建议。一年后,广州全年共完成建设和改造3081张认知障碍照护床位。与此同时,专业服务体系的逐渐完善也在为社区赋能,广州在加强机构服务的基础上,统筹打造7个认知障碍长者照护服务支持中心,为培育社区认知障碍照护力量和开展服务奠定基础。
在普惠专业的照护体系下,更多认知障碍老人找回了有尊严的晚年生活。
适老化改造 创新应用场景
如何让服务实现可持续地自我运转?广州充分激活社会力量,建立市长担任总召集人的市银发经济和养老服务工作联席会议机制,开展全市银发经济业务图谱研究和产业审视,出台促进银发经济十条措施,指导举办第八届老博会、第十届老龄产业博览会和首届广州智慧康养(适老)装备创新设计大赛,建成银发经济产业园和若干个智慧康养装备体验中心……一系列举措让养老实现事业产业协同发展。
值得关注的是,接下来,广州将大力推动社区居家适老化改造,加快智能穿戴设备、生物科技等在老年教育、健康养老等场景的创新应用。当养老服务从“政策对接”迈向“需求对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居家社区银发经济生态浪潮,每一位老人也将在日益完善的居家社区养老服务生活圈中获得更多元、更专业、更高品质的居家社区养老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