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娩之后,母亲们还要经历哪些“隐秘的痛楚”?安保顺家政13825404095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4-08-22 16:57

“我就是骨盆前倾了,安保顺家政13825404095弯腰腰疼,抱孩子也腰疼。肚子大得收不回去。”

“我生完孩子后不敢大笑、咳嗽,害怕漏尿。”

“后遗症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产后已反复三次手术了。”

成为母亲的不易从怀孕那一刻便开始,但往往并不会在孩子出生后宣告结束。阴道撕裂、骨盆前倾、腹直肌分离、盆底肌松弛、产后抑郁……“卸货”之后,许多宝妈并未迎来期待已久的轻松。但对于产后的痛楚,人们似乎缺乏关注,更缺乏理解。

“阴影”下的母亲

张姐今年六十多了,退休之前是幼儿园园长。每次老师们跳绳她都不敢多参与,因为生产之后,一跳绳她就会漏尿。

作为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一种,漏尿对于人们来说或许并不陌生。但不那么广为人知的是,分娩和妊娠是导致PFD(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第一危险因素,而女性产后尿失禁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孕前。

生产之后,女性的身体与心理会发生一系列的改变,其中一些已经达到病理程度,比如产后抑郁造成的躁郁、产褥感染引发的高热腹痛、耻骨分离导致的行动不便等。但是人们往往忽视了这些改变与生育之间的联系,甚至在迎接新生的喜悦与生活的一地鸡毛中将这些痛楚一并忽略。

孕期的小宣便秘严重,成功分娩后,她以为自己终于能够摆脱这个烦恼。然而孕后半年里,当她一次次在马桶上全身流汗、腹部剧痛、精疲力竭,却仍然无法顺利排便时,她忍不住失声痛哭。母亲为她准备了开塞露,月子里请来的阿姨会时常为她按摩腹部,她们似乎早已预料到这个难以回避的困境。

“做女人都有这一遭,没什么大不了的。”一位母亲这样安慰另一位母亲。

但每个女人都经历过,为什么就没什么大不了呢?

产后并发症不是偶发事件。不论是在我国还是在全球,产后并发症的发病率都居高不下。在临床上,产后问题种类繁多,涉及甚广,暂时还没有一个穷尽所有病症的正式概念。而尚未达到病理标准,但实实在在影响着母亲们产后生活质量的种种不适更是不胜枚举。

引发产后并发症的因素多且复杂,其中很多甚至无法避免,比如孕期重力压迫、妊娠肌肉过度拉伸、激素水平改变等。虽然因为个体差异,疾病表征有所不同,但一些产后并发症却好像生育的“副产品”一般,不容拒绝,如影随形,难以躲避。

各种各样的并发症几乎“平等”地折磨着每一个母亲,在她们身上留下无法抹去的痕迹,甚至严重影响了她们的正常生活。

小宣仍然能清晰地回忆起产后四五天的痛苦:剖腹产和宫缩针带来的剧痛、为了排恶露在肚子上的挤压、插尿管导致的感染和排尿困难,还有喂奶。“天呐,太痛苦了吧……(我的)两个奶头又红又肿,这种煎熬起码要痛4个月之后才会开始麻痹。”她的恶露退的比寻常时间(产后42天)要迟一些,直到产后56天仍然没排干净,而便秘问题,则从孕期一直困扰她到产后六个月。产后恢复期,她每天都在盼着天亮,觉得只要天亮了一天就过去了,明天可以恢复更好些。

宜昌的小刘遭遇的是另一产后病症——乳腺炎。她形容胸像硌着石头一样很疼,而炎症还会导致发高烧。除了胸部,小刘在生产后面临经常性腰疼,头痛,而生育前从未困扰过她的痛经在生产后开始造访,击碎了“生完孩子就不痛经”的美丽谎言。

除了这些,小宣和小刘像其他许多妈妈一样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小宣说“月子里真的超级容易哭,什么事都想哭,明明知道没有道理,但是忍不住就开始哭,开始难受。”

(三位采访对象画像)

一半沉默,一半倾诉

妈妈们的沉默部分来自产后并发症所带来的病耻感。

如前所述,很多并发症如漏尿、性功能障碍等都带有一定的隐私性,这些病症的表征与描述似乎总是难免与“屎尿屁”挂钩,很难得到社会的体谅与基本尊重。异样的眼光,无处不在的尴尬与羞耻,让妈妈们背负着沉重的心理负担,自尊心受到持续伤害。如电视剧《亲爱的小孩》中,一向最爱干净的女主角方一诺在生产后当众大便失禁,她一边把所有亲友赶出病房一边强撑着生产后虚弱的身体自己清理排泄物,一度情绪崩溃把头埋进枕头里号啕大哭。

面对这些“难以启齿”的隐痛,如果没有来自外界的坚定的支持与深切的理解,妈妈们便只能独自消化。

生育的痕迹往往隐秘地留在母亲身体里。但母亲的身体又像是一道屏障,屏障外的人很难切身感受,母亲们也面临着交流的无奈。

人们都知道生产分为顺产和剖腹产两种,但很少有人知道,并不是只有剖腹产的母亲才会承受“挨刀子”的疼痛,很多顺产的母亲也会经历侧切。当麻药过后,痛感便如潮水般涌来。伤口的每一次撕扯、摩擦,都提醒着她们成为母亲的代价。有时,家人尤其是丈夫的不理解给她们带来的精神压力,比生理上的痛感来得更加猛烈。

