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化:着力创建农村居家养老服务体系让老人安享品质生活
2018-11-02 19:05
截至2017年底,惠阳保姆13825404095兴化市60周岁以上老年人口39.82万人,占户籍人口的25%。受传统养老观念等多种因素影响,90%以上老年人选择在家庭中养老。近年来,兴化市民政局创新农村居家养老服务模式,创办“居家乐”托养点,构建居家养老体系,破解农村养老难题。日前,记者来到兴化走访,解码农村居家养老背后的乡村温情及民政情怀。
创办缘起: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兴化市海南镇蔡高村陆珍凤老人在村里可算是比较风光的人物,她的五个儿子都很有出息,都有着良好的工作,家庭条件都很好。虽然儿子们都想把她接过去,但老人不想离开村子。“我在村里生活一辈子了,在外地住不习惯。”不久前,刚从西安回来的陆珍凤老人表示,她宁愿和村里的老邻居们一起居住,也不想去外地儿子家里。
在兴化,类似陆珍凤这种情况的农村留守、空巢老人不在少数。他们不愿意离开原有的生活环境,随子女去外地养老;同时又受传统观点制约,不愿意到养老院等机构去养老。独居在家的老人,成为众多在外子女的心病,也成为农村养老的一大难题。
2016年2月,兴化市海南镇蔡高村的赵如铜、房田英夫妇利用自家闲置房屋,创办了全市首家“居家乐”托养示范点,为邻里空巢老人、孤寡老人、病残老人提供托养服务,让入住老人快乐安享晚年。
近日,记者来到蔡高村赵如铜“居家乐”托养点。一方庭院,几间屋子,透过窗子,可见院外菜园郁郁葱葱,河水微波荡漾。院内老人闲坐聊天,其乐融融。
“起初,房田英把患哮喘病的母亲接回家精心照顾。她的孝心故事传开后,不少家有失能老人的村民便托人试探房田英夫妇,看能否帮助有偿照顾自家老人。”兴化市民政局老龄工作科科长钟浩告诉记者。夫妇俩商量后,允诺下来,2016年春节过后,邻村的陈兰粉成为他们收托的第一位老人。
陈兰粉老人之前不幸中风,女儿在上海工作,儿子在泰州经营工厂,都比较繁忙,无暇照顾。“吃喝拉撒,房田英夫妻俩都是悉心照顾,我们都看在眼里。”同样入住赵如铜“居家乐”托养点的陆珍凤告诉记者。
目前,在入住的7位老人中,有5位是失能半失能老人。对他们,除了正常照料,还要关注其心理健康,65岁的房田英和67岁的丈夫赵如铜为此操了不少心。为给老人们一个好的居住环境,房田英夫妇把院子里6间用房改造成有空调和卫生间的“标准间”,并新建了厨房、置办了消毒柜等。
政策扶持
多方给力保障发展
房田英夫妇兴办家庭“养老院”的事,引起兴化市民政局的关注。“我们实地考察过,发现托养点服务热心周到,很受托养老人及其子女的欢迎,于是就考虑到这可以成为公办养老机构、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有益补充。”兴化市民政局副局长仲永华说,如何定位,引导这种养老模式,就成为当时兴化市民政局破解的课题。
“托养点受多种因素制约,导致场所设置、安全、就餐标准、服务水平等参差不齐。”仲永华告诉记者,为此,市民政局多次调研托养点的建设、运营情况,到外地参观学习,借鉴先进养老模式,对“居家乐”托养点进行规范建设和运行。其中包括实行三个统一,即统一名称,统一建设标准,统一服务内容等。“在服务上以老年人的实际需求自主设置,重点围绕生活照料、精神慰藉、互助服务等开展。”
2016年,兴化市民政局出台鼓励“居家乐”托养点发展的政策,65岁以下的健康居民可自行组建互助养老生活点,入住老人一般为4至9人,托养点有较完备的设施等。日前,记者分别走访了兴化市千垛镇刘沟村、海南镇蔡高村、垛田街道孔长村等多家“居家乐”托养点,发现入住老人最少5人,最多9人,大都是高龄老人。
