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5点半,惠阳月嫂13825404095山东省滨州市的一间廉租房里,57岁刘红阿姨准时起床,开始一天的生活:做饭,照料爱人郑功芝先生洗漱、上厕所、喂饭。这是刘阿姨照顾郑先生的第十个年头。
刘阿姨和郑先生都是滨州市破产企业的退休职工,因为脑出血,郑先生丧失了语言功能,生活也不能自理,全靠刘阿姨的照料。刘阿姨被照料的重任“绑”在家里,无法出去工作,每月3500元的退休金就是支撑全家生活的唯一收入。但郑先生每个月治疗高血压、脑部护理的药费就需要1000多元,生活护理用到的纸尿裤、卫生纸等耗材又需要300多元,家里经济压力巨大,连孩子上大学的学费与生活费都要靠贷款勉强支撑。购买了刘女士对郑先生的家护服务,每日支付45元。“一天45块钱,一个月就是1300多块钱。”刘阿姨没想到长护保险能给她减负这么多——不仅是经济负担,还有大山一样压在她心里的精神负担——现在的她不会再为钱犯难,能有更多的精力专心照顾郑先生,生活也更有盼头。“实在是感谢国家感谢政府,出台这么好的政策,让我们这类家庭能有着落。”刘阿姨说。
图:刘阿姨与郑先生
给刘阿姨减负颇多的“长护保险”,是2016年我国才开始组织试点探索的一种新社会保险制度,是一种以社会互助共济方式筹集资金,为长期失能人员的基本生活照料和与之密切相关的医疗护理提供服务或资金保障的社会保险制度。今年9月国家医保局、财政部印发了《关于扩大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长护保险试点地区将在两省和15城的基础上再增加14个城市。
不仅是经济补偿
更是确保享受高质量护理服务
和医疗保险用于保障参保者的疾病治疗不同,长护保险主要用于帮助长期失能者的生活照料和与之密切相关的医疗护理;长护保险也并非简单的对于护理服务的经济补偿,它的落脚点始终聚焦于为失能人员提供护理服务本身。
江苏省南通市80多岁的沈奶奶有一儿一女,儿子痴呆,女儿沈阿姨撑起养家的重任。在出事以前,沈奶奶身子骨一直硬朗,照顾着痴呆儿子,为女儿减轻负担;但在2016年,沈奶奶因为一次大病和意外跌倒,成为了不能交流、大小便失禁、吃饭靠喂、日常生活全部需要沈阿姨照顾的失能人员。照顾一个痴呆哥哥已经实属不易,再有一个失能的母亲,沈阿姨的负担一下子翻了倍。
听说南通开了长护保险,沈阿姨为母亲申请了长护保险居家护理待遇,通过评估后,当地一家居家服务公司会每周两次派人来为沈奶奶进行护理。
“怎么可能有这么好的政策,有人上门帮忙洗澡?会比我这个女儿照顾得更尽心尽力效果更好?会不会是骗子,以后问我多收钱?”起初,沈阿姨对这种“天降的好事情”并不信任,抱着试试看的心态申请了待遇,但是仅仅过了3周,这些担心都烟消云散。
图:长护定点机构护理员上门为沈奶奶服务
小到手、足部清洁,头部清洁;大到助浴、协助移动、生活自理能力训练、饮食指导、压疮预防等等,居家服务公司的护理员凭借专业的服务、良好的态度、对失能人员家庭的尊重,让沈阿姨完全放了心。沈阿姨说,护理员不仅提供专业服务,还帮了她大忙:原本有些日常护理沈阿姨一个人很难办,护理员教会了她一个人照顾母亲的技巧,让她的日常护理更安全、科学省力;在沈奶奶因为长期卧床导致压疮生成的时候,护理员根据南通本地可以租赁护理辅具的政策,还建议沈阿姨去申请静态防褥疮床垫和护理床,减轻老人的卧床负担,让老人的压疮得以改善和好转。
不仅有上门服务
更有“全托”值得信赖
长护保险各试点地区政策不同,待遇也不尽相同。但总体来说,护理服务基本可分为以下几类:由亲属经过培训提供、或由护理机构人员上门提供的居家护理,由护理机构提供护理服务的机构护理,以及社区专业机构提供服务的社区服务。除了刘女士、沈阿姨这样可以在家照顾失能亲属的情况外,还有一些家属照顾力不能及、或是亲属不在身边无法照顾的失能人员,他们的尊严与生活质量在专业的护理机构中也能得到保障。
在四川省成都市,70多岁的吴允光爷爷中气十足地表示自己已经在当地的一家长护定点机构住了两年。如果不是提前了解到这是一位曾在医院病房里住了两年多的失能老人,光凭声音可能会让很多人以为他只是个中年人。
2016年,退休后的吴爷爷在一次运动中不慎颈椎骨折,导致高位截瘫,生活完全不能自理。“我爱人年纪也挺大的,我又重,她完全搬不动我,没法照顾我;女儿在上海,时常出国出差,也只能给我经济支持。所以听说有长护保险的政策,我就申请了在机构享受待遇。”吴爷爷说。
