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遍南安】“鲎”会有期
2018-10-24 21:09
鲎勺制作
“鲎”会有期
在闽南,惠阳月嫂13825404095有一种勺子存在于上一辈人的生活中,几乎家家户户都有。然而,随着社会发展,这种勺子逐渐消失被木勺、铁勺、塑料勺等替代,年轻人或许曾经见过它,但几乎都说不上它的名字。
没人说得清鲎勺是什么时候开始出现在闽南沿海地区的渔家里。但它的主要材料“鲎壳”,则是来自海洋里的古老生物——鲎。
从化石的证据显示,鲎早在4亿年前就出现了,年代甚至比恐龙还要早,而鲎的形态,4亿多年来几乎没有变化,因此鲎也有“生物活化石”之称。
福建地处沿海,过去每年立夏后是鲎上市的季节,善于就地取材的海滨人自然不肯浪费餐盘外的鲎壳,于是有了鲎勺的出现。
李金端
李金端是南安石井镇的一名木匠,16岁时他便跟着师傅做过不少木作,在他的记忆中,旧时村里还有专门收鲎壳的人,人们经常将收到的鲎壳拿来请师傅和他做鲎勺。
鲎壳质地坚韧,却遇热变软,人们正是利用这一特质制作鲎勺。
鲎勺制作者 李金端:
一般都是用母的,因为母的比较大,比较平,做起来舀水舀饭比较快。前面部分可以用,后面这个不可以用,用开水煮十至十五分钟,软了之后比较不容易断,剪一剪然后来定型,才不会坏掉,软了才好做。
制勺人将软鲎壳取出,清理壳中异物,再剪去多余部分,并以最快的速度将鲎壳卷出一定的弧度,插上手柄,钉上铁钉,鲎勺成型。
清理
裁剪
卷出弧度
插手柄
钉铁钉
成型
一把好的鲎勺,耐湿又耐热,用它来舀热汤热菜,可以说是又好又快,是旧时渔民家中的厨房利器。以前没有冰箱,许多渔民将食物放在鲎勺,以此来保存食物。
打造独特的海洋文化
“鲎”会有期
鲎的成长是非常缓慢的,一只鲎从幼年到成年需要10年以上的时间,平均蜕壳16次以上。因环境影响,鲎的数量不断减少,广东、广西、福建等省相继将其列入二级保护动物,人们不再把鲎当作餐桌上的美味,鲎勺也退出了历史舞台了,然而“鲎”在石井当地,却又以另一种方式存在着。
石井淗江小学校长 郑朝晖:
我们地处内江,涨潮的时候,一些海洋生物会沿着内江往里流,当地的农民去高粱玉米地的时候,发现了一只鲎,大家起初都不知道是什么东西,于是就把它打死掰开,掰开后发现里面好多像玉米一样的东西,当地居民以为是鲎吃掉了他们的玉米,其实那些就是鲎的卵。大家以为是一条海怪,所以以前我们当地人都称鲎为海怪。及至今日,院前村每年还有一个习俗,六月份都会掷杯祭拜鲎公,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每当春夏季鲎的繁殖季节,雌雄一旦结为夫妻,便形影不离,肥大的雌鲎常驮着瘦小的“丈夫”蹒跚而行。此时捉到一只鲎,提起来便是一对,故鲎享有“海底鸳鸯”之美称。关于这对“海底鸳鸯”,闽南人还有一个有趣的说法。原来,捉鲎的时候如果没有找到成双入队的另一只鲎,预示着不好的征兆。
石井东临大海,海产异常丰富,勤劳聪慧的石井人不仅擅于制作鲎勺,更擅于借助大海的馈赠打造石井独特的海洋文化。
淗江小学
每学期,淗江小学都会举办手工大赛,让一代代石井学子亲近海洋、了解海洋、感恩大海。
石井淗江小学校长 郑朝晖:
“候亭”谐音“鲎停”,取这个名字是有一个想法,就是告诫孩子们,不要乱捕杀鲎和其他生物,到此为止。
淗江幼儿园
同样对海洋文化教育颇为重视的还有淗江幼儿园,这里还专门设立了海洋文化主题教室。
潜移默化中,老师将爱护海洋生物的理念根植在孩子们的心中,希望将来能发芽生长,结出文明的果实。
淗江中心幼儿园园长 洪碧宏:
在开设闽南海洋文化的园本课程中,老师家长和孩子会一起来收集这些海洋生物的壳,然后做成装饰品。比如可以把它装饰成脸谱,或者一串一串的风铃。目的是希望从我们淗江中心幼儿园走出去的孩子,萌发爱家乡,爱本土资源的情感,让孩子懂得以后要保护我们的海洋及海洋生物。
鲎经历了5亿年的繁衍生息,在几次物种灭绝的灾难中都幸存下来,作为地球上最古老的物种之一,鲎不仅具有很高的医用价值,它身上特有的蓝色血液,更是为人类科学研究做出巨大贡献,希望这样有着珍贵价值的物种能继续繁衍生息,期待未来能“鲎”会有期。
【来源:南安电视台新媒体中心】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