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周慧 实习生刘龙珠 北京、长沙报道
从社区养老,家政服务13825404095到社区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服务市场正在发生新变化。
2023年底,关于社区居家养老的政策和标准陆续出台。从民政部10月发布的《居家养老上门服务基本规范》,到12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发展改革委《城市社区嵌入式服务设施建设工程实施方案》,都在强调社区嵌入式服务设施的养老服务功能,以及进一步推动居家养老上门服务的专业化发展。
2024年1月5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强调,发展银发经济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既利当前又惠长远。要切实履行政府保基本、兜底线职责,加强老年人基本民生保障,增加基本公共服务供给。要运用好市场机制,充分发挥各类经营主体和社会组织作用,更好满足老年人多层次多样化需求,共同促进银发经济发展壮大。要持续完善相关政策措施,重点解决好老年人居家养老、就医用药、康养照护等急难愁盼问题,让老年人安享幸福晚年。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各地社区养老机构发现,国内的社区居家养老处在起步和摸索阶段,由于老人普遍缺少消费意愿,政府主导的传统社区养老服务设施闲置率高,主要问题是“重设施轻服务”,传统的社区养老模式,正在被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综合性照护中心取代。
同时,居家上门服务需要更专业和细分的服务,对居家养老护理员及护士的培训与证照考核有一定要求,这对服务机构的运营能力也提出了更大的考验。
从目前采访的情况来看,和社区养老服务相关的市场主体普遍反映,目前存在毛利低和高度依赖政府补贴的特点,规模化和市场化程度不高,运营的可持续性和盈利模式还在探索中,企业期待更多的养老服务政策开放空间。
社区养老服务设施闲置率高2023年12月28日,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在长沙市岳麓区的咸嘉新村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看到,照料中心设置了图书室、舞蹈室、棋牌室等文化娱乐场所,健身器材等硬件设施配置齐全,血压仪等医疗设备一应俱全。
社区里的一位老人告诉记者,照料中心主要为文娱活动提供场地,除此之外使用频率不高;同时也会提供一些理疗服务,但是愿意购买的老人不多。
咸嘉新村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属于长沙市探索居家社区养老的新模式,由长沙市民政局主办,占地400多平方米,主要为周边社区的老人提供养老服务。目前,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正逐渐在长沙市全面普及。
社区居家养老是目前比较主流的一种养老模式,根据民政部2023年10月发布的《2022年民政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截至2022年底,全国共有社区综合服务机构和设施59.1万个,社区养老服务机构和设施34.7万个。城市社区综合服务设施覆盖率100%,农村社区综合服务设施覆盖率84.6%。
在中部城市做过4个月社区居家养老市场主体调查的武汉大学社会学院博士李玉霞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介绍,很多省会城市都在建设社区嵌入式设施,目前在建设社区嵌入式的养老服务设施都标准很高,但对社区老人发挥的作用非常有限。李玉霞曾经去过的一个网点,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设施只有政府来检查的时候才开门,平时都是闲置的。
除了中部城市,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了河北省固安县的京南·固安高新区人大联络站站长董素君,固安于2020年开始布局社区养老,固安第一家老年日间照料中心由民政部门牵头,当地的物业公司负责运营。目前固安县每个社区都配置了至少一家日间照料服务站,统一采取项目承接+政府购买的模式。
据董素君介绍,固安县的社区养老机构是惠民性质的,收费标准很低,主要提供上门照料、日间托管照料和全托三种形式的服务。对于社区养老机构的需求量,董素君表示,固安的社区养老才刚刚起步,目前的需求量不大,主要原因是多数老人对社区居家养老缺乏了解,对上门服务缺乏信任,他们更多地把日间照料中心站当作文化休闲场地。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了解到,类似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的日间照料中心,经营情况差别较大。李玉霞在调研中还发现,地方政府在检查考核时,相对难量化养老服务考核,更倾向于标准化服务设施建设的检查。这也是很多社区养老服务中心“重设施和轻服务”原因之一。