一个知乎网友这样倾诉道:“各种动作都是侧切的地方疼,钻心的疼。婆婆和老公就看着也不管,婆婆和邻居说我娇气,老公也曾不耐烦地说‘不就生个孩子嘛,至于嘛!’”在一些家庭里,一位刚经历过生产的母亲想要自己的痛感被理解、情绪被安抚,是一种难言的奢望。

相比之下,社交媒体似乎成为了更合适的倾诉空间。在豆瓣话题“生育对于一位女性意味着什么?”下,众多网友记录了生育过程中自己身体健康、事业发展、家庭关系和心理感受的变化。漏尿、撕裂、身材等产后并发症相关因素占据着与孕前孕中同样重要的地位。

网友阿獴留言:肿胀的胸,疼痛的乳头,突出的肚子,臃肿的臀部和大腿。这就是孕育生命的代价哦,虽然我没有任何奇葩经历,也没有受什么委屈,一切都顺利得不行,但面对镜子里的自己,仍然需要莫大的勇气。

在这1750条跟帖和留言中,消极情绪比积极情绪更为常见,担心与焦虑也常常取代迎来新生命的幸福与快乐,充斥着母亲们的产后生活。

社交媒体不仅承载着妈妈们对于病痛的陈述和情绪的宣泄,也参与构建着未生育女孩子们对于产后并发症的态度与认知。

我们围绕产后并发症相关问题发放了调查问卷。调查结果显示,社交媒体是未生育女性获知产后并发症相关信息的最主要途径。

相比于已生育女性,未生育女性对于产后并发症的恐惧情绪更强烈,对于并发症危害性的预期也更高。

与此同时,对于几种常见并发症,未生育女性普遍抱有一种不甚了解但恐惧的态度。

另一边,媒体对于产后并发症的报道与科普仍停留在较低水平。分析了包括人民日报等主流媒体和看天下等市场化媒体在内的十家媒体关于产后并发症的报道后我们发现,其中仅涉及4种具体的女性产后并发症,而产后抑郁一种就占据了绝大多数。更多的产后并发症科学知识还没能通过大众媒体走入人们的视野。

治愈,从看见开始

梳理7种并发症的影响后我们发现,母亲们的身体、心理,甚至正常生活都可能承受着产后并发症的全方位进攻。有时,疾病的攻势还会波及婴儿、丈夫、亲友,对家庭关系造成影响。

这些疾病还可能会成为挥之不去的阴影。调查研究表明,半数以上的产后抑郁会在首次发病后的5年之内再次发作,1/3的患者甚至会在一年内就复发。而随着次数的增加,复发风险也在加大。小岚在月子期没有了解过专业的康复知识,也没有进行过康复训练,孩子快一岁的时候,她的腹直肌还分离三指宽,脖子后面有富贵包,腰也不好,发作时要人扶着才能坐起来。不仅无法跳绳,张姐就连打喷嚏、咳嗽、大笑都有可能漏尿。这种尴尬,自从生产之后,已经伴随了她将近四十年。

实际上,积极进行产后康复训练或治疗能够有效帮助妈妈们缓解病痛,一些病症也有着良好的愈后效果。研究显示,持续至少4周的康复训练对盆底功能障碍患者盆底肌力的加强、尿失禁的改善有显著的效果;认知行为疗法对治疗产后抑郁症效果显著。

罹患乳腺炎后,小刘到产后康复中心开了通乳的药喝,再配合手法排乳汁,还做了针灸,康复的效果很好,大概一周就治愈了。而真正在生理和心理上完全恢复正常,小刘说她花了2—3年的时间。小宣的产后修复有两种方式,产后前两个月是上门服务,只能做一些手法上的调整和按摩,后来她又去医院做了带仪器的修复,主要的项目是腹直肌修复还有塑形。

在网络上,越来越多的博主开始分享产后康复的知识经验。在微博上,带V认证的博主主要发布医疗机构信息与医疗干预手法。豆瓣小组中,则是以个体用户发布的经验贴为主。博主们所提及的康复技巧涵盖运动、饮食、专业治疗等等,回应了产后身材恢复、盆底肌修复、疼痛缓解等宝妈们普遍关注的话题。

与此同时,我国产后访视制度和产后康复事业近年来也在逐步推进,相关基础设施建设初见成效。 2016年,国家卫生计生委与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强生育全程基本医疗保健服务的若干意见》一文中,明确规定提供涵盖婚前、孕前、孕产、产后、儿童等5个时期的生育全程医疗保健服务。

尾声

即使处在难言的痛苦之中,母亲们仍不乏积极的表达。

小刘是护理专业的学生,关于产后的种种症状她早在教科书中得知,但她依然坚定地选择了当一位妈妈:“如果再给我一次选择的机会,我还是会选择生育。”

即使及时进行了产后康复训练,小宣的形体也很难回到孕前状态,“大屁股、圆溜肩、大胸、虎背熊腰”。但她从未后悔过留下女儿卉卉的决定:“还好我当初留下了我女儿,她大概就是我接下去这么多年好好努力的动力。”

产后并发症并非不可战胜。科学及时的治疗、坚定温暖的家庭支持、正视并理解产后疾病的社会态度,都将成为帮助妈妈们摆脱并发症困扰、重回正常生活的有力因素。而对于从社交媒体上感知产后并发症的未生育群体而言,更全面深入的科普或许能勾勒出更清晰的事实,消解一部分无端的恐惧。

参考文献

[1]刘芳,李乐之. 不同心理治疗方法对产后抑郁症干预效果的Meta分析[J]. 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2010,19(10):923-926.

*本作品系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数据新闻基础》课程作业

联系邮箱:this_sjinny2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