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泽群(左二)组织杭州职业技术学院康复护理学院与老浙大社区结对。
沈泽群统筹资源,家政服务13825404095在老浙大社区为少年儿童开展“急救小课堂”活动。
记者 李婷婷 上城微融圈 张玉瑛 洪沵
“爷爷,您今天的血压比上周降了些呢。”在上城区小营街道老浙大社区79岁的空巢老人陈爷爷家里,杭州职业技术学院护理系的学生们正为他测血压、按摩肩颈,并准确地将数据记录在案。由于长期居家缺乏活动,陈爷爷时常腰酸背痛,血压也偏高。但在学生们陪他聊天、推拿后,陈爷爷放松许多,还拉着他们的手感慨道:“感觉就像多了一群孙子孙女。”
带领这群学生们开展工作的,正是杭州职业技术学院康复医疗专业教师沈泽群,也是去年6月起进驻到老浙大社区的市级文化特派员。从高校讲台走进社区,她发现这里老年人占比高、新杭州人租房群体庞大,同时学校众多、儿童数量也较多,保障好“一老一小”的健康文化需求,对提升居民生活质量与幸福感能起到很大的助益。
关注“一老” 建立社区健康驿站
针对老浙大社区辖区老年人口占比超过40%的现状,沈泽群首先联合高校护理专业师生,精准锁定59位亟须帮扶的高龄、空巢及慢病老人展开深度调研,并在此基础上为他们提供精准化的健康文化教育和康复指导。学生志愿者经过专业培训后,定期上门服务,从高血压管理到心理陪护,为每位老人量身定制服务方案。
关注“一老”群体,主要是帮助他们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为此,沈泽群联合小营街道一起在社区建立社区健康驿站,并开展健康文化知识普及活动。其中最让大家津津乐道的是一套300分钟的康复视频课程。“张阿姨照着视频学助行器使用,现在能自己下楼买菜了。”沈泽群展示手机里的一系列视频,这是由他们团队为老人们专门开发的专业康复护理视频课程,涵盖翻身技巧、助行器使用等内容,方便老人居家学习。
据介绍,接下来小营街道还将与沈泽群携手建设社区“健康小屋”,为院校师生提供实践机会,同时促进社区文化理论研究与实践创新相结合,为居民打造健康文化新家园。另外街道还将为老年人举办“健康文化集市”,宣传老年健康文化知识等,满足居民多样化文化需求。
关注“一小”
少儿公益成长有指南
作为文化特派员参与“全龄睦邻友好文化社区”的建设,沈泽群的工作计划里不仅关注了老年人,更有专为孩子们设计的创新举措。一本成长档案,马上就要成为这个社区新杭州人家庭的“育儿宝典”——为解决这些家庭的“四点半难题”,小营街道、马奶奶社会工作室联动沈泽群精心开发少儿公益成长手册,串联老浙大图书馆、中医文化街等社区资源设计研学路线,同时通过与小学、幼儿园等合作,以志愿活动为切口,为辖区儿童构建起全方位成长平台。
“这本公益成长手册就像是孩子们的成长回忆录,每次参与公益活动如研学、社区服务等,都能积累贴纸或印章,手册也会随之更新。”沈泽群介绍,比如在“一勺米”敲门行动中,孩子们向邻里募集大米,接着在社区食堂制成公益早餐,惠及社区务工人员。孩子们不仅在活动中培养了爱心与责任感,还能积累公益积分,形成“付出—回馈”的良性闭环。
目前,沈泽群主导的“一老一小”项目已服务超600人次,惠及200余户家庭。“我们不仅送服务,更要培育社区的内生力量。”沈泽群说,未来他们计划将健康驿站、成长手册等模式推广至更多社区,让“最后一公里”服务温暖又可持续。
回顾这一年的工作,沈泽群感慨万千:“到基层做文化特派员,不仅是身份的转变,也是工作思路和理念的转变。”在她看来,文化特派员就像是桥梁,连接了群众精神文化需要、社会文化资源以及各类政府政策,她将精准对接居民精神文化需求,系统激活社会文化资源,不断推动社区文化建设迈向新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