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博士研究生,惠州保洁13825404095师从周燕珉教授,研究方向为认知症老人养老设施疗愈性空间环境设计
美国德州农工大学(Texas A&M University)健康系统设计中心访问学者(2017.11-2018.5)
作为主要研究人员参与多项国家、地方研究课题,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失智老人护理机构的类型体系及空间环境设计研究》、北京市政府《北京市居家养老相关服务设施摸底普查》、北京市民政局《失能失智老人养老设施空间环境设计导则研究》等。
主持、参与多项养老建筑规划设计项目,包括:北京长友认知症老人照料中心改造设计、泰康之家燕园二期、北京双井恭和苑老年持续照料生活社区屋顶花园改造等。
长期对国内外认知症老人养老设施开展深入调研。参与合著《养老设施建筑设计详解》(卷1、2)、《《中国老年宜居环境发展报告(2015)》等书籍。相关研究成果已在重要学术期刊及国内外学术会议发表论文十余篇
专栏的第一篇,让我们来聊一聊疗愈性认知症照护空间环境的基本原则。以下内容整理自2018年末在蒙台梭利国际班群的微讲座分享。
关于疗愈性照护空间环境这一概念,其实我们在蒙台梭利的课程学习当中,也已经接触到它。我们希望空间环境能够帮助老人,改善或者提升他们的生活质量。比如说能够促进他们运用尚存的身体能力,以及补偿、支持他们各方面能力的缺损,帮助他们延缓能力的衰减,以及减少一些反应式行为。特别是在机构和居家照护中,大家都比较头疼的反应式行为,我们希望能用适合的环境来更好地满足老人的身心需求,进而减少这些行为。这样的一个环境,在国外的研究中就把它定义为疗愈性的环境。最终疗愈性的环境达到的效果也就是蒙台梭利的模式中强调的,让认知症老人更加独立,拥有选择,拥有更高的自尊,过着有意义的生活,做着有贡献的事情。
大家可以看到这三个圈圈,包括空间环境,社会环境和物理环境。这三个环境密不可分的,互相支持,这其实也就是蒙台梭利模式中所说的有准备的环境。在空间设计、空间使用或者空间改进的时候,我们都需要将三者配合起来考虑。比如说什么样的空间环境配合什么样的护理服务,什么样的社交环境以及什么样的活动会在这里面开展等等。所以,这需要跨学科、跨领域的合作,而不仅仅是设计师设计这个环境,把它装饰一下,或者布置一下家具就可以了,疗愈性环境的营造其实需要大家共同努力。
那么,到底应该怎么样去打造一个疗愈性的环境呢?都包括哪些方面呢?目前,国外有非常非常多相关的研究,蒙台梭利中“有准备的环境”也是其中的一类模式。我这里选取了另一个我个人觉得比较成熟的一套评估体系PEAP(Professional Environmental Assessment Protocol),这是用于评估环境是不是能够达到疗愈性目标的量表,它指的环境包括空间环境,护理环境和社会环境。
PEAP涵盖八个维度,包括安全性,认知导向,适宜的刺激,机能发挥,促进社交,确保私密,自我控制和自我延续。根据这八个维度,我们就可以很好地去评价现在的环境,有没有给老年人提供足够的支持和补充。在规划设计一个环境的时候,我们也可以用这八个维度去审视方案是否能够达到预定目标。即便当这八个目标都基本达到,我们也还有可以改进的空间,因为每一个维度都像蒙台梭利模式一样,是可以不断地改进完善的。下面我将通过一些实例,用正误对比的方式,让大家比较直观的去理解这八个维度在空间环境中是怎样体现出来的。
由于篇幅原因,我不可能将八个维度所涉及的具体设计方法详细展开,这些内容我会在之后的专栏文章中陆续和大家分享,希望大家持续关注。大家在阅读的过程中,也可以思考在自己的实际经验中,有没有类似的感触。
第一个维度是安全性,这也是我们很多认知症护理机构中最在乎的一点。
