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忽视产后出血风险,注意做好防范工作惠州保洁13825404095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5-03-26 22:26

  钟超萍 玉林市第二人民医院

  产后出血是指分娩后24小时内失血超过500毫升,惠州保洁13825404095若超过1000毫升则为严重产后出血,是产妇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尽管现代医学技术在不断进步,但产后出血的风险仍然存在,且具有一定的突发性,往往发生在产后初期,因此是产妇需要重点关注的健康问题。提高对产后出血的认识,并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是确保母婴安全的重要保障。

  一、产后出血的常见原因

  产后出血的原因包括子宫收缩乏力、软产道撕裂、胎盘因素、凝血功能障碍及精神过度紧张等,这些原因可共存、相互影响或互为因果。

  子宫收缩无力。正常情况下,分娩后子宫应当迅速收缩,帮助止血并将胎盘排出。若子宫收缩无力,血管无法迅速闭合,就会发生持续出血。子宫收缩无力常见于多胎妊娠、胎儿过大、羊水过多、长时间分娩等因素。

  胎盘残留。胎盘在分娩后应当完整排出。如果胎盘未完全剥离,或部分残留在子宫内,残余的胎盘组织会导致持续出血,增加产后出血的风险。

  软产道损伤。分娩过程中,尤其是难产、使用产钳等助产手段时,产道可能会发生撕裂或其他损伤。这些损伤若没有得到及时处理,可能会成为出血的源头。

  凝血功能异常。部分孕妇可能存在血液凝固功能障碍,如血小板减少、凝血因子缺乏等,这些问题会导致分娩过程中或分娩后无法有效止血,从而引发严重的出血。

  胎盘早剥和胎盘粘连。胎盘早剥和胎盘粘连是产后出血的重要原因,常常导致产妇分娩后胎盘排出不完全或子宫壁损伤,导致产后大出血。

  精神紧张过度。由于部分产妇在分娩时精神紧张过度,以至于子宫收缩能力较差,更易导致产后出血。

  二、产后出血的防范重点

  产后出血虽然无法完全避免,但可以通过有效的预防和及时的干预,大大降低出血风险。因此,孕妇及其家属应提高警惕,了解相关防范措施,并与医务人员密切配合,做好各项准备。

  (一)做好孕期早期检查,识别高危因素

  在孕期,孕妇应定期进行产前检查,特别是识别可能引发产后出血的高危因素。若孕妇存在妊娠高血压、糖尿病、多胎妊娠、胎儿过大、羊水过多等高危情况,应在医生的指导下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此外,如果孕妇有凝血功能异常,或者曾有过产后出血的情况,也应提前告知产科医生,避免产后出血的发生。

  (二)合理安排分娩方式

  分娩方式对产后出血风险高低有着直接影响。高危孕妇如存在子宫肌层较薄、胎儿过大或产道畸形等情况,选择剖宫产可能更为安全。但在自然分娩的情况下,尤其是有难产或产道损伤的风险时,孕妇应采取必要的预防措施,如避免长时间用力、减少对产道的过度牵拉、合理使用助产器械等。

  (三)加强分娩过程中的监测与管理

  分娩过程中,医生和产科护理团队应密切监测产妇的情况,及时发现和应对任何异常情况。比如,通过催产素和收缩子宫的药物及措施等促进子宫收缩,确保胎盘顺利剥离,避免胎盘残留或出血。如果产妇在分娩过程中大量失血,医生应根据具体情况采取快速止血措施,及时处理产道损伤,并确保出血源头得到有效控制。

  (四)产后及时观察与护理

  分娩后,尤其是产后的前几小时是产妇最容易发生出血的时期,需要严密监护。医院应设有专门的产后观察室,医生和护士会定期检查产妇的血压、脉搏、宫缩、阴道出血量等生理指标,发现异常时及时采取应对措施。

  (五)确保胎盘完整排出

  胎盘是否完全排出是预防产后出血的重要一环,在分娩后,医生应通过手术或其他手段确保胎盘完全剥离并排出。如果发现胎盘有残留,必须立刻清除,以免导致子宫内膜炎症或持续出血。

  (六)采取有效的应急处理

  即使实施了所有预防措施,产后出血仍有可能发生。因此,医院应具备完备的应急措施,如紧急输血、药物治疗、手术止血等,确保在产后出血发生时能够迅速应对。对严重出血的产妇,可能需要采取子宫切除术或其他手术,以防止大出血危及生命。

  三、结语

  产后出血虽然是一种严重的产后并发症,但通过早期预防、合理分娩、严格的产后护理等措施,多数产妇能够有效降低产后出血的风险。孕妇及其家属要密切关注产前和产后的健康状况,定期进行检查,积极与产科医生沟通,采取科学的预防措施。同时,医院要做好应急准备,一旦发生异常情况,应及时有效地进行干预,为母婴的安全和健康提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