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惠州保洁13825404095西城区大栅栏街道探索健康照护服务,瞄准养老痛点确定养老“十件事”,不断整合服务资源,拓展服务内容,提升服务水平,通过“一个统筹调度平台”“五大服务实体”“十二项主要服务功能”打造具有大栅栏特色的“1512+N”养老服务体系,努力满足辖区内老年人多样化服务需求。近日,街道第八届重阳敬老节暨老年人才嘉年华开幕,在这里,越来越多的老人变养老为“享老”。
完善老年助餐网络
老人乐享幸福“食”光
上午十点半,延寿街社区银鹤苑养老服务驿站的中央厨房饭香四溢,家住樱桃胡同的赵阿姨像往常一样早早来到这里排队等待就餐。对老人来说,自从家门口有了这家养老驿站,这儿就成了她的“食堂”。
“民以食为天”,在大栅栏街道,老人的“吃饭难”问题得到妥善解决。“这为我们解决大问题啦!”说到吃饭问题,年近八旬的赵阿姨道出了老年人的困扰:做一个菜,不值当。做俩菜又吃不完。有时子女过来多做点饭,中午的剩菜就得第二天吃。长此以往,健康也容易出问题。
如何让老人“吃得好”?传统的“大锅饭”显然不能满足老人的个性化就餐需求。在做好“荤素搭配、主辅结合”的套餐之外,银鹤苑养老服务驿站尝试推出定制私房菜。
为了摸清老人的饮食习惯和口味偏好,驿站站长邓育带着工作人员开展了大量调研工作,累计收集问卷240余份。尽管老人们提出的新菜品很多都属于“超纲题”,但大厨还是尽力尝试。在多方共同努力下,老北京风味的肉饼、炸酱面,湖南风味的米线、萝卜干炒腊肉,东北风味的白肉炖酸菜,以及山西风味的刀削面等陆续出现在菜单上。
丰富多样的定制菜给老人提供了更多选择,也让老人尝到久违的家乡味道。与此同时,老人和大厨在双向互动、反复磨合的过程中建立起深厚的情谊。在这里,老人既能“吃得饱”,又能“吃得好”。
就在上个月,位于大栅栏西街57号的德缘烤鸭店“父母食堂”助餐点,正式升级改造为街道老年食堂,餐厅特设60余平方米的老年人就餐专区,设置60个座席,同时精心定制老年健康餐食及小份菜品,让更多的老年人在家门口吃上暖心饭。
“小份菜吃着正合适。”居民张大爷笑着说。酥香广茄、宫保鸡丁、咕?K肉、鱼香肉丝、滑溜里脊……店内的老年食堂特选了20余种适合老年人食用的健康“小份菜”,每份价格在20元至30元间,经济实惠,居民还可凭借老年卡免费领取鸭架汤一份。
据了解,大栅栏街道现有11家社会餐饮企业及3家养老机构“父母食堂”助餐点。今年上半年助餐服务78000余人次,为行动不便的老年人免费送餐1200余人次,养老助餐服务便利性持续提升。
加强文化助老服务
老年人老有所为老有所乐
“宋姐,您看我的动作到位吗?”“老师,这幅画色彩合理吗?”……在大栅栏街道,“幸福研修苑”家喻户晓,1.6万多名社会化退休人员在这里琴棋书画、唱歌跳舞。老人想学什么,“幸福研修苑”里都有老师教。
随着社会化退休人员数量的逐年递增且划归属地管理,如何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如何满足他们“老有所学、老有所为”的新需求?面对这些新的情况,街道搭建“幸福研修苑”平台,通过专业、系统的管理和多样的服务,让社会化退休人员树立“六十而立”的新观念,开启回归家园幸福新生活。
早在2012年,大栅栏街道就成立了社会化退休人员管理服务中心,这是北京市首家社会化自管组织,也是“幸福研修苑”的前身。2013年,在街道支持下,书画小组诞生了,这是“幸福研修苑”成立最早的居民兴趣小组。如今,书画组已发展成为博雅斋书画坊,成了“幸福研修苑”的招牌队伍。
除了“博雅斋书画坊”,“幸福研修苑”先后组建了舞蹈队、朗诵队、编织队等10余支文体队伍。在大栅栏街道市民服务中心副科长金珊珊看来,“幸福研修苑”平台唤起了退休人员的精神头,满足了居民“老有所为”的需求。有兴趣广泛的退休人员,同时参加了合唱队、朗诵队、模特队,不断学习新知识,结交新朋友。
此外,作为辖区面积最大、服务最齐全的养老驿站,近年来银鹤苑养老服务驿站积极开展各类养老助老服务,让老人们“食在驿站”“乐在驿站”“学在驿站”。在做好用餐服务的基础上,驿站还推出“父母食堂+老年课堂”服务项目,通过开展老年课堂和老人兴趣团体活动,让更多老人走出家门、走进驿站。近一年来共组建社区绘画、书法、评剧、合唱、京东大鼓等兴趣团体16个,累计组织活动200余场,参加活动人数达5000余人次。并延伸出健康理疗、个人助洁、异地康养、专题讲座等服务项目,吸引更多老人享受服务、强健体魄。
现如今,街道逐渐将文化与养老服务有机结合,开设“品悦文化学堂”和“幸福研修苑”,设置适老课程,以优秀教师团体为骨干力量,开展多样公益课程。“今年上半年累计8000余人次参加了学习;通过‘112N’运行模式和‘六养结合’的方式,助力社会化退休人员的服务管理。”金珊珊介绍,“这些年,社会化退休人员不仅生活有保障,学习的欲望也越来越强了。”
