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惠城开荒保洁13825404095不仅是每个个体、每个家庭的大事,也是社会治理的重要课题。基层组织的温度与精度直接决定了养老政策的落地成效,更是托举“银发幸福”的重要抓手。本期基层圆桌会,我们就一起聊聊【养老这件事,基层怎么做?】。
现实的养老需求都是什么?
七隐文墨:期待社区养老食堂。
lujing:希望能提供场地,建设专业养老社区。建立公共区域,保证老年人社交需求;建立医护人员应急值守制度,为有需要的老人提供及时上门医疗服务及电话指导;提供按需入户巡视。
赵亮:希望能培养更多具有专业知识和科学观念的社会工作者和持证社工,参与养老服务,让养老服务更符合老人需求。
Philosophy_Preacher:以社区为单位,建设适合人民活动的公共场所,不光要适老,还要对大部分人开放。在运营维护方面,可以吸纳党员、志愿者,定期组织进场所服务,做好清洁等工作。
Petra.C:隔壁街区的社区食堂做得特别好!老人有优惠,年轻打工人也可以原价解决吃饭问题,健康干净,我们街区也去学习了,期待!超级棒!
江其鹏:对于老年人的养老服务,要在完善基础设施上再考虑多样性,吃得健康、住得舒心要放在首要位置。要考虑老年人的精神层面富足,不仅老有所养,还要老有所乐。
张嘉健:养老这件事,既需要尽快形成配套产业规模,更要合理释放子女工作压力。
long:作为一名在山村摸爬滚打几年的基层干部,我更关注农村养老。农村养老应区别于城市社区养老,对于广大的农村地区来说,基础设施、思想观念、经济实力、人力资源等诸多因素都导致农村养老更需要精细化、本土化。养老本来就不应是产业,而是生活,农村养老更应该回归生活场景,探索以居家养老优先的养老模式,依托智能设备,发展互助养老、本地化照护、热心人士助餐、医养结合等模式。基层从“包办”转向“赋能”,一是轻资产投入,盘活乡村闲置资源开设养老互助点、服务中心,利用现有卫生院卫生室打造养老床位;二是强技术支撑,以智慧工具降低人力投入,合理配置家庭视频监控、一键报警系统、智慧养老手表等,让数据多跑路,减轻基层干部负担;三是暖基层网格,推广互助型养老模式,持续探索发展养老小院、邻里守望、低龄养高龄等方式。
风雨同舟:农村养老可以让村委会牵头,村卫生室合作,能自己活动的老年人可以在家里住,吃饭去养老院,不能行动的孤寡老人可以住在养老院,大家都熟悉,有啥事都会互相帮助,也让村卫生室物尽其用了。
佳心依旧:乡镇街道、社区设立助老服务窗口,开通老年人热线,及时接收老年人的求助,帮助老年人解决实际困难。
付梵:基层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有限,要更多更好地担当作为,尚需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在养老服务方面的作用。如,鼓励企业家、爱心人士捐款捐物,用于老年食堂发展,让老年人尽享幸福“食”光;引导社会组织、社工、志愿者等为老年人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当前养老服务为何难达预期?
武汉大学社会学院博士研究生何盼:
【几种农村养老服务类型与实践效果】
结合最近两年在乡村调研的经验,笔者接触过以下几种类型的农村养老服务,现总结不同类型农村养老服务的实践方式与运行效果。
其一,农村老年食堂。
在笔者调研的江西、北京、湖南、福建、湖北等多个省市,都在积极推广建设农村老年食堂。通过政府出一点、村集体出一点、热心人士出一点,和农户出一点的方式筹措资金,并要求充分利用村庄闲置场地、村庄闲置劳动力等资源,以降低建设和运营成本,实现老年食堂的持续运转。然而,一些老年食堂出现了运转困难。表现为:第一,高度依赖政府补贴。第二,农户参与的积极性不高。第三,老年人的送餐需求与经营成本之间存在矛盾。总体而言,老年食堂经营困境的实质,是助餐服务与老人养老需求、养老习惯的对接难题。完全依赖财政投入,不仅给地方带来财政负担,还可能造成资源的无序浪费。受制于老年人的消费习惯与送餐服务的空缺,助餐服务的有效需求群体不足,加剧服务供给的成本压力,使得不少老年食堂难以持续经营。
其二,村级养老服务点建设。
在东部一些农村地区,都能看到在村委会内部,有1-2个房间设置成农村养老服务中心。中心内部一般设置了棋牌室等活动设施,主要目的是给老人们提供一个免费的休闲娱乐场所。但在具体实践中,许多养老服务中心都处于闲置状态,部分地方投入的健身器材、护理床位等更是成为摆设,没有发挥实际价值。调研发现,一些地方的养老服务陷入了以“硬件投入、阵地建设”代替“服务建设”的形式化供给之中,资源投入悬浮于老人需求之上,带来了资源的无效投入,养老服务点成了一个个远离老人日常生活的“空间浮岛”。
