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我国养老金融的产品创新和服务更新惠州保洁13825404095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5-06-03 02:01

2025年1月7日,惠州保洁13825404095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养老服务改革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大力发展养老金融”,其中包括“积极满足养老服务机构信贷融资需求”,这不仅对商业银行提出了要求,还对养老金融提出了更高要求。其实,自2023年10月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将养老金融作为“五篇大文章”之一以来,国内养老金融就一直呈现积极向上的发展态势。近日召开的金融监管总局2025年监管工作会议要求,深入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加快补齐养老第三支柱短板。

如果说2024年是养老金融从理论探索走向全面实践的开元之年,那么2025年就是养老金融从全面实践走向深化改革的拓展之年。今天,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养老金融被赋予了更重要的使命,如何运用信贷、保险、债券、股权、理财等金融工具,满足老年群体多样化养老需求,高质量写好养老金融这篇大文章?笔者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聚焦养老产业重点领域提供金融支持

针对养老产业链中的设备器械、食品药品、养老设备、老年用品等重点领域持续发力,一方面对接政府普惠养老产业项目,争取财政资金支持,另一方面创新信贷、股权、REITs等金融模式,加大对养老产业的资金支持,构建多层次、多元化养老金融体系,不断提升养老金融服务能力和范围,促进中国特色养老金融高质量发展的良性循环。

推进地方政府养老金融专项债券

中国人民银行最新数据显示,2024年12月,吉林、山西、福建、宁夏、大连的首笔普惠养老专项再贷款成功落地,但从全国范围看,普惠养老专项再贷款余额尚不到30亿元,距离400亿元总额度还有很大提升空间。因此,今年应该利用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之一的地方政府养老金融专项债券,支持符合条件的养老服务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全国各地公益型、普惠型养老机构运营,不仅可以满足各类养老服务机构信贷融资需求,还能带动商业银行扩大针对养老项目的抵押信贷投放规模,培育专业化、连锁化、品牌化运营的社区养老服务机构。

聚焦不同老年群体提供多样化养老金融服务

鼓励金融机构为不同状况、不同年龄、不同收入的老年群体提供差异化养老金融服务,对于完全自理老年人群,加大康养、文化、旅游、体育、娱乐等方面的金融供给力度,探索开展“养老顾问”服务,开放休闲旅游保险、健康管理、意外保险等适应老年活动需求的保险产品。对于半自理老年群体,推行“社区+物业+养老服务”,提供专业咨询、委托代办等助老项目,资金支持发展社区养老机构护理服务、义工服务。对于失能失智老年人员,加大对康复医院、医养结合机构、护理院、安宁疗护机构等资金支持力度,增强专业照护、日间照料、康复护理、上门服务能力。

分类施策和创新养老信贷产品

针对不同年龄阶段、不同经济状况、不同地区老年人群,围绕养老产业链中的设备器械、老年用品、保养食品、医疗药品、养老设施等领域,加强金融产品与养生健体、养老照护衔接,探索信贷、股权、REITs等业务模式,创新推出具有投保便捷、期限合理、保障适度、安全稳健等特点的养老金融产品,促进养老社区、运动保健、康复护理服务优化和迭代升级,更好满足机构养老、社区养老、居家养老、医养结合等不同场景资金需求。

提高个人养老金融产品投资收益率

虽然2024年12月15日我国开始实施个人养老金制度,参与人数超过7000万人,但总体仍呈现“开户热投资冷、缴费意愿不高”局面。究其原因,主要是我国个人养老金投资收益较低。为此,笔者建议提高权益类资产配置比重,鼓励个人养老资管产品配置上市公司股权、高净值股票、混合型基金、高收益债券等长期优质资产,同时支持建立个人养老金融产品多重风险缓释机制,规范运用收益平滑基金,优化养老产品估值规则,降低养老资金配置风险,稳步提升业绩收益水平。

适度提高普惠型保险产品赔付率

近年来,从一些公开数据的城市来看,“惠民保”赔付率低是一个普遍现象,不少地区的“惠民保”赔付率不足50%,且理赔渠道和提供单据程序较为复杂,由此被投保人视为并不“惠民”,导致续保率不高,甚至个别地区“惠民保”产品面临亏损局面,对普惠型保险产品可持续发展更是一个严重挑战。为此,保险公司有必要根据赔付情况适当调整费率水平,尤其针对老年用户,更要人性化处理,通过减少理赔程序、简化手续、降低免赔额、扩大报销范围、提高报销比例等方式,保证“惠民保”产品可持续性,提升老年投保人获得感、保障感和安全感。

加大政府性融资担保、再担保业务对养老服务小微企业贷款担保的支持力度

通过政府再担保机构引导商业性担保和民间互助性担保发展,加大从事养老服务的小微企业获取银行信贷支持的力度,通过双方合作缓解养老产业中小微企业抵押质押不足的问题,帮助从事养老服务的小微企业获取更多银行信贷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