安全性包括很多方面,其中之一就是避免老人走失。在我参观调研的大量的认知症护理机构中,基本上都采用了门禁的方式,来避免老人走失。但是我们可以看到,左边这张图采用非常简单的玻璃门加门禁的方式,就是一个比较错误的做法,因为如果老年人看到有卡的护理人员可以进进出出,但自己却走不了,可能会很狂躁的去摇门。这种做法虽然满足了安全,但是贬低了老人的尊严,反而带来了很多的心理伤害。
中间的这张图中,白色的门实际上是这个单元的出入口,而木色的门是卫生间的出入口。那么,当老人看到这个空间的时候,他最先注意到的肯定是对比强烈的木色门,而这个白色的门因为和墙融为一体,老年人就不会过于关注。所以,老年人可能会开门到卫生间,这也会提醒老年人如厕,帮助老人尽可能减少失禁等情况。
右边这张图是北京某机构,这个门采用贴画的形式将其隐蔽起来。但是该图中的这种情况,可能会给老年人带来一些困惑:它明明是一个书架,那为什么上面有个窗,有一个门把手,而且还写着安全出口呢?我在调研的时候也看到有些老年人会通过窗口向外张望。从个人角度,我觉得这样的设计可能会给老年人带来一些不安,或者觉得这个空间非常奇怪。因为我们的其他建筑比如酒店、商场等,都不会采用这样的设计。在美国访学过程中,我参加了一些国际会议,学者们关于这个问题最新的看法是强调空间环境的真实感,就是不要用一些“假”的东西去欺骗老年人的眼睛。其实老年人非常敏感,一旦他们捕捉到环境的欺骗性以后,就会对这个空间产生很多不信任。
综上,我觉得可能中间这张图的做法要更加符合安全性的需求。
安全性的第二个方面是对看护的支持。在认知症护理当中,我们需要密切关注老年人的一些行为,避免产生危险,同时也能够及时估计到老年人的需求。
下图是我在北京调研时看到的一个较好的案例。护理站和厨房结合布置在一起,从外面看并不是一个明显的护理台,但是护理人员在这里记录的时候,可以方便地看到起居厅中老年人的活动情况。这种不经意的密切看护会更像家,而并不是像医院病房一样,护士坐在中央护理台里面,审视着走廊里来来往往的人。
这种空间的开阔其实在家庭照护中也非常很必要。比如说家里的客厅和厨房是分开的,老年人如果自己在起居厅看电视,家人在厨房做饭,他可能一下子没看不到家人,就会非常的焦虑。如果厨房、餐厅、起居厅临近,厨房是半开放式的,那老年人随时可以看到家人就会很安心。
第二个维度是认知导向,也就是说使用者能够对这个机构的空间环境、时间环境,还有社会环境都有清晰的辨识。
左边这张图的情况我们在养老院中可以经常见到,可能受旧建筑改造的限制,它的空间结构非常复杂,同时又缺少具有明显辨识度的标识,所以老年人在走廊中走的时候非常容易迷路。对于很多认知症老人来说,他们的头脑中“认知地图”(Cognitive Mapping)的能力损伤了,记忆空间结构的能力已经很弱了,如果住到这样的空间,就容易因难以找到自己想去的地方而非常焦躁。
比照右边这张图,该设施采用了一种围合组团的形式,用居室围合出中间的公共空间,用半高的隔墙来划分走廊和起居厅。这样的形式,既保证了起居厅空间的完整,同时也以让老人很好地定向,比如说看到餐厅在哪儿,起居室在哪儿,哪有壁炉,哪是厨房等等。
此外,让老人能够找到自己的房间,也是非常有意义有必要的事情。调研中看到,国内很多机构都意识到要在居室入口做标识板,而不仅仅只贴一个房间号。那么这个标识板怎么做呢?左边这张图来自国内的一家机构,它设置了一块板,但是标识板上放照片的位置非常小,从远处基本上看不出每张照片的区别。而右图来自美国的一家机构,这个照片板非常简单,就是一个很普通的相框,但里面的拼贴画是老年人,家属和员工一起,利用老年人的照片和她喜欢的一些图片制作出来的。这样的标识板就能够从多个角度引发、刺激老年人的回忆,也能够让老人更容易找到自己的房间。
第三个维度就是适宜的环境刺激,包括光线、声音、温度、色彩等等。
图片来源:https://www.piarch.com/blog/2016/6/three-questions-for-your-senior-living-architect