社区养老机构探索上门服务
值得注意的是,传统的社区养老模式,在实践中正在向社区居家养老方向转型,为居家养老的老人提供更好的服务,已是社区养老一项重要工作。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传统的社区养老和居家养老的概念,在实践中的界限已经很模糊。
以北京为例,2008年,北京市提出“9064”养老服务模式,即90%老年人居家养老,6%老年人社区养老,4%老年人机构养老。2022年北京市委社会工委市民政局调查数据显示,99%以上老人选择居家养老,只有不到1%的老人选择机构养老。
“由于社区养老本质上还是居家养老,所以我们的工作重心逐步转向居家养老。”北京市委社会工委委员、市民政局副局长郭汉桥在2023年对媒体表示。
不仅仅是北京,国家卫健委2021年发布的数据显示,目前我国90%左右的老年人选择居家养老,7%左右的老年人依托社区支持养老,3%的老年人入住机构养老。
提供居家养老的上门服务,相对传统的社区养老驿站来说,针对不同类型的服务有更精细化的要求,包括专业员工培训和对服务的管理监督机制,都有一定的运营门槛。并不是搭建好场地基础设施,这些服务就可以马上提供的。
福寿康品牌负责人梁博文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未来的养老模式一定涵盖大量的居家上门服务需求,不会只局限在社区服务中心和养老机构。但居家上门服务对居家养老护理员及护士的培训与证照考核有一定要求,不是所有的养老驿站短时间内都能满足居家上门的服务要求。
福寿康是一家位于上海的医疗养老照护集团,在2014年作为居家养老服务提供商参与上海市长护险试点。对于养老服务市场的需求,梁博文表示,目前居家养老的服务需求正在增加。在梁博文看来,目前长护险在全国范围已有大面积的试点,尤其是医保的介入,可以帮助大量原本无法负担相关照护费用的失能及半失能老人更好的居家养老。
据介绍,2019年福寿康集团已经初步实现盈利,尽管受到疫情影响,居家上门服务业务受到一定的影响,但在过去的一年里,公司相关业务已经稳步恢复到疫情前水平。
“养老行业平均毛利率在10%到15%之间,其实很多小型公司有商业化的履约能力,但是受制于当前养老消费观念,市场利润空间并不太大。”梁博文表示,从中长线来看,这肯定是一个蓝海市场。
如何可持续运营?
国家层面关于社区居家养老的政策正在完善。
一位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的专家认为,在社区嵌入式服务设施建设方面,要改变过去“把场地设施的建设和购置放在第一位”的路径依赖,要将后期的可持续运营和服务做起来。
在北京从事过社区居家养老的一线工作人员杨园(化名)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两年前他从互联网行业转入到社区居家养老行业,因为觉得这是一个风口行业。在具体实践中杨园发现,虽然行业近几年在数字化、智能化,以及专业细分、规范标准等方面有很大的进步,但是社区居家养老目前在北京还是很难赚钱。一方面是受限于成本和老百姓的购买力,另一方面,社区居家养老产业的强监管的特殊性,以及大众对行业认知偏向于公益性,杨园对行业短期的扩张和盈利并不乐观。
杨园表示,养老驿站等社区养老服务机构,收费更具普惠性,更多需要依靠政府补贴,市场化运作能力不足,尤其是在失能失智老人照护上,一些基本养老服务不能真正解决老人和家属的照护痛点。2023年底,杨园从社区养老转向一家高端养老机构,在他看来高端养老机构的用户更有支付能力,也有助于未来新模式的实践和探索。
在为居家养老提供上门服务方面,梁博文总结了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居家医疗养老服务的特殊性,养老机构涉足的服务门类有限,更多地聚焦在护理方面,居家医疗的商业化准入门槛目前还是很高。其次,上门服务涉及隐私及安全,相对于其他行业,医疗养老行业的相关线上科普以及商业运营内容往往会被平台限流,所以养老企业目前还处在通过线下渠道推广的模式,社会对居家养老的上门服务了解还很少。
梁博文表示,养老问题是国家未来长期面临的难题,单纯依靠国家财政解决不现实,各市场主体必须共同参与进来。一方面,政府要鼓励良性的商业竞争环境,提高国民对居家社区养老的认识。现阶段老人消费意愿低,需要政府扶持和宣传,等到行业发展成熟,政府甚至可以慢慢退出,由商业保险和商业化运作来完成。另一方面,企业自身要积极探索新的商业模式,运用智能化和数字化的手段,多渠道营销,拓展多元化的养老服务。
另外,梁博文希望未来可以有更多鼓励养老行业商业化发展的政策落地,在保证安全与监管前提下,引导行业商业化发展。
除了市场主体的参与,李玉霞还提到关于社区治理在养老服务中的作用:鼓励市场主体的参与,并不意味着完全边缘化社区治理组织,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发展应回归“重组织,轻建设”路径。李玉霞调研发现,社区养老做得比较好的,一般社区治理能力水平也较高,社区也可以通过一系列机制创新,将社区养老的市场主体更好的发动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