为什么这些养老服务点未能达成服务效果?一个需要回答的重要问题是,老年人是否有独立于私人空间(家院)、社会空间(田间地头、屋场坝坝等家院附近的公共空间)的其他空间需求?笔者发现,在个别发达地区,由于家院空间隐私性的提高与强化、以及家庭权力向子代家庭的转移,“串门”等传统的休闲方式逐渐衰落。因此在这部分地区,如何为老人的休闲娱乐营造公共空间,是一个确待回应的真问题。养老服务点建设在此具有了现实意义,而关键难点在于如何让老人习惯和接纳这一“后天建设型空间”。在其他的农村地区,私人空间和社会空间仍然较好发挥着承载老年人休闲娱乐需求的强功能。因此,老人们对建设在村委会的养老服务点需求不足,更难以克服“制度化空间”(如有开门时间限制等)带来的心理隔阂,使得养老服务点成了脱离老人日常生活的悬浮性空间。
其三,农村老年协会。
建设老年协会,也是不同地区村庄在积极探索的养老服务内容。与老年食堂、养老服务点等以硬件建设为核心不同,老年协会以组织建设为主要内容。具体而言,通过将一批有闲有能的老人组织起来,鼓励老人们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主开展各项活动,来丰富老年人的养老生活。除了组织活动,许多地区还探索将老年协会作为一种补充性治理资源,发挥其在治理人居环境、矛盾调解等村庄内生性事务中的功能和作用。
老年协会面向的群体正是农村中低龄且有活力的“生产型老人”。对于这一批有闲有能的“生产型老人”,他们仍有能力和动力参与生产生活和社会生活。因此,为其提供相应的参与机会对其养老生活具有重要的支持意义。老年协会正是一个为老人群体提供社会生活参与机会的举措。
还有部分地区探索了老年人易地搬迁、居家上门服务等其他类型的养老服务。老年人易地搬迁是为了回应那些超级空心化的偏远农村中,老人生活安全、就医难等养老问题。居家上门服务则是部分地方财政较为充足的地区,探索政府购买服务模式,即通过政府出资,由第三方来为服务对象老人提供清洁等上门服务。这一模式在实践中面临服务形式化和监管难的问题,而且对地方财政提出了较高要求,难以普遍化推广。
【对农村养老的建议与设想】
出于对农村养老问题的基本认识,以及对当前养老服务方式的经验认识,笔者提出了以下两点对农村养老的框架设想。
第一,必须形成分类视角。避免将农村人口结构老化笼统对等为农村养老危机,应区分“生产型老人”与“消费型老人”的社会角色与养老需求,打造供需适配的养老服务体系。其中,“生产型老人”最大的养老需求是,如何在身体机能允许的情况下,能够持续参与生产生活与社会生活,成为社会中的主动参与者而非被动服务者。而“消费型老人”的养老需求已不仅仅是物质需求与情感需求,更重要的是照料需求和医疗需求。因此,政府在为高龄、需照料老人提供服务时,应探索在直接服务之外如何为家庭更好地提供助力。
第二,必须具备组织视角。调研发现,老年协会等社会组织的产生,虽然大部分都是行政助推的产物,但运转状况却千差万别。部分村的老年协会形式化、空壳化,但部分村的老年协会不仅在村庄治理中实实在在发挥了作用,而且为老年人参与村庄公共生活提供了途径,丰富了老年人的社会生活。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差异?核心区别就是村级组织有没有组织老年协会、并将其转化为村庄治理力量的内在动力与合适途径。当前,村级组织更多是以完成上级行政工作来履行服务职责,如老年体检等服务内容都是上级行政性工作。这种服务是单向化、任务化、程序化的,村干部难以在服务中获得激励、老人也难以获得积极体验。将老年人组织起来,不仅充实了村庄治理力量,再造了村干部与社会间的柔性治理抓手,而且发挥老人的自主性、能动性,给予了老年人群体参与社会生活的制度化、组织化途径,具有重要意义。
谈谈说
基层是养老服务的“最后一公里”,但仅靠基层力量远远不够,必须打破部门壁垒和行业界限,构建政府主导、市场发力、社会参与、家庭尽责的全社会协同机制。唯有凝聚全社会合力,才能织就一张覆盖城乡、满足不同需求的养老保障网,让每一位老人都能享有尊严、安康的晚年。
你还有什么想讨论的话题
你工作和生活中有哪些线索
可通过邮箱投稿
bytjcyzh@163.com我们等你来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