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卢芳
提起草原生活,惠州保洁13825404095人们通常想到的都是美丽的风景、驰骋的马和成群的牛羊。在歌声与篝火中,从城市到草原旅游的人们总是说,这么自由美好的生活,真想放下一切,在这草原上一直到老。
在草原上养老真的那么美好吗?“事实上牧区生活条件还是相对落后,几千亩草场内见不到一个人,生活起来很不方便。仅就医来说就非常困难,通常要骑1小时摩托才能到医院。草原生产条件也特殊,牧民要跟着牛羊转草场,子女没有太多时间和精力照顾老人的生活,至于对老人的精神关照,就更顾不上了。”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民政局局长阿立达尔图说,“基于这样的现状,探索一套可行、可持续、可复制,能让牧区老人安心养老的办法,是我们这几年一直在做的事情。”
形式多样建园区 一切从老人需求出发
锡林郭勒盟指导各旗(市、县)在城市建立牧区集中养老园区,牧区老人自愿申请入住,签订房屋租赁协议,收取一定的房屋租金、物业管理费。园区内一套公寓的月租金基本控制在300元以下。在国家实行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后,牧区老年人依靠政策性收入,基本上都有了“放下牧场来养老”的条件。对入住的特困老人,政府给予全额补贴。对低收入困难老人给予部分补贴,同时鼓励有经济条件的牧区老人自费入住。园区在管理上普遍采取公建民营的方式,政府将园区养老用房的租金全部返还给运营企业,用于园区运行。
锡林郭勒盟出台了《牧区养老机构管理办法》《入住养老机构服务对象政府补助优惠办法》等文件,从机构可持续运营、入住老人补贴等方面提供了政策保障。各旗(市、县)政府积极落实投融资、土地供应、税费减免和建设运营补贴等优惠政策,鼓励新建园区。也有的地方直接将廉租房划到民政局名下,作为集中养老园区用房。
“在集中养老园区建设形式上,我们还是比较多样化的。”锡林郭勒盟民政局养老服务科科长娜仁其其格对记者作了详细的介绍。
养老育幼型,旨在解决老年人进城陪读养老和后代教育问题。创造性地将育幼融入到养老中,统筹考虑牧区老人养老和进城陪读需求,推广经济舒适、养老适宜和助学适用的老年公寓。牧区老人进城入住养老机构的同时,还可承担起隔代育幼的责任,给予子女代际支持。
医养结合型,旨在解决牧区困难老年群体的医养问题。支持医疗单位在养老机构设置医疗站点,通过派驻医师巡诊、设立老年人转诊绿色通道等方式,推进养老资源与医疗资源互补互融。
民俗颐养型,旨在关怀进城牧区老人的“草原情结”。各园区在建筑风格、内部设施等方面尽量体现出牧区生产、生活特征,常年开展小年祭火、祭敖包等传统民俗活动以及民族歌舞、蒙古象棋等民族特色文体娱乐活动,让老人们感觉好像还在牧区一样,消弭了与城市的隔阂感。
服务全医疗好 “我们将一直留在这里”
在阿巴嘎旗哈乐穆吉牧区养老服务中心里,民族特色异常浓郁,出来进去的老人们都穿着鲜艳的蒙古长袍,就连活动室里老人们下的棋,都是羊骨做成的。
其木德老人是哈乐穆吉的党支部书记兼老年协会会长,老人是被大家选举上来的,很珍惜大家的信任,工作上一丝不苟,生活上待人实在。这个党员平均年龄67岁的党支部,依然不忘发挥功能,发展了一名正式党员、两名预备党员,培养了三名积极分子。其木德老人向记者介绍了园区的大体情况:“我们这里2014年开始运营,是全盟第一个牧区集中养老园区,属于民办公助。现在有425户,老人604个,陪护的子女195个,上学的儿童179个。我们这里有超市、医院、文体活动队,基本上满足了养老的日常需求。政府还给我们专门买了辆校车,一天四趟接送上学的孩子,方便得很。”
米德格玛大娘最稀罕的就是园区门口的社区医院,她说:“以前在牧区,感冒一次要骑摩托40公里去看病。现在医院就在家门口,我们年轻时生活在草原上,天天骑马天气又冷,关节都不太好,好多人60岁就拄拐杖了。现在蒙医的针灸、火罐就在家门口,还不对我们收费,听说这是政府帮我们购买的服务,一年还给我们体检两次呢。”