在吴爷爷看来,与住院的经历相比,在护理机构的日子可以说舒服得多。第一点是离开了医院的压抑环境,心情轻松很多。与医院相比,护理机构的氛围更温馨,没有医院时时刻刻充满生离死别的紧张感。同时,他所在的护理机构每个月至少有一次集体生日,还有一些社会团体和学校的志愿者会来做义工,让他与社会有所交流,心态更加积极。第二点很现实,但也很实在,就是经济压力小很多。原来在医院康复科住院,一个月就要花3万多元的治疗费,此外还有每天100多元的护工看护费,刨除医保报销的钱,两年来吴爷爷自费已经花了将近50万元;而在护理机构,除开长护保险每个月支付的1000多元,食宿加护理费只需自付2000多元,退休金完全可以承受。第三点是护理更有人情味。吴爷爷和照顾他的护理员已经“搭档”了2年多,磨合这么久,护理员对吴爷爷的习惯和喜好都较为了解,在一些细节上会多加注意,交流起来也更加顺利。“在康复医院的生活质量还是不如在现在的护理机构的。”吴爷爷总结。
图:吴爷爷在长护定点机构接受生活护理
与居家护理相比,护理机构也有自己的优势,可以提供更专业的服务。如果是在家里,一旦家人或护工看护得不及时,夜里发病就会比较危险;但在机构里,床头配有呼叫铃,护理人员随叫随到,也会令人更加安心。呼叫铃也确实起到了效果,曾经几次,吴爷爷在同屋的老人半夜发病时,用呼叫铃找来护理员,将老人及时抢救了回来。
在护理机构居住的这两年,吴爷爷的上半身渐渐有了知觉,手也能动了。“我查过,我这个病和奥运名将桑兰是同一种,高位截瘫恢复成我这样就不错了。我甚至觉得恢复得比桑兰还好。更不用说与原来在医院的一些病友比,我肯定是状态最好的。”吴爷爷对自己享受的护理保险待遇表示满意。
还有一些护理机构,由医院管理,背靠医院的丰富医疗资源,也可以给失能人员提供高质量服务。山东滨州的一家长护定点机构即由滨州当地某大型医院托管,与医院的分院区仅一墙之隔。机构负责人王延荣部长表示,这里除了经过培训的一般护理人员,还有不少科班出身的护士,专门看护情况复杂、严重的失能人员。机构的运营管理和护理方式也颇为规范,出台了一套标准化流程,所有护理工作都有规章制度可循。机构从2018年开展长护保险的护理服务以来,已经累计护理了70余位失能人员,有继续住下的,有好转回家的,也有安详度过生命最后一程的。王部长说,“这些失能人员的家属都很信任我们,我们照顾失能人员也很尽心尽力。说实话,这个行业赚钱真不多,能来我们这里工作的都是有爱心、有责任心的。这些老人就像我们自己家的老人一样,我们把他们照顾好了,病情好转可以回家了,我们自己也高兴;有些老人去世了,我们自己也难过,护士们也经常躲起来呜呜哭。”
图:滨州某长护机构中,护士在对失能人员进行生活护理
不仅面向失能老人
更是对全社会失能人员的关怀
根据2016年全国老龄办发布的《第四次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抽样调查成果》显示,我国失能、半失能老年人约4063万人,占老年人口的18.3%。这个庞大的数字显然并非是我国失能人员数量的全部——虽然失能人员大部分都是老年人,但仍有很多够不上“老年”标准的失能人员仍需要关注。长护保险一视同仁地给予所有失能人员以适度保障。
山东青岛的张大哥今年52岁,十多年前正值壮年的他,在经历脑部手术后一直卧床不起,甚至丧失了吞咽和语言功能,靠鼻饲生活,成为了完全不能自理的失能人员。失能后,张大哥性格变得孤僻,拒绝和人交流,连家属的话都很少回应。青岛开展长护保险的探索后,家人为他申请了长护保险待遇,办理了居家护理。定点护理机构的医护人员上门对张大哥的病情状况进行评估,个性化制定了护理计划,同时也对张大哥的心理状况多加关怀,多聊天、多陪伴。目前张大哥已经从原来的不能行走、抗拒交流到现在可以借助扶手短时间行走、并愿意交流了。
图:护理员通过鼻饲为失能人员喂食
四川成都的阎先生命运更曲折。1992年,阎先生正读大学,一场突发疾病导致了瘫痪,至今已有20多年。平日里阎先生靠妹妹照料,妹妹至今未婚。申请长护保险待遇后,兄妹二人的生活质量有了明显提高,也更有希望。值得一提的是,阎先生在2014年组织成立了一个残疾人协会,主要群体是因疾病或车祸等意外造成瘫痪的人群,鼓励大家乐观生活,重拾对生活的希望,在其中阎先生也把自己享受长护保险待遇的经验分享给了大家。现在,阎先生希望试点地区能够早日扩大范围,让更多失能人员享受到长护保险的红利。
图:阎先生及妹妹
后记:对于阎先生的心愿来说,此次国家医保局发布的《关于扩大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的指导意见》是个再好不过的消息。文件不仅明确了长护保险独立险种的地位,提出“坚持独立运行,着眼于建立独立险种,独立设计、独立推进”;还提出进一步扩大试点范围,原明确的试点城市和吉林、山东2个重点联系省份按本文件要求继续开展试点,其他未开展试点的省份可新增1个城市开展试点;并且在充分汲取试点地区经验的基础上,就长护保险制度设计的几个关键问题——参保和保障范围、资金筹集、待遇支付等做了进一步明确,为下一步试点工作的开展提供指导。相信在不远的将来,长护保险的保障将会成为全国失能人员依靠,让失能人员活得放心、活得体面,让失能家庭能够远离因病返贫。