如果环境刺激不适宜的话,老人很可能会有不适感,且由于难以表达容易产生激越的情绪。比如说左图中的空间光线不匀,有的地方黑,有的地方亮,地面还有反光,老年人可能会误认为地上都是水,感到非常恐惧。所以空间设计时,首先要保证空间照度充足均匀、地面无影响通行的反光,例如采用漫反射的光源,选择磨砂的灯罩,地面采用亚光材质、窗帘增加纱帘等等。
第四个维度是促进老人机能的发挥。
正如蒙台梭利模式所说,我们最大的目标是创造一个可以让他们独立生活的地方。独立生活既包括最基本的,比如能够自己行走、洗漱、洗澡、如厕、饮食等等,也包括利用老年人保有的技能,去做一些其他力所能及的活动。
比如说,老年人能够自主如厕的前提是,他必须要能找到卫生间。如果从床头可以直接看到卫生间,老人就更容易去如厕。曾经有一个美国学者通过实验证明,认知症老人在能够直接看到厕所的情况下,自己上厕所的次数会增加六倍。
右图可以看到一个方便轮椅老年人使用的台面和水池,员工正在组团的厨房里忙碌着做饭,这时老年人可以过来帮着洗洗碗、洗洗水果等等,和护理人员有面对面的交流,这样的设计就非常有利于老年人在护理人员的照顾之下,开展一些力所能及的活动。
第五个维度是促进社交。
什么样的空间能够促进社交,什么样的空间可能会抑制社交呢?我认为左图中这组沙发的摆放可能就有些问题:老年人的座位比较分散,坐下后可能看不清对方的面部或者听不清对方的声音,这一定程度阻碍了交流。而右图中的座椅形式会更好一些,走廊边摆放有座椅,老年人非常喜欢在人流来往比较多的地方呆着,会觉得很热闹,大家来来往往会打招呼,本身也是一种社交;走廊的尽头设置有一个很安定的沙发角落,可以方便老人们和自己的朋友、子女进行较长时间的交流。同时,这个交流角还可以设置一些很有意思的装置,比如说鸟笼或者是照片墙等等,以便于引发话题。
第六个维度是保障隐私。
这也是我们国内目前很多设施都比较欠缺的。特别是一些公办的设施,入住人数较多,或者是因为床位指标的要求,往往会在居室里塞进多张床位。多人间中老年人缺少隐私,更会互相打扰,影响休息。右图是一种双拼套间,这种户型不仅让每个老人都有一个不受干扰的私人区域,同时两人共用一个卫生间,也能够节约建筑面积。
第七个维度是提供自我控制的机会,就是让老人能够有机会去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自主选择。
对生活的控制感是我们每个人都必需的,当这种控制感缺失时,就可能会引发各种心理上的问题,例如习得性无助等等。左图是一个养老机构里的开放式厨房,这个空间的设置使得护理人员可以在早上持续不断地供应早餐。老年人睡醒了,自然地走到餐厅,护理人员可以问他,你想吃什么呀?我给你做一个煎蛋,或者烤一片吐司好吗?早餐食材就在旁边的冰箱里,面包机、咖啡机等烹饪工具可以很方便做完早餐,但是这为老年人一天的生活提供了一个好的开端。
右图是我在美国拍摄的某认知症照顾社区里面的一处公共空间。该空间位于几个小组团之间,由组团共用。这种模式也提供了一个不错的样本,因为一个组团的活动空间往往比较有限,但是几个组团共用时,就能够提供更多空间和更多选择。比如说老年人可以选择在旁边的咖啡厅喝下午茶,也可以选择参与这里的沙滩气球的游戏。
第八个维度是自我延续。自我延续是指老年人能够把现在的环境和以前的环境产生联系,以前能做的事情、以前的一些生活习惯能够保持到现在。老年人很容易因为记忆衰退而逐渐失去对自我的感受,所以环境的加强也很重要。
比如左边这张图,所有老年人的被单、家具都一模一样,他们很难辨别哪个房间、哪个床是自己的。但是如果像右图一样,老年人可以把自己喜欢的东西都布置在房间中,这个卧室经过老年人的个性化布置之后,就会变得非常具有个人特色,这也能让老年人找到延续性和归属感。
感谢应立娟老师对微讲座文字的整理!
注:本文中图片除标注来源外均来自作者,内容未经同意请勿转载或以其他形式发表、使用。
文字审校/编辑:郑远伟
本文内容为原创
如需转载,请留言与我们联系
喜欢本篇内容请给我们点个在看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