“老伴退休以后,我们空闲时间多了,身体还不错,就想出去打打工,可子女们都不同意。”兴化市千垛镇刘沟村“居家乐”托养点创办者付焕英告诉记者,除了帮子女看孩子,自己和老伴空闲时间较多,村里也有很多老人需要照顾,于是就创办了“居家乐”托养点。“84岁的李奶奶是失能老人,吃喝拉撒全都需要照顾,幸亏有他们,老人的生活质量有了很大提升。”刘沟村方主任介绍说。目前,有5位老人在付焕英家入住,平均年龄近90岁。
除了规范运营,兴化民政局对托养点还出台系列政策鼓励。对建成并运营的托养点,兴化市给予一次性奖补8000元。对连续入住6个月以上的老人,按自理、半失能、失能分别给予每人每月30元、50元、70元的奖补。为助推托养点规范化发展,兴化市决定今明两年在全市建成100家农村“居家乐”托养示范点。
资源整合:
打造居家养老服务体系
目前,兴化市多个“居家乐”托养点正在规范建设中,一大批有爱心的家庭正积极筹建托养点,“以千垛镇刘沟村为例,出现了在各大医院当护理的农民工回乡创业的热潮,目前刘沟村已经有三家‘居家乐’托养点,第四家正在筹建中。”
“兴化老龄化有其自身的特点,留守老人多,他们经济条件有限,又不想入住养老机构。”兴化市民政局局长黄满盛告诉记者,因此在创建“居家乐”托养点的同时,要以更多新形式来丰富养老服务体系内容,创建农村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努力探索一条适合兴化自己的道路。
兴化市茅山镇南朱庄村的网格化管理便是其中一个方面。老人情况逐日记载薄、空巢独居老人服务需求汇总表、空巢独居老人联系网络……日前,在茅山镇南朱庄村,记者看到南朱庄村详细记录居家养老服务情况的14本台账。
“我们建立了一个名为‘南朱庄村关爱老人互助工作群’的微信群,将村里在外打工的老人子女都拉进群里,每天将老人基本生活状况、就餐情况、服务情况在群里通报,这样子女在外地也能看到,就会比较安心。”南朱庄村支部书记钱红喜介绍说,村里主要照顾对象是352位65周岁以上的老人,而志愿者也都是村里老年人,年龄最大的志愿者已逾80岁。
除了网格化管理,兴化市民政局还注重走融合发展的道路。“标准化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老年人助餐点、日间照料中心、老年人睦邻点以及‘居家乐’托养点等几种方式结合起来,共同致力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黄满盛介绍,兴化市民政局出台系列政策,对每种方式都有着相关建设标准、建设奖补标准和运营奖补标准。比如,其中老年人助餐点规定,用房面积不少于50平方,有空调、冰箱、微波炉等保鲜加热设备,有保洁柜、消毒柜等清洁消毒设备,根据不同标准给予2万元、3万元、5万元一次性奖补资金。
在兴化市垛田街道孔长村,记者看到该村集“居家乐”托养点、睦邻点和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于一体。宽敞明亮的活动室里,十几位老人汇聚一堂,或打棋牌、或看电视、或读报纸,悠闲自在。孔长村有关负责人介绍说,“老年人睦邻点位于村部中心,村里老人过来都比较方便,大约每天有四五十位老人过来活动。”
“利用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资源,在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内或附近建设托养点,将居家养老服务中心采取公建民营的方式租赁给托养点业主运行,有效解决托养点因场地条件限制,老人娱乐、康复锻炼设施少的问题,同时破解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运营难问题。”黄满盛表示,接下来,兴化市民政局还将广开思路,将创建“居家乐”托养点示范项目、智慧养老、老年关爱等融入到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中去。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