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第五次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抽样调查,安保顺家政13825404095我国失能老年人约3500万,占全体老年人的11.6%。截至2024年末,陕西省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887万,可以估算,当前陕西省失能老人可能已达到百万规模。
失能不仅限制了老年人的日常活动,会进一步导致健康、经济、社会参与等多方面的剥夺,最终影响其生存与生活质量。如何阻断“失能—剥夺”恶性循环,已成为当前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重要课题。
老年失能与剥夺的多重表现日常活动与认知感知能力共同恶化。老年失能不仅体现在日常活动能力的下降,还伴随着认知、感知等能力的衰退。以上多重能力虽然在衰退时间、速度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但各类能力的退化轨迹之间存在明显的伴生性。现有研究表明,约有38.5%的老年人会同时面临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认知感知能力的迅速恶化。
经济维度与非经济维度的多重剥夺。除衰老导致的健康下降外,老年人口通常同时面临着经济维度和非经济维度的多重剥夺。在经济方面,老年人口因退出工作岗位而面临收入减少,同时还会因医疗支出增多而面临较大负担。在非经济维度方面,除了上述功能衰退外,老年人口的慢性病情况、抑郁程度、主观幸福感、生活满意度、健康信心等身心健康也会逐渐恶化;社交活动、社会参与等也可能随年龄的增大而减少。
失能与多维剥夺的恶性循环除上述伴随衰老过程自然发生的失能和多维剥夺状况外,老年过程中的失能本身也会进一步造成老年人口遭受的剥夺加剧。
失能导致身心健康恶化。研究表明,失能程度越高,患慢性病的情况也越严重。同时,失能可能使老年人产生无助感和孤独感,导致抑郁情绪加重;老年人也可能因为生活质量下降,从而对生活产生不满、幸福感降低。
失能导致经济负担增加。一方面,失能导致老年人的医疗护理费用大幅上升,给其个人和家庭都带来沉重的经济压力;另一方面,失能老人进一步丧失了通过劳动获得额外收入的可能,从而使失能老人遭受经济剥夺的可能远高于非失能老人。
失能导致社会参与减少。由于身体和认知能力限制,失能老人难以参与社会活动。研究表明,社交活动参与频率与老年人失能程度显著负相关。此外,当前失能老人社会支持网络较为薄弱,也使其在生活中面临的各类困难更容易被忽视。
长期护理保险的阻断作用2016年和2020年,国家人社部和医保局分别开展了两批长期护理保险(简称“长护险”)制度试点,目前陕西仅有汉中市开始了试点,该制度或可为解决失能老人剥夺问题提供有效契机。
长护险具有经济补偿功能。长护险制度的首要任务就是以社会互助共济方式筹集资金,为长期失能人员的基本生活照料和相关的医疗护理需求提供资金支持。虽然具体的支付标准因护理等级、服务提供方式而异,但目前国家政策规定的支付水平总体上控制在70%左右。除了来自专业护理人员的居家上门照护、机构照护外,部分试点地区还对来自家庭成员的照护予以支付。以上方式不仅能够减轻失能老人的支出负担,还能给其家庭提供收入来源的机会,能够有效减轻失能老人在经济方面的剥夺。
长护险具有失能照料服务。除经济补偿外,长护险制度还能满足失能老人所需各类服务。一方面,长护险能够带动护理产业发展,为失能老人提供更充分、多样、可选择的护理服务。另一方面,通过长护险定点机构资格认定、健康照护师(长期照护师)国家职业标准等配套政策,能够进一步扩大照料服务项目内容、提高照护服务质量。此外,部分服务机构还提供对失能老人家人的上门指导训练,以提高非正式照护的专业程度。由此,可以充分满足失能老人的照料需求。
长护险具有综合社会支持。事实上,除医疗、照护、康复、看顾等基础服务外,目前各类护理机构还提供了助浴、助洁、助餐、助行等生活服务,情感疏导、生活陪伴等精神慰藉服务,以及文娱体育等综合服务,能够有效构建失能老人的社会支持体系。同时,长护险的实施也推动了社会整体对失能老人的关注和了解,形成了政府、社会、家庭和个人共同参与失能老人照护的良好局面。由此,不仅能够改善失能老人的总体生活质量,还有助于提升整个社会的福利水平。
结语
鉴于老年失能与多维剥夺的交互影响,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建设已成为陕西省健康养老事业发展的迫切需求。总体来看,下一阶段陕西省应加快推进长期护理保险的制度建设,构建政府主导、家庭尽责、市场参与、社会协同的多层次保障体系,真正破解“失能—剥夺”的恶性循环,提升老年人口的生活质量。 (作者系西北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