量身定制“适老服务”
让改造跟着老人需求走
今年上半年,大栅栏街道持续加强养老服务体系 建设,“1512+N”作为“1512”街道养老服务体系3.0升级版,以满足老年人的多元化养老服务需求为导向,进一步扩大了辖区养老服务供给。
“‘1’个统筹调度中心进一步提升服务效能,‘5’个硬件设施功能承载力增效同时,根据老年人所需及机构所能,将原有‘12’大服务模块赋能提质,同时新增了与N个服务圈的联动,做到服务体系、服务效能‘双提升’,注重提升短板,使服务内涵更丰富,帮扶措施更精准。”金珊珊说道。
今年5月,前门西河沿社区便根据居民的实际需求,仅用7天时间为其家中成功进行了“适老化改造”,让老人的居家生活更加安全、便捷。
“屋里有几块瓷砖不是裂了就是翘了,我妈每次起床都得扶着大衣柜,慢慢挪到书桌附近,桌子还不稳,好几次差点摔倒。”社工入户走访时,居民赵阿姨女儿向其反映,2022年开始,母亲频繁住院,身体本就不好的她行动起来更是不便,加之屋内存有多处潜在隐患,女儿非常担心。
将情况与社区党委书记、街道相关科室说明后,社工便再次来到赵阿姨家中,向二人讲解适老化改造的具体政策。就在几人聊着如何改造时,社工又发现院门口处台阶也有破碎不平的情况,老人出门得反复找抓手。经详细沟通,二人决定将屋内破损地砖全部进行更换,在床边、门口等老人日常必经地点安装辅具,并修复、抹平屋门口的台阶。
此时恰好赶上老人住院,一周时间内社区便为其提交了相关材料,在街道的帮助下,几方快速完成了申请、审核、施工单位入户评估测量等一系列准备工作。现场评估时,施工方认为需在院门口加装左右两个扶栏,便于老人出行的同时,还能保障安全。
不过,在详细得知施工方案后,女儿又犯了愁。原来作为低保低收入家庭,此次适老化改造虽享有最高补贴,但因家庭经济拮据,一家子还是为改造费犯了难。“光听着这么浩大的改造工程,我就已经开始担心费用问题了。”结合老人家中情况,三方人员反复商讨、测算,最终敲定了一套既满足基本安全需求又符合其预算的解决方案。
经过7天的加班加点作业,适老化改造很快完成。出院回家的赵阿姨,看着焕然一新的家,激动地挨个尝试:“你们没少为我的事儿费心,现在地面平了,还装了扶手,不仅走路安心,翻身起床也不用老麻烦孩子了!”赵阿姨笑容满面。
协同发力多元助老
合力呵护“银发”生活
特殊困难老年人的亲情服务项目是大栅栏街道为民办实事及为老服务的特色品牌,自2012年开展以来,大栅栏街道始终以辖区老年人的实际需求为落脚点,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委托专业机构有针对性地为辖区特殊困难老年人提供个性化服务。去年该项目提级优化,现阶段已覆盖辖区孤寡空巢、经济困难、重度失能及残疾老年人家庭。今年上半年以来,已为各类老年人分别提供各类服务6360人次。
良好的医养融合发展同样能为老人“享老”助力,医养互转零距离对老人来说很有吸引力。前不久,西河沿养老服务驿站携手中国研究型医学会专业化团队挂牌成立“大栅栏街道健康照护师服务驿站”,并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共同开展医康养健康照护体系研究,为辖区内百余位糖尿病患者提供全方位、个性化的照护服务。如今驿站不仅提供医疗救治和疗养康复等服务,还大力推广中医治未病,使老人们享受到“医、养、护”全方位的医疗护理服务。今年上半年共开展健康讲座30余场,受到辖区内糖尿病人的欢迎。先后下社区开展4次义诊,组建“健康照护师――糖尿病专项管理小组”,免费为辖区30余名糖尿病患者建立“一对一”专属档案,并开展日常监测管理。
培育养老服务志愿团队和组织也是对养老服务提质升级的举措之一。近年来,街道逐渐将志愿活动与养老服务有机结合,积极落实养老志愿服务“京彩时光”工作规范,动员居民广泛参与志愿服务“微孝行动”。依托街道自有组织银鹤零距离志愿服务联盟,培育社区助老队,制定街道“养老顾问队伍能力提升计划”。
今年,结合前期“2024年社区养老服务人才发展需求”调研反馈,街道围绕团队建设、应急处理、心理沟通、常见预防、顾问服务、公益服务保护六方面需求,以及助老志愿发展需要,面向9个社区的老龄主任、助老队员及老年人志愿者,线上线下开展了为期3个月、共计72课时的“养老服务人才队伍能力提升”培训。课程多维覆盖身心健康、营养饮食、团队建设、沟通社交等领域,进一步提升参训人员的养老服务技能和综合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