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相助夕阳暖 基层善治启新章 长清区茶棚村推出“早推门晚看灯”为老服务模式惠州保洁13825404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5-03-20 15:55

  大雪后的清晨,惠州保洁13825404095济南市长清区张夏街道茶棚村银装素裹。村民侯阿姨推开独居老人王奶奶的家门,弯腰清扫院中积雪。这样的场景,已成为这个村庄的温情日常。“孩子在外地工作,多亏有你帮忙!”王奶奶拉着侯阿姨的手感慨道。在茶棚村,“早推门晚看灯”为老服务模式的建立,正以最朴素的方式守护着独居老人的冷暖,书写着新时代农村基层治理的温暖答卷。

  锁灯为号

  乡土智慧焕发治理新机

  与城市生活不同,茶棚村仍保留着“出门一把锁,进门一盏灯”的传统生活方式。锁与灯的开闭,成了独居老人安全与否的“晴雨表”。面对农村老龄化加剧、养老资源有限的现实困境,茶棚村党支部创新推出“早推门晚看灯”为老服务品牌,将邻里守望的乡土智慧转化为精细化的治理机制。

  村党支部书记柴永志介绍,通过全面摸排,村内9户独居老人均与就近邻居结成互助对子。每天清晨,友善邻居会观察老人是否开门;傍晚时分,则留意屋内是否亮灯,由此判断老人是否安全。若遇到房门屋灯未开的异常情况,他们会第一时间敲门或电话询问。这种服务模式既避免过度打扰,又确保及时响应,用友善邻居的“举手之劳”织就了独居老人的“安全之网”。

  党建领航

  红色阵地激活治理动能

  以“早推门晚看灯”为基础,茶棚村党支部构建起“党建+养老”服务体系,推动基层治理向纵深发展。

  线上线下结合,全天候筑牢安全防线。茶棚村构建“线上监测+线下响应”双轨机制,建立“早推门晚看灯”互助微信群,实行每天8点、19点平安报备制度,由友善邻居定时反馈独居老人动态。同时,村内建立“发现-核查-处置”闭环流程,异常情况10分钟内现场确认、30分钟内联动村委、党员以及家属协同处置,实现全天候安全守护。

  多方协同共治,多维度凝聚服务合力。除就近的友善邻居之外,茶棚村吸纳村“两委”成员、党员、群众代表、爱心群众等群体,构建志愿服务队伍,由帮扶干部包挂带队,定期开展早晚问候、居室保洁、节日慰问等6类常态化守护。此外,村“两委”主动与街道、社会公益组织对接,为老人们提供上门问诊、反诈宣传、物资代购、戏曲下乡等多维服务,让“老有所养”真正富有质感与温度。

  制定需求清单,精准化破解民生难题。茶棚村实行“定期走访+重点家访+联合回访”工作机制,由村“两委”带领党员志愿者“上门服务”,对独居老人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查摸底,并制定个性化需求清单与办理答复机制。截至目前,村“两委”共搜集、解决老人反映问题4件,真正做到了问需于民、问计于民、普惠于民。

  制度赋能

  长效机制筑牢治理根基

  为持续推进“早推门晚看灯”为老服务品牌走深走实,茶棚村着力强化典型评选,构建激励机制,从多方面发力,让服务更加深入人心。

  榜样引领,凝聚向善力量。村“两委”常态化开展“最美友善邻居”“最美志愿者”“最佳志愿服务组织”评选表彰活动,并创新设立“家门口荣誉牌”、村级“四德榜”以展播先进事迹,通过“身边人讲身边事”的形式推动典型事迹口口相传,让身边榜样可知可感,让文明新风浸润心田。

  积分赋能,激发参与热情。茶棚村推行“文明实践积分”激励机制,将邻里互助、志愿服务等纳入积分管理体系。对表现突出者按月公示积分,村民可凭积分兑换爱心超市生活物资,实现“小积分撬动大能量”。村“两委”通过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双轨并行,激活自治力量,培育共建共享风尚。

  品牌塑形,扩大辐射效应。茶棚村聚焦群众口碑与品牌实效,系统提炼“早推门晚看灯”为老服务经验,通过“线上+线下”双渠道开展多维推广。线上依托新媒体矩阵传播暖心故事,线下举办经验交流会,向同街道的其他村党支部分享心得体会,以可复制的模式提升项目影响力与美誉度,助推乡村治理提质增效。

  春回大地,冰雪消融。这方土地上的温情实践,不仅有助于破解农村养老难题,还重塑了“远亲不如近邻”的共同体精神。当传统邻里文化遇见现代治理理念,乡村振兴便有了最温暖的底色。

原标题:守望相助夕阳暖 基层善治启新章 长清区茶棚村推出“早推门晚看灯”为老服务模式

值班主任:刘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