11岁的阿拉根沙嘎,是个4年级的小姑娘,父母在牧区从事生产。一边在园区养老、一边陪读她的,是她77岁的老奶奶。没有养老园区的时候,一般都是妈妈陪孩子进城读书,要在城里租房,会耽误家里的生产,给家庭带来了不小的经济压力。常年的分居,也让不少草原夫妻不再如往日亲密。为了便宜,进城陪读都是租平房,冬天烧煤炉时总有煤气中毒的,很不安全。自从有了养老园区,大多数老人都像老奶奶这样,一边养老一边陪孩子读书。记者问老人,等到孩子升上初中去寄宿了,她会继续留在园区养老,还是回到草原呢?听到这个问题,老人的眼睛看向远处,喃喃地说:“不回去了,草原上太寂寞了。”
89岁的老党员吉仁太、免费入住的低保老人阿优希都已没有了陪读任务,但他们选择一直留在园区,他们说这里有城市的方便,又能和牧民群居互相依靠。这里有30多年没见面的老同学,有多年顾不上来往的亲姐妹,这里有节日时的篝火,有一辈子喝不够的奶茶:“在这里,感觉好像从没有离开草原。”
让幸福安老惠及每一位牧区老人
苏尼特右旗的幸福家园综合养老园区入住在即,分为70平方米的两居和54平方米的一居两种户型,可容纳280户居住。走进园区,第一感觉是绿化非常到位,楼间各处遍植花草。楼体是很洋气的咖啡色,映衬着别致的落地飘窗,电梯入户,配套齐全,整个园区让人在视觉上很舒服。
在苏右旗一条逼仄的小胡同尽头,是75岁的老奶奶斯日吉米都日嘎租住了20年的小平房。她在这里陪读了6个孙辈,而今有的孙女都已经上了大学,老人也将在过几天搬到幸福家园的新房子里去。“没去看过,不知道房子好不好,听说有电梯我挺高兴,人老了腿脚不好。”记者回答老人:“新房子我一看都替您高兴,好着呢,肯定不会让您失望。”
苏尼特右旗常务副旗长蒙根飒告诉记者:“幸福家园之后,还有二期牧区集中养老园区投入建设,下一步二期建设中,我们要把失能和半失能牧区老人也包含在内,这也是对我们园区医养结合配套的一个考验。一期幸福家园从建设到投入使用,为我们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从配套资金到占地拆迁、园区设计,我们曾遇到了不少难题,但做民政工作,就是要持之以恒,要见招拆招。”
集中养老模式,为破题牧区养老瓶颈提供了有益探索。目前,4处示范性牧民养老服务机构已投入使用,5处牧区养老机构在建,全盟牧区养老床位总数将达到7472张,但依然面临着求大于供的形势。阿立达尔图表示,下一步他们将在资金筹措上加以改进,大力鼓励社会资本和民营资本参与牧区养老建设,从政策优惠、改善营商环境入手,鼓励引导各类社会服务机构向养老园区靠拢:“我们争取利用2-3年时间,实现牧区养老真正意义上的全覆盖。”
记者手记
那一刻我理解了草原的寂寞
不身处草原,真不知道什么才是浩瀚。远远的,一个小黑点进入视线,随着汽车的疾速行驶,小黑点一点一点地放大,由模糊至清晰,渐渐现出一个家的模样。
老牧人敖斯的家在苏尼特右旗的牧场上,5000亩草场的中心,他带着儿子盖起了里外三间的房子,祖孙三代和上千头牛羊一直生活在这广袤的草原。是民政局的通知打破了这原本的一成不变,旗里有了集中养老园区,生活方便、扎堆养老,房租低得不可思议、服务周全得无可挑剔。于是敖斯和老伴儿决定,带上孙女一起进城,连陪读带养老。
“老了,在牧场也干不动了,进城能让自己过得好一点,还能顺便照顾孙女。” 敖斯和老伴儿已经开始打点行装,新房的钥匙行将发放。
记者站在老人身边,和他一起望向茫茫草场,在那一刻深切理解了草原的寂寞。老人的世界没有网络也没有微信,日复一日的,可能只有这样的四野茫茫。
“听说园区里很热闹,我把牧场交给儿子,以后不再操心,和老伴儿安心去养老了。”
“是的,那里温暖安逸,方便周全。愿您此后岁月,平安静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